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公司的隐秘世界
这家家族企业依靠私交在遍布企业巨头的国度里发财
作者: Carol J. Loomis
再过几周,爱达荷州黑利市(Hailey)将陆续迎来首席执行官乘坐的大型私人喷气机,他们前来参加也许是企业界最重要的年度活动──艾伦公司(Allen & Co.)在太阳谷(Sun Valley)举办的会议。来自媒体、娱乐、电脑、网络界的知名人士──诸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迈克尔•埃斯纳(Michael Eisner)和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这样的人──将和他们的家人一同走下飞机,在这里待上五天,这可著实不算短了。他们将聆听演讲,参加座谈会,骑自行车,打高尔夫球,泛舟水上。当然了,大家还要参加从来都很吸引人(但几乎不会带来身体上的危害)的富豪体育运动,人们都管那叫“大象的碰撞”(指富人的讨论会──译注)。
可能你在太阳谷会议召开的前几天就已经看到关于它的大量报道,该会议的明星效应甚至吸引了《名利场》(Vanity Fair)和《纽约客》(The New Yorker)这样的时尚杂志。但有关艾伦公司的报导你可能没读过多少,这是一家在豪华盛会背后的不起眼儿的机构。因此,本文是对这家极为神秘的家族企业难得一见的内部考察,眼下这家企业已经进行了改组,吸收了新鲜血液,艾伦家族的第三代成员也已开始接手领导岗位。
说这家公司不同寻常丝毫也不为过。艾伦公司的 175 名员工散布在曼哈顿第五大道 711 号这幢普通大楼中的三个楼层里,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运转像是一家典型的投资银行。它争取承销、并购以及其他一些咨询顾问业务。它是一家机构经纪人,为腰缠万贯的富人管理钱财,其中也包括艾伦家族的成员。但是,公司并没有研究部门,而且也从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一席之地。从公司的各项数据来看,它无足轻重。例如,证券数据公司(Securities Data)的排名显示,从兼并与收购看,在过去 15 年里,艾伦公司在所有证券公司中的排名最高也只是第 11 位。然而,在充满机会的细分市场,艾伦公司却是一个顶尖高手。它的专长是: 与公司领导人构筑有利可图的长期关系。公司最近的战绩: 在 Google 公司令人垂涎 IPO 中分了一杯羹。
眼下,艾伦公司正处于一个真正的“转折点”上。上世纪 20 年代,赫赫有名的投资家查尔斯•艾伦(Charles Allen)及其兄弟赫伯特(Herbert)共同创建了这家公司。赫伯特之子,现年 64 岁的赫伯特•安东尼•艾伦(Herbert Anthony Allen)扩张了公司,至今仍监管著它。2002 年年底,他把公司的控制权传给了与他同名的儿子,即赫布(Herb,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和艾伦办公室的员工一样,把父亲叫做“赫伯特”,把儿子叫做 “赫布”)。37 岁的赫布为人低调,证券界的大多数管理人士可能至今还不知道他已是公司的现任老板。在华尔街,合并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家族企业十分罕见。如果一家企业始终保持神秘,还把自己的风格传到了第三代管理层,那真可谓是不同凡响了。
作为公司向新一代权力过渡工作的一部分,艾伦公司在经营方式上悄悄进行了改变。从前的艾伦公司(Allen & Co. Inc.)已经把它的所有业务移交给一家新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艾伦有限责任公司(Allen & Co. LLC.)。原公司仍保留,继续从事投资业务,净资产为 10 亿美元 [其中约 60% 的资产属于赫伯特,其余的则属于他的姐姐苏珊(Susan)和他的堂兄──查理的儿子布鲁斯•艾伦(Bruce Allen)]。与此同时,艾伦有限责任公司凭借著 4,000 万美元的资本开始创业,这笔资金来自艾伦家族,不过也有不少员工得到了股份。
因此,确切地说,赫布领导的并不是他父亲的那家价值 10 亿美元的公司。资本为什么这么少呢?赫伯特说,这是他儿子的选择(正如他自己所言,“爸爸,有这么多我就能对付一切”)。你大概会说,证券承销业务岂不会轻而易举地用掉 4,000 多万美元的资本?赫伯特回答说: “无论何时,只要他们需要更多的钱,我们(即艾伦公司)都能借给他们。”
