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本“神书”,将让你的脑细胞们在极致满足中团灭!
他俩面对面地倚在沙发上。
一位是创作了《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和《闪灵》等世界畅销名著的斯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一位是风靡全球的美剧《权利的游戏》的系列原著作者乔治·马丁(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当这对大脑中充满了天马行空创想的老友相遇,会唠些什么家常呢?
斯蒂芬·金(左)与乔治·马丁(右)
乔治·马丁:“你TM怎么写的那么快?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度过了很棒的6个月,成功写出了3章的内容,结果你居然写完了3本书! ”
斯蒂芬·金(大笑):“我工作时一般每天会花上3-4个小时,希望写出‘很干净’的6页纸。比如要是手写,要写360页那么长的话,那大概是两个月的工作量......”
乔治·马丁(打断):“你难道就没经历过这种日子吗——你坐在那儿,感觉像便秘。你写了些内容,又讨厌它们,你看看邮件,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这天分,也许本该去做水管工,你就没有这样的时候吗?”
斯蒂芬·金:“......没有。但这就是现实生活......人们冲你喊着:‘我们要看下一本书!我们立刻马上就要看到下一本!’简直就像小孩子一样......”
的确如此。每一部优质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是一座火葬场,里面净是作者脑细胞的尸体们。不过在电子化与速食化突出的今天,多数人是不吃这套“苦肉计”的,静下心来去阅读一本厚厚的纸书,似乎已是难上加难。
但无论如何,纸质书的地位总是难以取代的,就比如它独有的触感以及那一股子扑鼻墨香。而且事实上,近来的纸质书市场的确也迎来了回暖——据某位分析师称,亚马逊去年在美国本土的纸质书销量比前年增长了约3500万本,十年前发布了Kindle阅读器的贝索斯,如今也要回过头来“报答”他的纸质书市场。
接下来,我将向你介绍 3 部进行了自我革新的纸质书,它们淋漓尽致发挥了自身的“专长”,将阅读体验打造的几近完美。
这次,作者们选择拉上你一起烧脑。
祝各位“自焚”者们好运。
▼
1《S.》/《忒修斯之船》
作者:J. J. Abrams、Doug Dorst
这是一本藏在图书馆里的“旧”书。从尾页就能看出来——上面凌乱地盖满了图书借阅日期的印章。它出版于1949年,磨损的封皮上被溅了咖啡渍,内页边角满是借阅人留下的笔记涂鸦,如今都已泛黄,并且充满了发霉的斑痕。不过,它这都是故意的。
10年前,导演了《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的》艾布拉姆斯(J. J. Abrams)在一次旅途中偶遇了一本来自陌生人的书,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看完请留给下一个读者。”
艾布拉姆斯很兴奋,便去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天才作家”——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这位才子所著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古墓漂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编辑选书,并被亚马逊书店评为年度好书。除了个人创作,他的一大乐趣便是在大学里传授创意写作。
这次艾布拉姆斯来请他帮一个忙——和自己联手创作一本书,一本能将两个素未平生的读者联系起来的,前所未有的书。
于是,当这两个脑洞极大的人遇到一起,迸射的火花可以燎原:
这本书“秒杀”了任何一部悬疑、侦探小说,它利用自身营造出的一种情节感为读者留下了一道终极谜题:本书的作者“石察卡”究竟是谁?
