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黄埔的发展大计
作者:尼尔•乔杜里(Neel Chowdhury) 在全球电信行业的角逐中,李嘉诚的联合企业是亚洲的领先者之一。但是,和记黄埔集团却于去年售出了大量的电信资产。和记黄埔将如何处置手中的 280 亿美元现金呢? 去年八月,在伦敦的一家酒店客房里,霍建宁身前摊著一扎文稿,他全神贯注地思考著上面的数字:450 亿美元。这笔令人目眩的巨额资金是包括和记黄埔在内六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3G)六份营业执照的,霍建宁是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不一会儿,霍建宁的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是李嘉诚,和记黄埔 72 岁的董事长。那时,香港的天空乌云密布,台风抽打著李嘉诚新建摩天大楼的窗户。他给霍建宁的答案是:不。接到指示,霍建宁退出德国的拍卖,并且将和记黄埔在德国电信执照中所持有的股份卖给了两个合作伙伴:荷兰 KPN NV 公司以及日本 NTT DoCoMo 公司。 此时适逢暴风雨的高潮到来。分析员大声疾呼,和记黄埔最后一刻退出,意味著它将失去建立遍及欧洲大陆的第三代移动电话(3G)网络的机遇。批评者指出,和记黄埔会因为这次失误而丧失机会,无缘成为 3G 电信世界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在这新一代电信世界中,最普及的高速互联网工具将是移动电话。 众人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如此激烈是很自然的。仅在一年半以前,和记黄埔在 3G 业务方面雄心勃勃。其麾下有许多市值很高的第二代移动电话(2G)运营商,如美国的声流公司(Voicestream),英国的 Orange 公司,这些公司都有可能成为 3G 业务的执牛耳者。而且李嘉诚与霍建宁也已拟订出各种计划,准备在法国、比利时、瑞典和瑞士的 3G 营业执照的拍卖中一拼高下。然而,和记黄埔从德国突然退出,可能预示著这些计划将撤消,或者至少会将规模缩小。因此,这个决定在当时激起了种种疑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在去年 8 月 25 日载文发问:“超人(香港人对李嘉诚的昵称)失去威力了吗?” 当然不是。自从那一刻起,业界对在 3G 营业执照上花费的巨額疑虑重重。电信股的价格波动反映出人们的这一焦虑。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的股价在过去九个月中猛然下挫了 60%;法国电信(France Telecom)下跌了 40%;英国电信(British Telecom)也下降了 45%。所有这三家公司都在 3G 业务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和记黄埔的股价只下跌了 20%,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嘉诚与霍建宁售出了所持有的电信股,而不是买入。和记黄埔留下的是 210 万名用户,140 万人在香港,其余的分布在印度、以色列等市场中。霍建宁道:“我们事后发现,投资者满意公司从德国市场退出的举动。”股价下跌 20% 并不代表投资者个个都是欢天喜地;不过,相对而言,霍建宁自有一番道理。 和记黄埔的股票没有像其他竞争对手一样惨遭厄运,另一个原因是:公司除了经营电话以外,还有大量其他业务。和记黄埔是镶嵌在李嘉诚企业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79 年,李嘉诚斥资两亿美元购进这家年代久远、享誉极高的联合企业 22% 的股份,此後他逐步增持股份,如今他拥有 51% 的股权。)和记拥有的港口遍及世界各地;赫斯基(Husky)是加拿大一家主要的能源供应商;百佳超级市场(Park'N Shop)连锁店在全亚洲都有分店;另外,公司还经营著大量其他业务。在 1999 年财政年度,集团的营业额为 71 亿美元,净利润却高达 151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出售电信资产。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收益使和记黄埔成为全球经营业绩最佳的公司之一。 为了使和记黄埔继续赢利,李嘉诚迈出了果敢的一步。李嘉诚从来不对某一项业务情有独钟,那时他却察觉到电信市场的股价已达到顶峰,因而出售了在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资产。且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记录:去年六月,和记黄埔将其在美国无线业务运营商声流公司中 23% 的股权售给德国电信,获得净利润 90 亿美元。1999 年底,和记黄埔售出在英国无线业务运营公司 Orange 中 49% 的股权,获得净利润 220 亿美元。 不错,和记黄埔去年二月获得在英国经营 3G 业务的执照,10 月获得意大利的执照(价格下跌之後),12 月获得瑞典的执照。但是,它现在已将其在英国经营 3G 业务执照的大部分权利售给荷兰 KPN NV 公司和日本 NTT DoCoMo 公司,又放弃了德国、波兰和瑞士市场,而且强烈表示不会进入法国市场。霍建宁道:“我们从未说过要创建一个泛欧的 3G 网络。就我们来看,这块市场风险太大。” 李嘉诚依照众人熟知的规律行事。价格攀高时他便出售,当他认为时机(以及价格)合适时又再买进。这一时刻似乎已然临近。李嘉诚掌握的现金数量无人可以比拟--据高盛投资公司(Goldman Sachs)统计,有 280 亿美元之巨,他正著手将这笔资金投入欧洲的 3G 市场。去年 12 月中旬,李嘉诚宣布和记黄埔将投资 90 亿美元左右,在英国和意大利修建一个新的 3G 网络。电话用户可以利用这些高速网络迅捷地下载音乐、录像以及各种数据。 另外,李嘉诚还在亚洲的 3G 业务(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房地产以及和记黄埔赖以起家的行业──港口──上投以大量资金。公司正在计划让其庞大的全球航运业务实现现代化。