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小的是美好的
 作者: 顾蔚    时间: 2001年07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三十二期>>新经济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顾蔚

    以前的网络公司总喜欢吹嘘公司有多大规模,但现在,他们开始夸耀自己有多小。

    随意走进一家纽约布鲁克林的托儿所,你都不难发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小女孩和她们白皮肤蓝眼睛的美国父母。截至去年年底,美国家庭收养了大约 1.9 万名中国儿童。旅居美国的北京姑娘王晓 从中看到了商机 。“我带着儿子外出散步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美国父母,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于是当王晓 从纽约一家商学院毕业后, 她开办了中国萌芽网站(ChinaSprout.com),专门出售一些在美国难得一见的中国商品,比如中国的瓷娃娃和中国年历。现在中国萌芽已经有了近五万名用户。

    在一年以前,像中国萌芽这样有独特经营理念的网站是颇受风险投资者青睐的。但是去年网 络经济的泡沫破灭,整个电子商务产业的市值下跌了 60 到 70 个百分点,风险投资规模也跟着大幅缩水。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的报告,2000 年第四季度美国风险资本投入为 196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 30%,这也是近年来风险投资额首次出现下降。当那些规模庞大的新经济公司烧光了他们手头的现金,纷纷离开这场游戏时,人们不禁担忧,那些小公司是否能支撑得下去。

    五光十色的空中楼阁终于幻灭,人们发现只有踏踏实实筑起来的网络公司才能得以生存。不切实际的幻想已经失去了市场,而旧经济的经营方式又重新获得青睐。这些脚踏实地的首席执行官们在自家的车库或客厅内办公;用 络电话而非国际长途和世界保持联系;他们避免雇佣大量全职人员;同时他们注重在所处的社区内采取口耳相传的宣传方式来扩大知名度,而非在电视上大肆播放广告。

    “ 网络公司以前总喜欢吹嘘他们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员工,但现在他们再也不这样做了。反过来,他们开始夸耀‘我们有多小’”,联系亚洲网站(AsianConnections)的创始人苏珊•楷(Suzanne Kai)说。

    把一个人当四个用

    互联网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把一个人当成四个用。这既指网络公司的工作人员干活卖命,也指他们一专多能。在公司刚刚开始创建的时候,很多创始人的 是什么都做,但一旦公司小有规模,他们就觉得自己该“毕业”了,开始雇佣各专业人士。“我曾看到有些公司成立还不到一年,就已经雇佣了专门的法律顾问和品牌经理,这些高级经理手下还有各级经理。原本该以小而灵活见长的 网络公司却采用了类似于旧经济中大公司科层制的管理系统,难免导致沟通障碍,而且大大增加了开支。”苏珊•楷说。

    苏珊•楷在创办自己的网站以前曾参观过一个国际体育频道和它的网站。当时有 100 多个节目制作人员和工程师为转播一场球赛忙得团团转;而整个网网站的工作人员一共只有 叁 个人。网站的制片人不仅负责制片,还写稿,摄像,甚至于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工作。于是苏珊•楷决定尽量把自己的公司保持在小规模。联系亚洲一共有 七 个频道,但是工作人员只有七个人。“我们中的不少人可以既做市场营销,又写作,编辑,还同时嚼着口香糖,”苏珊•楷说。

    一专多能在那些新兴的小网络公司中颇为普遍。中国萌芽的王晓宁原来一直从事的是市场营销工作。但现在她是网站的栏目主持人,编辑,还充当 页设计师。“请一个程序员一小时 200 美元,我现在采用一 简单的软件,自己就能随时更新 页,”王晓宁说。

    除了事必躬亲,聘请兼职人员也是节省开支的一个好办法。亚洲咨询(Asia Quest)的创始人王吉吉(Gigi Wang)解释了如何通过外聘兼职员工来有效运作她的咨询公司:“我只雇佣兼职的咨询员,只要他们不干活我就不用付钱,这使我们的效率倍增。事实上外聘员工处理公司的非核心业务,会使成本大大降低。”

    而王晓宁 则有一大群热心的义工帮忙。现在每个月都会有 4,000 多个不同的用户登陆中国萌芽,用户们 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些家长志愿开设论坛和聊天室,负责主持各 问题的讨论,内容从如何给孩子取名字一直到最流行的中国电影,可谓包罗万象。而一名收养了叁个中国儿童的志愿者每周都撰写一篇中文卫星电视节目的预告,颇受大家欢迎。王晓宁 说:“全靠网网站的客户帮助我完善了网站的内容,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否则靠我们网网站仅有的两个全职员工是不可能维持这个 网站的。”

