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计算机使我们的生产率降低了吗?
 作者: Matt Siegel    时间: 1998年06月07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期>>科技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Matt Siegel

    在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从7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与此同时,国内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平均劳动生产率或者说每个工人每小时的产出,战后平均每年增长3.4%,而在1979年到1994年平均每年只增长了微不足道的1.2%。多因素劳动生产率──这是衡量一定的投入得到多少产出的依据──在1973年到1994年间每年只提高0.3%,而在此前25年为 2.2%。人们必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计算机没有使企业生产率提高吗?它们实际上可能使生产率降低吗? 

    在过去十年中,有几位经济学家一直试图通过衡量计算机对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影响来解决所谓的计算机与劳动生产率的矛盾。但是把这些影响单独分离出来是很困难的,而为此所进行的努力变成了一场学派间的斗争,支持技术派与卢德派在主要经济刊物上以统计数字互相攻击。更加麻烦的是,美国在计算机上的投资约80%是在服务行业,而这个行业的产出以及劳动生产率特别难以用数字来衡量。 

    然而,一家设在纽约的研究机构──工商研究会(Conference Board)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从 1979年(美国真正开始投资计算机的时候)到现在,在计算机领域进行大量投资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比其他行业提高了两倍。 

    这种鲜明的对照肯定有因果关系。据工商研究会的报告说,制造部门的变化正是发现这种因果关系的人可能估计到的:公司以廉价的计算机取代了昂贵的劳动力,由此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率。计算机看来使制造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个事实应该使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从长远看,一般说来它意味着更高的工资。 

    但是,经济学家警告,狭隘地集中于平均劳动生产率可能起到误导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公司只要给工人增加工作资本,就可以提高每小时的产出。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家把关于计算机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争论局限在一个更具弹性的衡量尺度──多因素劳动生产率──而工商研究会的报告没有对此加以阐述。 

    用最简单的话说,多因素劳动生产率是产出数量除以投入数量。多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例子是,零售商店重新安排货架上的商品,以便使它能以同样的库存售出更多商品。多数经济学家最关切的问题是,计算机帮助我们提高这一种劳动生产率了吗?这也是计算机与生产率矛盾的核心问题。 

    但是衡量多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例如,它要求把今天的投入和产出与昨天的相比较。如果一家汽车公司在1998年出售了20亿美元的汽车,1990 年也出售了20亿美元汽车,那么,它在1998年的实际产出要比1990年高,因为1998年的型号有新的特征,如防锁死制动器和安全气囊。从原则上讲,扣除这类因素要计算出某人在1990年买1998年型号的车要付多少钱。这的确非常困难──这一点以及其他类似的统计方法存在的困难,可以说明为什么计算机对多因素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辩论了十年之后,仍然没有什么结果。 

    那么“劳动生产率矛盾”怎么样了呢?依然如故,至少经济学家认为如此。答案也许是可以开始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厄恩斯特•伯恩特(Ernst Berndt)和托马斯•马隆(Thomas Malone)在1995年所说:“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努力来衡量价值的新形式……而不是重新确定劳动生产率的尺度,这个尺度深深地植根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对此作者没有异议。

    译者:任美芬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