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新时代的大炼钢铁
 作者: 彭晓红    时间: 2002年08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四十四期>>产业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一场新的“大炼钢铁”运动正在中国兴起。与 50 年代不同的是,这场运动的主角是民营企业和一些中型国企。他们希望能搭上本国制造业崛起的便车,并充分享受 大规模基础建设带来的机遇

    作者:彭晓红

    钢铁业是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最钟爱的行业之一。有句老话叫做“钢铁,国家也”,也就是说钢铁是所有产业、社会生活的基石。

    1958 年,在毛泽东的推动下,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的狂热运动。当时的主战场是东北叁省,产量占了中国钢铁产量的 80% 以上。主角是以鞍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生产依然保持了极高的增长速度。1996 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 1 亿吨,今年有可能达到 1.7 亿吨。但钢铁企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的钢铁产量的份额下降到了 13%。全国钢铁企业超过了 1,000 家,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各省。4 家产量在 700 万吨以上,他们是宝钢、鞍钢、首钢和武钢。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01 年中国年产钢 50 万吨以上的企业全部实现盈利,在被称为全球夕阳行业数十年后的今天,钢铁业在中国仍然被证明有利可图。事实上,在中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热潮方兴未艾的背景之下,对钢铁业的投资正在迅速上升。其中,最引人瞩目是私营钢铁厂的崛起。他们在较为低端的产品市场上大显神通,规模扩张和盈利增长的速度惊人。

    这些炼钢者的成功也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钢铁供过于求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去年年底,国际钢铁协会(IISI)的经济研究委员会预测中国 2001 年钢材消费为 1.6 亿吨,2002 年为 1.7 亿吨。最近该委员会修改了对中国钢材需求增长的预测,调整为:2001 年为 1.699 亿吨,2002 年为 1.817 亿吨。

    沙钢:民营企业的优势

    在长江叁角洲,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西北 100 公里外的长江南岸的一个名叫张家港的小城市,一家以轧棉花起家的民营钢铁厂在 90 年代初完成了原始积累。1998 年,在悄无声息中仅用了 2 年时间就将自己的规模翻了一番。2001 年,该集团年产量约 260 万吨。

    这家名为“沙钢集团”的企业在中国冶金行业中排名急剧窜升。沙钢的销售收入从 1999 年的 13 名上升到 2001 年的第 7 名(100 亿元),把攀钢、包钢和邯钢等老牌国有钢铁公司抛在了身后,2001 年沙钢实现利润 6.5 亿元,名列全国冶金行业第 5 位。

    目前沙钢集团有职工 7,500 多名。张家港市政府在这家企业中持有部分股份,沙钢甚至参与捐资修建了张家港市区至该厂所在地锦丰镇必经的一条 10 公里长的公路。该公司董事长沈文荣是一位中专毕业生,自 1984 年起担任企业的厂长,当时沈 38 岁,沙钢是年产量只有叁四千吨附属于一家轧棉花厂的小型炼钢厂。

    沙钢周围几百公里之内有宝钢、苏钢、锡钢、南钢、马钢等一大批重量级国企对手。但沈文荣在 1993 年前后抓住了一次市场机会──当时中国的房地产业狂热,大批建 用房需要窗框钢。沙钢借此建设了 7 条生产线,成为国内门类最齐品种最多的热轧窗钢框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 70%。

    沈文荣对钢铁业成功的理解是不断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更新。在挖掘到第一桶金之后,这位身材魁梧的当家人说服了其他希望“小富即安”的投资者, 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 3,000 多万美元从英国引进一套二手设备,开始生产螺纹钢。沈文荣的精明还体现在商业谈判中, 据说,沙钢引进 90 吨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时,对方的设计报价是 21 亿元,沙钢最终以 13 亿元成交。

    最近,沙钢正在积极谋求上市以继续扩大规模。据沙钢集团的介绍,它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全国钢厂中力排名第二,仅次于近邻宝钢。不可否认, 沙钢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在长江边拥有叁个港口,从国外进口的原料从港口卸下可以直接进入车间,而产品直接通过水路运输到达江浙两省也会省钱。也有较低的人员成本:一半员工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但沙钢的优势可能更体现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上。他们雇佣的员工人数大大低于同等规模的国营钢铁厂,而且对市场更为敏感,他们早已习惯了“什麽项目赚钱上什麽”。

    而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不断追求规模扩张,似乎已成为私营钢铁厂的共同追求。在国营大中型钢厂不屑于开拓的低端产品市场,私营的钢铁厂通过他们所有的低成本和灵活的机制获取了满意的回报。尽管政府的宏观产业政策对规模较小的私营炼钢厂的进入并不欢迎,但他们仍然有办法获得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一些钢铁业专家因此责怪说,中国钢铁总量失控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

    不管怎样,私营钢铁厂在华北、华东等地区已经遍地开花。在河北唐山,私营厂两年来产量增加了 400 万吨。河北遵化一家名为“建龙”的钢铁厂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年产百万吨以上,这家私营钢厂的当家人张志祥 1989 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对把建龙 3 年内扩大到年产 500 万吨的大型钢厂充满信心。而在山西闻喜县中国传说“鲤鱼跳龙门”的黄河边,由一家叁兄弟组建的钢铁厂依赖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更便宜的劳动力造出了比国有钢铁厂成本更低的产品。