这么做能保证不乱套吗?我们倒是不觉得惊讶。名称相似的机构彼此交叉是艾伦家族商人银行业务的特色。它的商人银行在客户及其他一些公司中都有投资,从事套汇交易。赫伯特•艾伦常说这样操作会造成“围绕著投资圈的圈子”。他是想说,只要出现了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公司会进行投资,公司的员工会进行投资,艾伦家族的成员也会投资,这样做会让人头昏脑胀,弄不清楚是什么回事。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公司结构,也不论谁当老板,艾伦公司都将保持其运作方式,走机会主义路线。私人关系仍然是它成功的关键。今夏肯定要进行 IPO 的Google 公司就一例。南希•佩雷茨曼(Nancy Peretsman)是艾伦公司的一位银行家,她在普林斯顿读大学时就认识了 Google 公司总裁埃里克•施米特(Eric Schmidt),从那时起,她就采用艾伦公司惯常的做法,耐心地与 Google 公司构筑客户关系。她的做法带来了回报,Google 公司宣布了操作其 IPO 的 31 家承销商的名单,艾伦公司被提名为承销商,排位仅次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两家主承销商,与之同处一个档次的公司为数寥寥。如果不受 Google 募股活动的日程安排影响Google 两位年青的共同首席执行官即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中至少一人将出现在太阳谷(施米特也将到场),也可能两人同时到场。和他们一同前来的将是艾伦公司的三位尊贵的客户──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和可口可乐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内维尔•艾斯戴尔(Neville Isdell)。赫伯特•艾伦是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成员,有些时候还参与公司决策(请参阅本刊今年 8 月号《可口可乐的真实故事》)。
艾伦公司从事这种“私交银行业”,收到了满意的回报。《福布斯》杂志 (Forbes)全美 400 位富豪排行榜在过去四期对赫伯特的财富估价均为 18 亿美元。前不久,当有人问艾伦这一数字的准确性时,他称对自己究竟身价几何毫无头绪,但他也得意地表示: “《福布斯》对此根本一无所知,你们也一样。”至少就我们的了解程度而言,他是对的: 首先,我们无从得知赫伯特在其父生前究竟得到了多少财产,在其父去世时(1997 年)又继承了多少遗产,而且即使知道他得到了多少资产,我们也无法知道他究竟是如何使用的。但是,如果你探究一下艾伦公司 2002 年资本结构调整之后的经济情况,你就能断定,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这家公司每年的股东回报率超过了 40%。这个结果令人满意,相当满意。
有关艾伦家族的一切似乎都预示著财富。艾伦公司的办公室以木料做装饰,墙壁上挂满了精心挑选的美国画家的作品。听他说,他年青时就开始收集这类作品,那时很想得到印象派的画作,可是买不起。办公室里还陈列了大量凯尔西(T.D. Kelsey)珍贵的西部风情雕塑,显示艾伦家族对那片土地感情很深。赫伯特在怀俄明州的科迪拥有一个农场,他把那里称作“乐土”,他的儿子也非常喜欢那片农场,每年都会前去做客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表示,这个农场舒适惬意、奢华已极,住在那里甚至胜过自己的家乡奥马哈。
赫伯特在其他地方还有宅邸,一处位于马萨诸塞州威廉斯镇,靠近他的母校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一处位于纽约州的南安普敦。在纽约市,他与唐尼──一条十岁的黑色拉布拉多猎狗──住在卡莱尔酒店(Carlyle Hotel)的公寓里。唐尼白天通常待在赫伯特的办公室,而且定期和他出游。以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为其董事选择的酒店是丽嘉(Ritz-Carlton),但那里不允许带狗。所以赫伯特和唐尼只能住在附近的汽车旅馆里。如今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换到了四季酒店(Four Seasons),那里欢迎带狗,因此赫伯特•艾伦也同样受到了欢迎。
