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一分钟一部车
 作者: Grainger David    时间: 2004年07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七期>>特写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福特在堪萨斯城的工厂比美国国内任何一家汽车组装厂的产量都高,本文揭示这家工厂的成功之道

    作者:Grainger David

    戴夫•萨夫切兹(Dave Savchetz)曾经做过普通的办公室工作,但他不怎么喜欢。萨夫切兹现年 50 岁,大部分时间是在汽车厂里度过的,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福特公司(Ford)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汽车厂的经理。他在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长大,父亲曾经为福特公司工作,萨夫切兹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福特──在韦恩的装配厂上夜班,为 1972 年版 LTD 型汽车安装发动机,那时他 19 岁。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工厂里干,凡是叫得出名的活儿,他都干过:计时工、定薪工、总领班、车内装饰主管,甚至还当过夜班作业经理(萨夫切兹说:“对单身的年青人说,上夜班真是遭罪”)。

    所以,当萨夫切兹 1995 年开始走上“领导”岗位、每天去迪尔伯恩的福特全球总部办公室上班、坐在会议桌前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他觉得这实在不像在干事。“头三个月就像是在度假,”他说。“然后就觉得……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不想说无聊,但那真不是我想干的。”

    萨夫切兹在那儿呆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这对他来说已经太长了。他常提起一件旧事:在一次令人昏昏欲睡的会议上,他每隔一分钟就站身起来,走到一张活动挂图旁,在上面划一条杠,七分钟他划了七条,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他在搞什么鬼。

    “我只是想了解,从坐下来到现在为止,我们生产出了多少辆卡车,”他解释说。“我们坐在这儿的每一分钟里,都有人在厂里生产出了一辆卡车。”

    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是不是?在那些我们很少关注的地方,有人正在制造产品,他们或是缝制,或是焊接,或是组装,但我们对这些产品却毫不上心。人们现在不怎么提制造业了,虽说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4% 和从业人数的 11%。美国是世界制造产品的生产大国,但人们在商业讨论中通常会把“制造业”这个话题加到外国的头上。这种偏见也许太深了:尽管“服务经济”已经处于主导地位,但今年的美国 500 强排行榜上仍然有 213 家可以列为“工业”公司。

    如果你从未进过当代工厂,你就很难想象出如今“工业”的含义是什么。这个词听上去充满危险,仿佛来自另一个时代,还让人觉得脏兮兮的。事实上,由于生产率飞速提高(三十年来,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比整个经济快一半),当代工厂大多是比较安全、高效率的地方,而且一眼望去蔚为奇观:州际公路旁的巨大厂房一尘不染,里面的各种机器令人惊叹,它们能从事各种各样可以互换的工作。

    第一次评出《财富》500 强时,充斥著排行榜的众多公司的名称,显示出了我们对必需品生产的依赖性,这些公司名称如:玉米产品精加工公司 (Corn Products Refining)、国际鞋业公司(International Shoe)、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Pittsburgh Plate Glass)、美国胶合板公司(US Plywood),等等。五十年之后,随著辉瑞(Pfizer)、高特利(Altria)和星巴克(Starbucks)等公司的名字出现在榜上,人们很容易忽略几乎所有的产品仍然来自制造业──这是现代社会的动力之源。你应该这样看待它:无论你在办公室,在公司厂区,还是在飞越北美大陆、可俯瞰沿途所有工业城镇的航班上,你都身处制造业之中!如果把美国制造业比作一个国家,它就是世界上第五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比法国还高。

    在本文中,《财富》选中了福特公司堪萨斯城汽车厂。从产量上看,它是全美最大的汽车厂,也是美国营业收入总额最高的工厂之一,去年生产了 49 万辆福特 F-150 型Escapes 和马自达 Tributes,带来了约 130 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足以使它紧紧跟在本年度美国 500 强排行榜的第 150 名之后,与斯特普尔斯公司(Staples)势均力敌。堪萨斯城的汽车厂是家“灵活”的工厂,略经调整就能生产任何一种福特车型。该厂有两条汽车组装线:一条用于组装卡车,另一条用于组装 SUV。它目前生产最多的还是福特 F-150 皮卡,该车 22 年来一直是美国最畅销的车型。新车型可选的配置非常多,包括一种名为“艳黄”的车漆,各种组合搭配超过 100 万种。

