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技与中国员工共同成长
特约作者:王碧芝
从1995 年开始,罗技集团(Logitech)董事长鲍丹宁(Daniel Borel)每年都来江苏,与苏州罗技公司的员工一起过传统的中国新年。除了吃、喝、看节目、演节目、表彰员工之外,鲍丹宁照例要说这样一句话:“罗技是一家不大的公司,但一直在与员工共同成长”。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客套话,“鼠标大王”罗技早就是全球最大的电脑周边装置供应商,年收入逾 10 亿美元。后半句则所言不虚,因为它的确是努力把“以人为本”这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落到实处。
苏州罗技创立于 10 年前,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鼠标生产基地,有员工 3,000 人,占罗技集团员工总数的近 80%,而管理这支劳动大军的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厂长魏国英。苏州罗技的许多人力资源政策都是由她参与制定并一手执行的。我们来看几条:
*由于苏州本地的劳动力有限,当地的工厂一般要到外地招工,“住”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工厂的员工宿舍非常简陋。而罗技苏州公司一成立,就花了近 1,000 万元买公寓提供给 700 多名“打工仔、打工妹”住,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在魏国英眼里这很自然,“基本的生存环境必须要给人家”。
*公司为员工低价提供营养充足的伙食(这一点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证实),但罗技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口味千差万别,食堂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有的女员工怕发胖,或觉得饭菜不好吃,就全部倒进垃圾桶。对此,魏国英会苦口婆心地劝他们从自己的身体考虑多吃,甚至还发过火,“我买的不是假货,可是光明牛奶啊!”
*公司每一个人的桌上都有一部电脑,如果有必要,员工可以拿回家使用。魏国英相信,花费这样的成本对员工的成长很有帮助。据说,每当苏州有新工厂开业,罗技的人往往是第一个被挖的,因为罗技所有的员工都会用英文打字,不少员工会说英语。“即使是在工厂,人也是最重要的资本,机器坏了可以再买,”魏国英说。 罗技 1981 年成立于瑞士,目前股票已在美国和瑞士上市。公司的鼠标器在全球的占有率超过 50%,同时它也是电脑键盘、视频摄像头和游戏杆的主要制造商。罗技在全球主要地区均设有机构,生产基地则在苏州。
上个世纪 90 年代,电脑用户大增,但价格持续下跌,罗技不得不降低成本,于是关闭了在爱尔兰和美国的工厂,并最终选定落户在税收条件和劳动力成本更优的苏州。魏国英说,公司的决策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为 10 年前上海和苏州之间没有高速公路,路上要花费 4 个小时,而且通讯不便,国际长途电话要从上海转接,但我们相信了苏州政府的承诺。事实证明,“政府兑现了许诺”。苏州公司成立后,罗技迅速将上海和台湾的工厂也一并迁至苏州。
董事长鲍丹宁相信,在中国经营失败的外资企业无一例外是那些仅仅想把西方的管理模式移植到中国来的企业。这个观点也许略显武断,但他“光有技术本土化还不够,人文关怀也要本土化”的策略无疑是明智的。罗技的管理层是一支“多国部队”,鲍丹宁是瑞士人,CEO 是意大利人,管销售的是位芬兰人,研发主管来自德国,而管理苏州庞大基地的则是曾经在戴尔等公司工作过的魏国英。魏国英把鲍丹宁的本土化理念归结为:有爱心并教会员工发展,企业才能长久。
当然,魏国英承认自己也是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才与中国员工最终和谐相处的。她回忆刚来到苏州时,看到厂里打扫卫生的阿姨“没事就去用卫生纸,很快一卷就没了”,很生气,就大发脾气,但效果并不好。后来“从爱人和尊重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经过交流,这类浪费和贪图小利的现象逐步消失了。对于现在的年轻员工,她坦言最大的问题是他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疼到不会教育,而工厂不得不去教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魏国英说,罗技最看重的特质是好的人品、敬业精神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
人性化政策使得员工的流失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准,而稳定的员工队伍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的高效。目前,苏州罗技不仅生产鼠标,也制造电脑键盘、视频摄像头和游戏杆等产品,而后者已取代鼠标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苏州工厂贡献的销售额超过三亿美元,公司也跻身中国政府公布的外商投资企业 500 强之一。
目前,罗技的生意红红火火,世界所有主要电脑厂商都是罗技“代工”的客户。同时,罗技自己的品牌也是打遍高端市场无敌手。但在低端领域,公司却遭遇了挑战,其中最大的威胁是“假冒产品”。对此,魏国英不愿多谈,而是一如既往地相信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
罗技的另一个困扰是难以找到光学和无线的高级人才。魏国英解释说,这类人才的流动以前是受国家限制的,罗技可能得耐心地等上一段时间,不过她有耐心也有信心,“中国有的是人才。我相信不出五年,中国的经理人也会达到较高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