这些情况表明,赫伯特目前是单身。他此前曾两度结婚和离婚,第一任妻子劳拉•帕里什(Laura Parrish)是他四个孩子的母亲,第二任妻子是百老汇的舞蹈演员安•赖因金(Ann Reinking)。如今,他经常有一位科罗拉多州的截牛马育种师盖尔•霍姆斯(Gail Holmes)相伴。儿子赫布已经结婚五年,妻子莫尼卡•德•拉•托尔(Monica de la Torre)为波多黎各人,是一位公益律师。他们住在纽约市西区,还没有孩子。赫伯特的另一个儿子是现年 35 岁的查尔斯,被父亲称为“乐天派”,在艾伦公司做机构推销员,尚未婚配。不过你不用为这个家族缺少第四代而担心: 赫伯特的两个女儿莱斯利(Leslie)和克里斯蒂(Christie)已生了八个孩子,三男五女。
在与赫伯特、赫布交谈的时候,你能发现他们相互之间的敬意和亲情。父亲是高个子,有著运动员的宽肩膀,说起话来口若悬河,不摆架子,而且风趣幽默。他有时无话不说,出乎听者意料;有时却又守口如瓶,谁也休想打听到什么信息。儿子赫布同样谦虚,也有著运动员的身板,曾是耶鲁大学的网兜球队队员,但他总是不够自信。他父亲说: “与他相比,我更外向。”从这点来看,儿子缺少的是他父亲所表现出的信心,总是避免抛头露面。
但他非常喜欢做深入的研究,例如研究艾伦公司的某项投资,或是公司自身的问题,而他父亲却对细节问题一见就烦。“父亲一听到`商业计划书'这样的词儿就爱走神,”赫布说。“但我却不会反感。”赫伯特在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上爱走神甚至已经出了名。有一次会上,正在讲述萨班斯-奥克斯利公司责任法案(Sarbanes-Oxley),他听不进那些繁琐的东西,据其他与会者后来说,他当时在回想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一首歌曲“Mairzy Doats”的名字如何拼写。
儿子赫布于 1992 年加入艾伦公司,最开始是为公司种类繁多的投资组合寻找投机性高的股票──每股 2 美元的那种。如今,赫布已经就任首席执行官一年半了,许多人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比尔•盖茨管理资金的机构投资者迈克尔•拉尔森(Michael Larson)说: “他非常聪明,善于聆听,而且很有幽默感。”拉尔森说,赫布还变得擅长在公共场合讲话,从前他可从没做过演讲。
在艾伦公司内部,你当然不会听到有人批评这位老板。不过,你在那儿听到的赞扬,全都是发自肺腑的。69 岁的斯坦利•舒曼(Stanley Shuman)是公司的资深银行家,他说: “他是一个很棒的年青人,很聪明,求知欲极强。他严肃认真,这有助于他的工作。”舒曼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办公室的一些人有段时间觉得赫布似乎对高尔夫球比对公司更感兴趣。舒曼说: “在父亲掌管著公司的情况下,你想到公司里做点有益的事情,同时不感到在妨碍别人的手脚,是件很难的事。要是我,也会去打高尔夫的。”
赫布在沿袭公司与众不同的经营方式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微小的变革。艾伦公司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有一套特别的运作体制,资深的银行家被视为“利润中心”,他们基本上是自行运作。我们简化一点说,在这种“闭门造车式”安排中,银行家促成并购或咨询服务之后,当即就可拿到相关费用的 30%。他必须用这笔钱支付一定的开销,例如差旅费、艾伦公司的一定比例的租金,以及聘请艾伦公司其他银行家协助完成交易的成本(有可能很高)。扣除这些之后,即是这位银行家的真正所得。
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这些“利润中心”(目前足有十二位银行家之多)来说,这套体系的简易性让他们非常著迷: 有产出,就有回报。50 岁的南希•佩雷茨曼已经在艾伦公司工作了九年,据她介绍,老东家所罗门公司(Salomon)的做法就和这里完全不同。她回忆说,那家公司的投资银行奖金委员会拐弯抹角做出一些“几乎完全主观,同时还带有政治色彩”的决定。她认为: “我们在艾伦公司得到的待遇要公平得多。”
待遇也丰厚得多。艾伦公司的银行家如斯坦•舒曼和现年 60 岁的恩里克•西尼尔(Enrique Senior)无疑都挣了很多钱,前者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为鲁珀特•默多克做交易,后者与可口可乐公司及其瓶装厂有合作(舒曼和默多克的儿子当时均为四岁,同在曼哈顿的一家幼儿学校上学,是最要好的朋友,两人通过孩子们结识)。
对艾伦公司来说,这一体系的最大弊端在于它不太适于酬劳和培养年轻的银行家。为此,赫布采取了两项补救措施。首先,从艾伦公司得到的顾问费用和证券承销金中提取 5%,划入为年轻银行家(也被称为“辅助人员”)准备的奖金储备。其次,赫布认识到,公司还远算不上“团队合作的坚强堡垒”,因此他制订了新规程,让顶级的银行家不再“封闭”,参加各种会议,以此来促进合作和锻炼新一代。