为了找到答案,你须要借助“书友们”的帮助——这本“旧”书里掺杂着各种颜色、各种笔体的手写字,它们是由先前两位“借阅者”留下的,各自拥有着不同的时间线。《S.》本身的内容并不能帮你得出答案,可这些来自“书友们”的随笔却能为你提供线索,更有趣的是,“他们”不仅仅是在书中标注重点或写下笔记,更是在“彼此交谈”。就像这样:
繁体版内页
这两位“影子写手”被从200余份投稿中精挑细选而来,为书中不同来源的文字赋予了它们应具的“性格”,你可以从笔迹中判断出谁锋芒正旺,谁又垂垂老矣。
除此以外,“他们”还在书里夹了二十余种附件。有旧照片、餐巾纸、报纸、不知从哪儿得来的机密档案,甚至还有一枚罗盘......它们都会在自己该出现的时候出现:
明信片上的信笔涂抹要自然,画了地图的咖啡厅餐巾纸也必须是真正的餐巾纸。如此匠心独具,让这样的一本书达到了65天之久的超长生产周期,而单单是为了装插这些内页附件,便还特地由十几位工人组成了一道生产线。
个别读者或许还会注意到,这本书的名字本身便暗示着一个谜题——“忒修斯之船”亦称“忒修斯悖论”,是一种有关事物“同一性”的悖论——如果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道格·道斯特(左)与J.J.艾布拉姆斯(右)
这本心思繁复的厚书恐怕并没有给你预留任何一条捷径。要想逐一攻克谜题,作者们建议:你至少需要读上6遍。
2《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作者:Милорад Павић
有人说,如果说《S.》是一本“神书”,那它就是一本“妖书”。我同意。
不知是不是作者米洛拉德·帕维奇(Милорад Павић)身份本身的缘故——身为哲学家的他将这本书设计成了一个需要在塔罗牌辅助下阅读的“迷宫”。
书中的这套精美纸牌由作者的儿子伊凡绘制而成
它巧妙设计了22个故事,配合22张大阿卡纳牌(每一张牌都反映着人生的不同际遇,在占卜中用来透视命运的大趋势),彼此关联,却又彼此独立。
你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并在任何一个章节结束。就如同那句书评:“一副塔罗牌有多少种玩儿法,你就有多少种读法”。它可以反映你的内心,并且不论你如何抉择,它们彼此间都能做出相应情节上的铺垫。
魔法十字阵读法(上)与凯尔特十字阵读法(下)
《纽约书评》的罗伯特·康弗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帕维奇以我们做梦的方式思考。”
米洛拉德·帕维奇不甘做唯一的作者,他决定把你拉进来,利用你自己的内心为他的故事撰写不同的结局。正因为你是个人,你不同的思想、身处的不同人生时期,也都影响着故事在你心中的答案。这大概便是这位哲学家所带给你的最奇妙的体验。
不同的入口,不同的结局。线索迷离,谜底交织。如果你愿意,这本书可以被无穷无尽的读下去。
3《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
作者:Carl Edward Sagan
现在你已经认识了两部神作,但你是否想过这个这个问题:如果读者是个外星人怎么办?
卡尔·萨根(Carl Edward Sagan)有个办法。
197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分别向太空发射了两架探测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而被尊为美国“科学守护人”的卡尔·萨根有一项艰巨任务:为它们准备可搭载的“星际信息”。
这些信息的选择可以被称作是“地球人的总结”,它们将抱着微弱的可能性向外星生物解释:我们是什么?我们都做过什么?
准备就绪的“金唱片”
完美收官后的卡尔·萨根决定,亲自主笔,记录这两张唱片的全套制作过程及筛选而出的结晶信息。
于是,便诞生了这本尚可穿越星际的书:
除了照片影像,唱片中还收录了5种人类语言、长达 87 分钟的27段音乐(其中包括中国乐府名家管平湖的古琴曲《流水》)、一首由法国委员朗诵的一段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奇趣的收录,比如:狗的叫声、黑猩猩的喊声,以及来自鲸鱼的幽鸣......如果你愿意,书中记录的全部声音皆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
正如这本书所强调的:“这张金唱片上的内容,是留给遥远未来人类的一份档案。” 它或许可以留存5亿年、10亿年,甚至更久。就如同所有那些由书本承载的智慧,为人类的存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据证。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这些促使我们抛开浮躁,自食其力去探索未知的巨著呢?
就这本《星际唱片》而论,有人说:它开阔了我的心胸,让我意识到,自己不过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尘埃。
读书的终极意义何在? 大概,这就是了。 (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