    口耳相传做宣传

    新经济兴起之后,网络公司多如牛毛,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 网络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宣传。美国一年一度的“超级碗”橄榄球大赛历来是广告商的最高竞技场,去年有 17 家网 络公司粉墨登场,每秒广告 格创下 10 万美元的高 。如今网络公司风光不再,2001 年只有叁家 络公司还用得起“超级碗”。

    花这么多钱做广告到底是否有效呢?美国着名的宠物 pets.com 开张伊始,就在电视广告上花掉了 5,000 万美元。作为回报,pets.com 卖掉了 580 万美元的商品──而这些商品的进 为 1,340 万美元。亏本赚吆喝诚然也是一 策略,但是风险投资再雄厚也经不起这么花,宠物网没多久就倒闭了。“如果一家建筑在钢筋水泥上的公司认为它做不起这么贵的广告,一个建立在鼠标加眼球上的 网络公司凭什么觉得它付得起呢?”苏珊•楷说。

    作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 (CNBC)的前市场部经理,王晓宁 知道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家小公司要获得人们的认可会有多困难。 其花大钱在传统媒上作广告,王晓宁 认为还不如深入社区 潜在客户群直接交流。为了做开业宣传,她印制了500 张传单,在一个由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组成的社团聚会上把这些传单散发给大家。王晓宁还耐心地教那些外国父母如何 念“zhi”,解释谁是美猴王孙悟空。通过这些工作,中国萌芽获得了这些家庭的信任,同时王晓宁也做了一次成功的市场调查,了解到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商品。由于这个社团所属的大部分家庭都通过互联 网建立密切的联系,王晓宁和中国萌芽的名字也出现在了他们的网 络上。通过口耳相传,中国萌芽在开张那天就卖掉了 800 美元的商品,并吸引了将近 2000 人次的浏览量。而王晓宁在她的开业宣传上一共才花了 150 美元。王晓 宁说,“在社区中传播信息并不需要很高的成本,但却能有效地吸引那些潜在的客户。”

    更有效地运用技术

    对于新兴的网络公司而言,主要的资产是人和技术。如何用好技术本身也是一门技术。中国萌芽使用的大部分软件都是从网 上下载的免费软件。作为一个副产品,网络泡沫破灭使技术和技术人员的要大大降低。“几个月前我们觉得如果我们稍稍等一等,某些技术的价格会有所回调,”苏珊•楷说,“但后来实际上价格大跌,一个曾经要花五万美元才能建起来的网站,现在技术人员的只有 3,000 美元。”

    网络公司纷纷倒闭也使得技术人员无法待价而沽。以前一个网络公司雇员只要发几份求职邮件就能找到工作,现在往往发出几百份也没有回音。“我开始觉得恐惧了,经常早上四点醒来想,如果今天还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一个旧金山的原 络公司技术经理说。网站现在开始大幅度裁员,而现在人力资源的在硅谷开始回落。

    花得少输得少

    通过坚持降低成本,在大型网络公司纷纷倒闭的今天,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小公司取得了成功。中国萌芽的启动资金只有 6,000 美元,绝大部分花在了王晓宁 联系供货商的中国之旅上。这家小公司发展颇为迅速,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 10 万美元。而商品的 类也从 100 扩大到了 900 ,并从去年开始赢利。

    悄悄萌发的中国萌芽相对照的是,很多大吹大擂地进入市场的网络公司最终却难逃倒闭的厄运。“我看到过很多网络公司,它们都有非常棒的点子,但是它们花钱实在太快,以至于在下一轮融资尚未开始前就都垮掉了。”埃森哲(Accenture)的朱丽•索科(Julie Sokol)说。亚马孙(Amazon)的创始人贝索斯(Bezos)认为,互联 泡沫时期 网络公司由于筹资容易导致了很多战略性错误的发生。“当我们在 1995 年第一次筹措资金的时候,整整花了四个月才筹集到 100 万美元。20 个人分头打电话筹资,每人筹到 五 万美元,”贝索斯说。“到了 1999 年,打一通电话筹集 60 万美元都成了平常事。钱来得太容易去得也快。”

    有的首席执行官甚至把很多钱浪费在和经营无关的事情上。在加州有一个互联网企业家协会,在那里经常会有倒闭了的网络公司把办公设备拿出来卖。有一次一家公司甚至拿出了一把价值 7,500 美元的椅子。“我也想要有一张这样的椅子,但不要这麽贵的,”苏珊•楷说。

    “起码十家网络公司中有九家会失败。因此,尽量少花一些钱,起码你这样可以少输一些,否则你会输得更快、更惨。”朱丽•索科说。

    说到底,网络公司也是公司,它要盈利,也要考虑成本,不管你多有钱,明智地花好每一分钱并努力降低成本才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也许,不论面临的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经济学家 E.F. 舒马赫几十年前的论断:小的是美好的。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