这种做法同样可以锻炼老一代。利润中心花名册上的新人中,有一位是比尔•布拉德利(Bill Bradley)──没错,他就是前参议员兼总统候选人比尔•布拉德利,2000 年总统大选之后,他加入了老朋友(同为民主党党员)赫伯特•艾伦的公司。现年 60 岁的布拉德利还没有做成什么交易,但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了解到了他所谓的“价值”和“长线思考”,对此他感到非常高兴。他将艾伦公司为客户提供的东西归纳为: “诚实、坦率、谨慎的55 岁的史蒂夫•格林伯格(Steve Greenberg)是利润中心的另一名新人,他是棒球名人堂成员汉克•格林伯格(Hank Greenberg)之子,他给艾伦公司带来了体育界的各种关系,有的关系已经带来了生意。例如,他曾受雇帮助出售密尔沃基酿酒人队(Milwaukee Brewers)。格林伯格 2002 年初刚来到艾伦公司时,他喜欢权力分享,与公司的“封闭式”体系格格不入。但他说,赫布让大家协同 工作的努力令他倍感鼓舞。而且他与赫布惺惺相惜,因为他知道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父亲是怎样的感受。
当然,赫伯特•艾伦的显赫地位也非朝夕之间就能取得的。1962 年,赫伯特加入艾伦公司投资伙伴部时,只是个资历“平平”的学生,对证券行业一无所知。他说: “威廉斯当初真应该把我赶出去。”四年后,他被任命为一家新公司──也叫做艾伦公司──的总裁,公司是由叔叔查理和父亲赫伯特成立的,主要负责证券承销及相关业务。他说,自己之所以获得这个头衔,并不是因为做出了相应的成绩,“公司必须有一位总裁,而他们又找不出其他合适的人选来干这份工作。”当年他 26 岁。
从那以后,公司度过了股市好年景,也熬过了使它陷入低迷的萧条时光。1973 年做成的一笔交易,使它声名鹊起,它以每股不到四美元的低价买下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的控股权 [由于涉足好莱坞,公司在四年后被牵扯进了一桩丑闻。当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总裁大卫•比奇尔曼(David Begelman)被控犯有伪造罪。有人攻击赫伯特•艾伦对比奇尔曼过于迁就]。不过,艾伦公司真正的转折点却是 1982 年。公司在那一年发起了太阳谷会议,赫伯特•艾伦还与可口可乐公司建立了关系。 起初,艾伦公司通过这笔交易赚了大把钞票。经过几轮激烈的磋商之后,可口可乐公司在 1982 年 7 月以大约 7.5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买下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其中约 6% 的交易额(4,500 万美元)进入了艾伦公司“围绕著投资圈子的圈子”里。赫伯特进入了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如今,艾伦集团持有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大约价值 4.45 亿美元,其中的 3.1 亿美元属赫伯特私人所有。
不仅如此,这层关系还对可口可乐公司和艾伦公司双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赫伯特说,与可口可乐公司在“偶然间”建立起的新型关系极大地提升了艾伦公司的声誉,对于这种推动作用无论怎样描述也不过分,“这就好像你是某教区的牧师,突然有一天教皇走到你的面前说你干得不错一样。”据赫伯特回忆,这个关系立即产生了回应: 只因艾伦公司得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垂青,公司得到了大量的业务。
可口可乐也成了生意上的教皇,它直接把自己的碳酸饮料洒向了艾伦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艾伦公司已经处理了 15 项不同的交易,并为可口可乐公司及其附属瓶装厂承销证券,赚了巨额的咨询服务费。其中一笔交易是可口可乐公司在 1986 年创建可口可乐企业公司(Coca-Cola Enterprises),艾伦公司承销其价值 12 亿美元的首次公募股票。可口可乐企业公司雄心勃勃地把每股股价定为 16.5 美元,结果股票的销量并不好。作为主承销商,艾伦公司不得不吃下自己根本不愿买的股票,以挽救这次交易。“一段时间里,公司内部气氛压抑,令人郁闷,”赫伯特说。但是,这一补救措施却巩固了艾伦公司与可口可乐的关系。