(要进一步了解李嘉诚对未来的看法,请见文后的专访。) 和记黄埔不愿在其认为成本高昂的市场中投资。以德国为例,吸收一名德国的 3G 用户(按其执照费计算),平均成本为 1.5 万美元。高盛投资公司预计,目前一位欧洲移动用户的资产净值为 2,500 美元。到 2003 年,平均每个 3G 用户每月将多花 10 美元。如果这种估算正确的话,移动电话运营商要用 100 年时间才能收回执照费。以房地产业起家的霍建宁道:“这就如同建公寓,地皮的成本愈高,你的房子就得盖得愈高,这样才能收回成本。” 当然,多数人从一开始就会对这一大笔钱大伤脑筋。但是,只要全球的股票市场保持上升,电信股上市可以如火如荼的展开,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只要一次股票上市大获成功,就能收回所有投资,甚至可能会更多。但是,在你将股票上市之前,你必须建起价值不菲的实际业务。高盛投资公司预计,和记黄埔得花费 460 亿美元修建泛欧 3G 网络以及相应的商店。其中一半资金需要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另一半则要通过发行股票筹措,以及来自和记黄埔在亚洲现有的 2G 业务的流动现金,两者也各占约一半。听起来非常理想。但是,银行、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资金从去年夏天起就已然枯竭。 李嘉诚也许是电信行业中最早预见到这一点的人。2000 年,发行与电信有关的股票总值达到 1,800 亿美元(1999 年为 1,000 亿美元),在欧盟,大宗的银团贷款中有 40% 与电信项目有关,因此,大家就会明白银行在给电信公司批准更多的贷款时会十分谨慎。结果,与电信有关的债务成本上升。例如,今年初德国电信公司的 30 年期债券的利息从不足 7% 上升至 8%。也就是说,如果你像德国电信一样有 530 亿美元的债务,利息上升一个百分点,每年还额将增加 5.5 亿美元。蒂姆•达特尔斯(Tim Dattels)是高盛投资公司亚洲业务部位于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他说:“所有的电信巨头都显得捉襟见肘。”但是,李嘉诚却是例外。 和记黄埔在香港、澳大利亚、以色列以及印度的移动电话运营公司中都持有巨额股份,在中国大陆的股份较小。亚洲政府对 3G 业务的执照费要价不高,因而在亚洲修建电信基础设施的成本也相对低廉。就像移动电话狂潮曾在 90 年代席卷欧洲市场一样,现在在中国大陆和印度的发展如日中天,人们用移动电话交谈的新奇感还没有消逝。和记黄埔已在这两个国家做好了准备。中国政府允许李嘉诚买下中国联通 2% 的股份(中国联通是仅次于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第二大移动电话运营商)。在印度,李嘉诚取得孟买、新德里以及加尔各答的非专有移动电话业务的营业执照,他只需为每位用户支付 1,000 美元。高盛投资公司的达特尔斯道:“印度的未来发展潜力极大,有可能产生一家与中国电信相同规模的公司(中国电信的市值近 1,000 亿美元),这就是和记黄埔开拓印度市场的原因。” 然而,和记黄埔曾经倾注于欧洲电信业的力量与资源中有一部分被分流了。80 年代和记黄埔利用港口业务大获其利,从而使李嘉诚具备了向电信业投资的实力;现在李嘉诚又在筹划将他从电信业中所赚取的巨额利润转而投入港口业务。在过去的五年里,和记黄埔至少投资 20 亿美元,用来购买新的港口资产,将旧的港口整饬一新。 和记黄埔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控制著全球海上贸易中 10% 至 15% 的份额,由其管理的港口包括:上海、深圳、厦门、仰光(缅甸)、雅加达、巴拿马、巴哈马、鹿特丹、巴生港(马来西亚)、费利克斯托(英国),当然还包括香港。尽管与电信业相比,港口行业的吸引力并不很强,但从经营的角度来看,港口业务更具赢利能力。东方惠嘉证券公司(Indosuez W.I. Carr)的尼克拉斯•奥劳森(Niklas Olausson)说,1999 年和记黄埔集团的营业利润为 10.5 亿美元,而港口业务就占了其中的 30%,到 2002 年这一比例有可能上升至 40%。由于和记黄埔现有的 2G 业务仍然处于赤字状态(香港地区除外),因而它们仅占营业利润的 3%。(其余的利润分别来自房地产、零售业和石油业。)另外,由于和记黄埔利用互联网创建了网上交易,并将经营领域扩展至物流行业,从而压低了经营成本,这样港口业务的赢利能力还能增强。霍建宁说:“港口是公司中业务最繁忙的部门。它为我们产生源源不断的可贵流动现金。” 李嘉诚的鸿图是要让和记黄埔控制货物到港和离港的整个过程,即不但要成为物流运营商,还要成为管理咨询顾问。和记黄埔通过对物流的全程管理,例如将中国大陆的磁盘驱动器从生产车间运出,直到它们被运抵台湾或者日本,安装到笔记本电脑上,公司从整个过程中赚取的远不止是附加的手续费。和记黄埔将成为唯一一家能够深入了解客户业务的公司。和记黄埔港口集团的郑耀文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广东的生产商相信我们能够改进他们的生产过程,因为我们对他们的供应链了如指掌。” 总而言之,和记黄埔从欧洲电信市场上白热化的角逐中退出的同时,在一项被低估的产业(港口业务)上反其道而行之,投下了赌注。类似这样的谋划李嘉诚在以前也曾做过。80 年代初期,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周期性的疯狂增长期,和记黄埔参加一个财团,兴建了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房地产项目。当这一项目使全香港的房屋价格攀升时,李嘉诚抛出了手中的房地产,所获得的资金创下了空前的记录。1986 年,当该项目接近尾声时,李嘉诚撤了出来。紧接著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可是李嘉诚却安稳地坐收巨额现金。今天,威胁全球电信业发展的论调预示着李嘉诚又一次将退出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现在,各种迹象表明他似乎又要返回这一行业。投资者请密切注意。 译者:钱志清 萧艾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