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英特尔先生来到了中国
 作者: David Kirkpatrick    时间: 1999年02月03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十二期>>封面专题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David Kirkpatrick

    《财富》杂志记者随安迪•葛鲁夫一起访问了他发展最快的市场。

    对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安迪•葛鲁夫(Andy Grove)来说,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像大梦初醒。在其他地方,作为英特尔公司生存之本的个人计算机高速微处理器销售减慢,公司为此而苦恼。中国的情况则不同。葛鲁夫说:“在有记载的历史上的许多时间,中国是世界上声名显赫的国家,现在它又开始崛起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恰巧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个人计算机市场,在葛鲁夫看来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巧合。如果中国能逃脱席卷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那就可能是缓解其他地区上千个问题的机会。 

    这种希望可以解释葛鲁夫为什么在去年 5 月飞往北京和上海。随葛鲁夫同行的有 25人,其中包括《财富》杂志的一名文字和一名摄影记者。在成功的五天之行中,这位朝气勃勃的企业家令政府和商界领导人以及中国 12 家大计算机公司的总裁和几百名英特尔公司的雇员着迷。几乎每一位东道主都知道葛鲁夫被《时代》周刊评为 1997 年的风云人物。有一次主持人在向 600 名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介绍时把他称为“个人计算机之父”。尽管葛鲁夫经常受到称颂,他在中国之行结束时说出“我不习惯这样高的礼遇”这样的话,仍然是可信的。 

    葛鲁夫在中国得到这么多的赞扬,是因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认定英特尔公司的芯片是中国的未来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Microsoft)负责中国和香港业务的布赖恩•纳尔逊(Bryan Nelson)说:“在中国政府的最高层,科技被置于很高的战略地位。”葛鲁夫会晤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江泽民是电气工程师,曾经担任过电子工业部部长。 

    中国对英特尔公司的产品需求很大。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在新加坡的亚太分部统计,去年中国顾客购买了大约 300 万台计算机,比 1996 年增加 44%。相比之下,美国的个人计算机销售量只增长了 19%,日本下降了2%。国际数据公司预测,从现在到 2002 年,中国市场每年将增长 29%,到 2002 年个人计算机的销售量将达到 1,100 万台。届时中国将与日本在世界个人计算机市场并列第二,紧随美国之后,而去年中国仅名列第六。 

    中国人既在家里也在办公室里使用计算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的北大方正公司高级经理萧建国说:“计算机是中国最热门的商品。在人们拥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以后,计算机成为下一个他们想要的东西。”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调查发现大约 10% 的家庭拥有计算机,大部分是买给家里娇惯的独生子女的。 

    消费者正在设法满足他们对个人计算机的渴求,尽管他们的收入较低。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约 40%),因此即使一台计算机要花掉半年的收入,人们也能承受。根据英特尔公司的民意调查,中国 5,000 万没有计算机的消费者相信买计算机是需要的,也是负担得起的。这几乎占全世界 1.6 亿潜在的计算机购买者的三分之一。 

    在这个梦幻市场的配方中,有一种特殊的成分使中国对英特尔公司有更大的吸引力:那里的人渴望得到最好的技术。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和其他几个国家,英特尔公司销售的微处理器平均速度最快。个人计算机促销活动在街头展开,人们把价值 1,900 美元装有奔腾 II 400 兆赫处理器的计算机放在自行车后面摇摇晃晃骑回家。 

    企业也以同样的热情接受个人计算机。康柏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俞新昌说:“在中国,个人计算机进入企业的速度比日本快。没有几家日本公司像美国公司那样使用个人计算机,而在这里却有许多。”不要以为中国正在错过互联网革命。估计中国当前有 100 万人联入网络,大部分是在企业和政府办公室工作的人──尽管他们被禁止访问某些政治性和色情网点。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会长、前电子工业部高级官员杨天行估计今年上网人数将达到 150 万。 

    中国对英特尔公司是重要的,但是不知道它会对世界的各大计算机巨人产生什么影响。葛鲁夫在中国被看作英雄,部分原因是他的芯片帮助了中国国内计算机公司与大跨国公司竞争。据国际数据公司称,近几年,先是康柏,然后是 IBM,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 1997 年,IBM 被联想集团击败。联想集团是中国科学院于 1984 年在北京创办的。IBM 现在屈居第二,其后是惠普、康柏和两家中国公司──同创和方正。 