当然,并非所有交易的结局都皆大欢喜。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 2000 年,可口可乐公司提议以 16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佳得乐品牌(Gatorade)的拥有者桂格公司(Quaker Oats)。可口可乐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杜达富(Douglas Daft)轻率卤莽地做出决定,把这项交易径直向公司董事会摊牌(赫伯特•艾伦拒绝投票)。持不同意见的董事会成员否决了这次交易,其中包括沃伦•巴菲特,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最大股东。巴菲特的观点非常简单,桂格公司的资产看起来不值这么多钱。之后,百事公司(Pepsi)花了较少的钱买下了桂格──结果别的投资银行大赚特赚,没有艾伦公司的份儿。
当可口可乐公司把业务由亚特兰大转往纽约后,赫伯特•艾伦在董事会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还引发一些非议。艾伦与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思达(Robert Goizueta,1997 年病逝)和 77 岁的总裁唐纳德•基奥(Donald Keough)私交甚厚。基奥 1993 年从可口可乐公司退休后,最终成了艾伦公司的董事长。在这里,基奥的关系、商业意识和喜爱结交的爱尔兰人魅力都受到了高度评价。与艾伦公司完全家族化的特点相符的是,基奥的儿子克拉克(Clarke)也成了艾伦公司的机构推销员。《财富》杂志在最近的一篇封面文章已经提及,基奥前不久被任命为董事会成员,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幕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文中的批评者认为他的作用过大)。在此期间,公司把郭思达的两位继承人,艾华士(Douglas Ivester)和杜达富赶下了台,并聘用了另一位首席执行官内维尔•艾斯戴尔(Neville Isdell)。
当赫伯特•艾伦对可口可乐公司的管理感到不满,他也当仁不让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力。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1999 年末,他与巴菲特一道驱逐艾华士。这两位董事并未与其他成员商量,而是直接在芝加哥的机场酒店与艾华士碰面,并且告诉艾华士说董事会成员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原以为艾华士会奋起反击,从其他董事会成员处寻求支持。但艾华士飞回亚特兰大后却选择了辞职,此举震惊了其他董事会成员。艾伦并未就此事道歉,只是希望董事会当初能再明智一些、行动再早一些就好了。“我们真正错失的机会是,没能对艾华士得到这个职位提出质疑,”他说。“他根本不能胜任这一工作。”
但是,否定艾华士本身就意味著无视郭思达的愿望,可口可乐董事会中没人善于这么做。事实上,在可口可乐公司与艾伦公司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最值得质疑的事件发生在赫伯特担任可口可乐公司薪酬委员会负责人期间(由于赫伯特不符合独立董事的条件,现在他已无法担任这一职位)。郭思达总想在薪酬方面胜人一筹,而艾伦一次又一次成全了他。
最有趣的一幕发生在 1995 年,当时艾伦得知郭思达希望得到 100 万股期权的奖励。“这并不是说郭思达在乎钱,”艾伦最近说。“他只是希望能在自己的业绩里留下这个数字。”但无论怎样,艾伦还是向巴菲特征询了意见。巴菲特通常对期权没有太大兴趣,他并不喜欢这个主意。但由于认识到郭思达为可口可乐公司增添了巨大的价值,巴菲特告诉艾伦他不会反对这个奖励。巴菲特对艾伦说,假如伯克希尔公司完全拥有可口可乐,他就不介意建立一项薪酬制度,让郭思达得到的酬劳比他已经挣到的还多。随后这个建议便得以成行,在首席执行官薪酬长期疯涨的历史中,它因为具有重要的反面意义而被裁入史册。
让我们再回到 1982 年发生的另一起重大事件上来,也就是太阳谷会议的首度举办。当时这个主意大行其道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赫伯特•艾伦最初不得不乞求其客户参加会议。但现在的问题却是,让与会成人的人数保持在 300 名左右,这样太阳谷的会议大厅才够用。
艾伦公司最希望三种类型的人出席太阳谷会议: 首席执行官,首席执行官的家人和机构投资者。赫伯特•艾伦的天才想法是他鼓励与会者携带家眷,把孩子们交给保姆照看。如此盛情吸引了比尔•盖茨夫妇这样的嘉宾,比尔与梅林达(Melinda)带著三个孩子在这里待满了五天,而通常比尔参加其它此类集会最多只待上一天。