    莱钢的压力与觉悟

    面对民营钢厂的迅速崛起,中型国营钢铁厂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压力。用山东莱芜钢铁股份公司董事长姜开文的话说,“未来几年中国钢铁业将出现血腥场面,大量没有远见的企业将出局。”作为中国 46 家上市钢铁公司中的佼佼者(参见《财富》(中文版) 5 月刊《持续增长:从核心业务开始》),莱钢在全国钢铁行业产量排名榜中紧紧排在沙钢之后,名列第 15。莱钢地处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城,职工人数达 3 万多人,是沙钢集团职工人数的 4 倍多,但生产能力与沙钢相当。莱钢的扩张计划是到 2005 年实现年产 400 万吨钢的规模,2010 年达到 500 万吨。

    姜开文对钢铁业未来的竞争很早就表现出警觉。这位在莱钢工作了 20 余年的老钢铁人最感忧心的是莱钢相对较高的人力成本。他说,国内大、中、小叁类钢铁厂中,最大的如宝钢等 10 家钢厂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大约 10-20%;而中型钢厂如莱钢等的成本在 20% 以上;新崛起的私营钢铁厂如沙钢等的成本只有 10% 左右。

    莱钢是莱芜市最大的雇主,作为国有企业,莱钢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精减人员。于是,姜开文将多余劳动力转移到非钢产业。他深知企业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决定把莱钢的多元化发展紧紧围绕主业进行。这一战略在赢得管理界的好评(参见《财富》(中文版) 6 月刊《实现持续盈利增长:中国企业的故事》)的同时, 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在同类钢铁企业中,莱钢集团对产品的定位与市场贴得较近,如看准国内建 市场钢结构建 的潮流,利用主业生产 H 型钢结构钢以及工字钢槽钢的优势,在北京与深圳一家公司合资建造和销售立体车库。

    目前,中国钢铁的生产和销售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而中央和山东政府正在积极鼓励莱钢兼并周围的济钢和青钢,这叁家钢铁厂的产品结构上有互补性。姜开文也希望通过合并提升竞争力。他说,中国的钢铁企业集中度太低,像莱钢这样处于中间地带的中型钢厂,应该主动寻求与私营和大型国有两类钢厂的合作,优势互补,合纵连横。姜开文并不像其他国有钢厂的负责人那样鄙视私营钢厂,在他眼里,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比较高,在 70% 左右,但是国企的高端产品线和信誉又是私营企业所缺乏的;而私营企业人员负担小,机制灵活,熟悉市场,是莱钢所没有的长处。

    自称“看清形势”的姜开文已经在积极与他心仪的这两类合作对象展开了接触。他初步接触的目标包括山东一家资产过亿的私营钢厂和中国最大的钢厂宝钢。姜开文愿意将莱钢的品牌和技术与围绕在莱钢周围的私营钢厂分享,不过他需要的是他们灵活的市场营销能力和较富裕的资金;同时莱钢也希望宝钢向他们输出技术和资金,在山东联合生产某种类型的钢铁产品,与宝钢分享山东的市场。

    看好中国钢铁业

    中国政府在从 2001 年开始的第 10 个五年计划中制订了大幅提高中国国产钢铁质量与产量的方针。从象征钢铁生产的高炉数量来看,中国已经接近 300 座,而另一个钢铁大国日本目前不到 40 座。日本媒体认为中国钢铁业之所以没有对日本等中国的近邻造成威胁,是因为中国的钢铁业设备过于老化、生产效率不高的缘故。

    2000 年底时,中国每位钢铁工人的平均粗钢生产量为 100 吨,而 1997 年底时,日本为 740 吨,韩国为 662 吨,美国为 541 吨,法国为 462 吨,中国与这些国家还有 4 到 8 倍的差距。目前中国政府的方针是到 2005 年将每位工人的生产量提高到 250 吨。

    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举措,中国计划对拥有高炉的主要厂商进行重组。重组的蓝图是:以上海宝钢集团以及鞍钢、武钢、首钢这前 4 家钢铁公司为中心,进行行业重组及设备更新。包括这 4 家公司在内的前 10 家公司将把粗钢生产集中起来,使这 10 家公司在全部粗钢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从 1999 年的 47.6% 提高到 2005 年的 80%。除引进新型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外,中国还将加大出口量。

    然而,并非所有的巨头都看好钢铁行业的未来。规模全国第二的首都钢铁公司似乎已经厌倦了钢铁。这家位于北京近郊的钢铁公司被批评为破坏了首都环境,多年来面临着花费巨资搬迁的压力。10 多年来。这家拥有 10 多万员工的公司一直努力使自己变成一家非钢铁企业。去年它的非主营收入首次超过 50%,收入来源从芯片生产到房地产等五花八门。但舆论普遍对首钢的多元化之路并不乐观,称其至今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相比之下,上海宝钢的战略似乎赢得了较高的认同。宝钢是中国唯一产量在千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也是热衷进军相关领域的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公司涉足的领域包括金融、软件等国内热门产业。

    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规模始终是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宝钢已经位居全球 10 大钢铁集团之一,对它来说,在附加值高的产品层次上扩大规模似乎更加重要。首钢 10 年前盲目扩大低端产品规模的错误至今仍然被钢铁业人士引以为戒。近年来,舆论上下对钢铁业每年 20% 的增长速度感到担忧:中国的市场每年到底能容纳多少钢铁?不少人建议政府对钢铁企业进行限产管理。但是,在过去 10 年中,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指引下,大批私人资本并不在乎什麽“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价格大战”。事实上,他们的企业被证明是赢利的──不管多小的钢厂,不管生产的钢材多麽不上档次,市场对他们一概包容。相反,在政府鼓励之下,一些大型国营钢厂投入重金研发生产出来的高端产品销路并不好。

    未来几年中,中国经济仍将高速增长,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复兴都将进一步支撑对钢铁的需求。人们有理由相信,对那些有竞争力的炼钢者来说,中国钢铁业美好的前景也许才刚刚开始展现。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