    现代化的车体装配车间就像一个被驯化的机器人小城市,它们都被关在铁笼里,口吐火花。装配线在地面和头顶上编织成了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图案,传输著各种零部件:车门、车架、轴距以及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银色卡车骨架。工厂异常安静、清洁,略带一点电焊的气味。厂房里照明度不高,男男女女都佩带颜色鲜艳的护目镜,身穿制式统一的蓝色工装。技师骑在橘黄色的三轮车上,后面的车斗里放著各种工具。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似乎只做些辅助工作:记记数据,或在出问题时向系统发警报。唱主角的是机器人。它们体积庞大,颜色洁白,各部位有关节相连,看上去就像科幻故事里那些伸著脖子四处觅食的凶恶巨禽。

    这里才是戴夫•萨夫切兹的用武之地。他举止沉稳、干练,留著棕色的髭须,头发向后梳成大背头。他在厂里有一间办公室(装著一扇很酷的自动门,按一下办公桌上的按钮,门就能打开),却从未在里面呆过。真正的工作都是在车间里进行的,除了凌晨的几个小时和换班的时间之外,其他所有时间里,工厂都是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从不间断。

    跟著萨夫切兹参观堪萨斯城汽车厂,就有一种身处流程图中的感觉,十八英亩的厂区就像一个喷著蒸汽的巨型汽车生产流程演示文档。一个接一个的车间里,除了图表还是图表。在墙壁上,在一排排独立公告栏的两面,都贴满了图表,有柱状图、条形图以及彩色饼形图。从员工士气指数到对某一特种螺丝的质量投诉次数,所有事项都有单独的图表。萨夫切兹笑著说:“除了草的高度,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都要进行量化。”

    全部工作都是按图示有计划地同步进行的,这一特性贯穿著整个生产系统,体现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在二号区弗雷德•福德(Fred Forde)的工段,每位操作员完成一项作业的时间只有 57.5 秒。37 岁的福德是 FPS 协调员,也是卡车底盘车间轴架装配线的班组负责人,非常执爱本职工作。FPS 是福特生产系统的缩写。福德说,“我们这里的缩略语不计其数。感觉就像是在军队。”他领导的班组负责安装卡车的悬挂系统。

    和厂里其他部门一样,二号区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比如用哪只手做什么事),都详细写在操作说明表上,并且配有图示。操作说明书的开头几行通常是这样一些话:“工作开始前,请先走到计算机前,打开计算机。”“我要尽可能保证装配线正常运转,”福德说。“如果组里有人按铃,我就要动身去查看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组里有 11 人,在一起共事差不多有两年了。他们让我忙得简直不亦乐乎。”

    和工厂经理萨夫切兹一样,福德也是子承父业。他父亲曾经在新泽西的福特厂干过,该厂关闭以后来到堪萨斯城。过了几年,他让儿子也申请进厂里工作。

    福德在这里已经工作了 12 年,他说:“当年我刚进车间时,看见干我这种工作的其他三个人都在不停地跑来跑去,汗珠子直冒,我感到很紧张。当时车间里特别嘈杂,各种物品在往来穿梭。”

    萨夫切兹尽管从第一次进厂到现在已经整整 20 年了,但对当初那种同样惶恐不已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

    “我被吓著了,”他说。“说实话,那真叫人难受。你去工作的那个组里有 30 个人,而且你谁都不认识。在表格上签完字,领班就过来领你进厂。要知道,这是我头一回进工厂。别人在忙著干活儿,而你只能四处看看,然后离开,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坦率地讲,第一天上班让我不知所措。”

    当然,现在就不同了。福德说,新式工具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设备不像过去那么吵了。我刚来的时候主要是用气枪,噪音很大,确实很大。就是戴上耳塞也能听到。好家伙!现在用的是电动气枪,没有噪音, 也没有那么大后座力。”

    萨夫切兹认为,最大的变化是明摆著的。他说,“30 年前,我们根本没有机器人和电脑。”在当上经理后,他的最初印象并没有改变,工厂生产规模的庞大仍然令他敬畏不已。不过,他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像堪萨斯城工厂这样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实现进步的方式,它们就像从一开始就在《财富》500 强中榜上有名的许多公司一样,为了在当今市场上保持竞争力,一次次实现了巨大的、但往往不为人注意的飞跃。

    萨夫切兹说:“这已经不是亨利•福特所说的`我们要把它们全都漆成黑色,再装上两扇门'的那个时代了。”

    早就不是了。

    译者:于少蔚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