显然,邀请首席执行官出席会议,就是要他们展示自己的形象和智慧。迪斯尼公司的埃斯纳说: “太阳谷会议既是一次夏令营,也是一场学问考试。”当然,埃斯纳同样也是一桩著名交易的参与者: 即迪斯尼公司 1996 年收购大都会 / ABC 公司(Capital Cities/ABC)案,这笔交易最初是在太阳谷的一条车道上开始接洽的。在那次交易中,艾伦公司因为向大都会 / ABC 公司提供了合理化建议而获得 200 万美元的酬劳。
会上,机构投资者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艾伦公司希望得到他们的业务,而且艾伦公司已经从中取得了大量业务──很多时候就仅仅是因为太阳谷的活动。艾伦公司缺乏分析师,因此它通常都把资金经理与客户、其他公司的经理召集到一起,为他们安排小型会议,有时艾伦公司把这种会议称为“直接研究”。如果不管地形上的差别,我们可以把太阳谷比作直接研究方面的珠穆朗玛峰。
这五十来个参会的机构投资者几乎扮演了媒体专家、价值投资商或者实力强劲的大型买家的角色,如比尔•盖茨的资金经理拉尔森。拉尔森说,他正利用艾伦公司为更多的交易做准备。他用惊喜的语气补充道: 在证券行业,艾伦公司可能是他的首选经纪人。
如果你是艾伦公司,而且已经取得了类似于太阳谷这样的成功,你也许希望尝试著举办另一个类似的活动。实际上,赫布五年前就开始在亚利桑那州召集一个小型会议了。与会者包括 Activision、TiVo 和 Ask Jeeves 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但是,别指望艾伦公司会出现很大变化。笔者问赫布,十年之后艾伦公司会发展成什么模样,赫布回答说,公司将继续遵循原先的经营原则,也许公司会再增加几位充当“利润中心”的银行家,也许会让他们专门从事像医疗保健这样的领域,公司的资金管理业务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大 [主要是他的表弟布拉德利•艾伦•罗伯茨(Bradley Allen Roberts)负责管理]。除此而外,赫布认为艾伦公司将来只须看清自己的业务走向。“如果十年前你问我,艾伦公司发展到今天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想我说不出我们会和在因特网领域中不断发展的公司有大量合作,”他说。“但我们现在正是这么做的。”
有一件事是确凿无疑的: 公司里再也不会有官僚作风了。“目前,我们只有两个委员会,即防火安全委员会和性骚扰委员会,”赫布说。“而我的工作就是监督公司不要再出现第三个委员会。”再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艾伦公司的规模基本不会变得太大。赫布说: “如果你不是家小型公司,你就无法真正关注客户关系。”他父亲的表述则更为强硬: “我认为华尔街上没有一家公司曾经凭借规模改善过经营业绩,”他说。“摩根士丹利是一家伟大的小公司,所罗门公司也是一家伟大的小公司。”他对这个观点未加论证。当然,赫伯特也指出,大型公司在有一个方面也具有优势: 尽管监管当局会因为违法行为对大型公司处以重罚,但他们不大可能采取关闭大公司这种事关重大的举措。而我们……”他说,“如果我们犯了错,他们就会立刻让我们停业。”为了防范这种情况,赫伯特补充道: 他有一个监管主任,此人具有“盖世太保”(赫伯特对他的措辞表示歉意)一般的本领。
可笔者还是问赫伯特,艾伦公司这种企业如何才能真正防止因员工行为不检点而受到殃及?赫伯特回答说: “你在公司中漫步,仔细观察每一个人,你要知道谁好酒贪杯,谁在沾花惹草。如果有人在追女人,你要知道他们是去购买珠宝,还是只吃饭埋单,如果他们仅仅是吃饭埋单,那就无所谓。”
听了这些话,你就能意识到,像艾伦公司这样的小型企业的老板需要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这些任务在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的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或者高盛公司的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的工作日程表上可能是找不到的。从艾伦家族成员的一言一行中,你也会认为,这家家族企业或许还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第四代的领导人会是谁呢?
(后记: 除了“赫伯特”,公司的下一位老板能不能叫个别的名字?)
译者: 萧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