    中国计算机制造商的迅速崛起有利于英特尔公司实施它的发展战略。英特尔尽力帮助他们,即使这引起了与购买它的芯片的跨国公司的紧张关系。美国计算机公司在当地的经理抱怨英特尔公司不公平地帮助当地的竞争者,包括各种服务和优惠的价格。英特尔公司的经理极力否认给当地公司优惠的价格。但是像在其他地方一样,英特尔公司宁愿看到市场被许多小公司瓜分,也不愿市场被少数几个有影响的大公司支配。国际数据公司亚太分部个人计算机调查部主任戴恩•安德森(Dane Anderson)说:“当地小公司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抵制英特尔公司任意推动市场的行动。” 

    与康柏、IBM、惠普这些不那么了解当地市场需求的公司相比,中国的计算机公司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和更快的速度引进最快、最新的处理器。外国公司还不得不应付复杂的关税制度和进口限制,以至于延误了新机型的引进。一些速度最快的机器来自一些每年只销售几百台的最小的公司。那些组装机占据了 35% 的市场。 

    在本地公司与外国公司竞争中一个捉摸不定的角色是在边界悄悄行动的不邀自来者──戴尔公司(Dell)。戴尔公司在全世界掀起一轮又一轮冲击波以后,着手大力开拓中国业务。它已经在沿海的福建省租赁了面积为 13.5 万平方英尺的工厂,准备在那里生产计算机和进行售后服务。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今年早些时候告诉《财富》记者,戴尔公司将向中国引入直接向消费者和企业销售计算机的方式。竞争者声称直接销售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前喜欢看到和摸到产品,但是戴尔公司的亚太区经理菲尔•凯利(Phil Kelly)欣然解释竞争者们判断失误的原因:“在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是关系,而这就是戴尔公司的价值所在。戴尔公司取消了中间商,使消费者去跟当家者而不是他的儿子打交道。” 

    中国领导人愿意看到他们的国家不仅仅是外国技术的市场。当然,他们对联想及国内其他业绩好的公司感到自豪。毕竟这些公司中每一家不是属某个政府部门所有,就是与它们有密切的关系。另外,一些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吵着要发展自己的微处理器。两年前,葛鲁夫不安地公开说,英特尔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中国,但现在他可以安心睡觉了,因为中国的芯片生产水平仍要比美国落后两代。现在中国官员们说,如果可能,他们愿意与英特尔合作生产微处理器。葛鲁夫对此不太热情,相信英特尔公司不大可能在压力之下结成合伙关系,因为这样做会吓跑其他外国投资者。 

    中国比较有希望的发展领域可能是软件。微软公司的布赖恩•纳尔逊说:“他们肯定会成为一个软件大国。”软件开发不需要大量的资本,而先进的编码技术在中国非常普遍。专门生产出版软件的方正公司为全世界中文报纸提供软件。另一家大公司──有 500 名雇员的用友软件公司正利用它在中国财务软件方面的统治地位进入所谓的企业软件(自动控制公司生产和财务运作的软件)市场。 

    微软公司支持上述两家公司并且正在努力加强当地的软件业。它的考虑是,中国应用软件的发展会增加对带有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需求。这也能帮助微软公司阻止盗版,盗版在中国是每个软件公司的一个大问题,有 98% 的应用软件是非法拷贝的。一个生气勃勃的行业可能建立一支为实行许可证制度有效游说的队伍。 

    葛鲁夫认为中国发展计算机没有很多障碍。他说:“这些人的兄弟在英特尔公司设计占世界一半的微处理器。他们在国内同样希望作出成就。”他指的是在他公司工作的许多亚洲裔美国工程师。 

    在中国,有关计算机最复杂的问题可能是千百万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政治影响。网上信息自由流量的增加足以使要求民主的压力加大吗?克林顿总统最近访问中国后声称,喜欢计算机的技术干部江泽民是把中国领入新秩序的人。也许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将给“计算机革命”一个新的定义。

    译者:任晓宁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