互联网大厂藏着多少情报猎人?
2021-05-28 12:3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2万元,这是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在重点城市的日均单量数据,被卖给竞争对手公司的价格。一名手握数据权限的运营人员,每个月靠“卖数据”,可以获得几万甚至上十万元的额外收入。但一条信息的价值难以用钱衡量。 | 相关阅读(36氪)
50
杨安琪
想当时间的朋友
更大的问题是商业秘密以及泄密标准。
商业秘密的重要性愈显,商业机密泄露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有数据显示,商业秘密泄露来源53%来自竞争对手,前雇员占45%,供应商、客户进行泄露的占31%。
企业要健全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密制度。对商业秘密保护与商标权、专利权等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风险查控。一旦发现风险点,就要及时建立保护和维权预案,做好事前防护、事中控制、事后维权。
28
杨三
有竞争,信息就会凸显出价值,信息交易、信息窃取就会凸显出所谓价值。对文章总结来看,针对互联网企业,信息的争夺围绕两个节点展开:一个是新业务的上线,可能会“侵犯”到企业的既有利益;一个是企业整体面临的关键时刻,比如融资扩张以及身陷债务危机。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直接从创始人助理入手突破的,有把底层实习生收买的,有直接大方问询的,也有宛如战时情报机构、走地下路线的,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所有无论是窃取还是豪夺信息的行为,都几乎在法律的边缘游走,互联网“谍战”几乎已经成为了圈内的重要生态之一,企业人人自危,为保护信息不惜设下重重关卡。目前似乎很难拿出一个完整的规定来规范这种套取内部信息的行为,只要竞争还在,这种循环流动就还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