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份《都市报》?
《都市报》的威胁可能不像原来想的那么严重 作者: Paola Hjelt 最早向全球的年青消费者出售简约而又不贵的家具的是宜家(Ikea),它给家具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接著是 H&M 公司(Hennes & Mauritz,瑞典时装零售商──译注),它在服装业掀起了一场革命。如今,第三家瑞典公司试图在报业发起革命。 迄今为止,成败兼而有之。都市国际(Metro International)于 1995 年在斯德哥尔摩推出其首张免费日报,目前该报在全球 16 个国家的 54 个城市以 14 种语言发行多种版本,总发行量超过 500 万份,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日报。但是,打造一份全球性报纸,特别是免费报纸,不同于销售书桌或服装。《都市报》(Metro)在问世九年来,仅仅有两年实现了赢利。去年,该报亏损了 700 万美元,销售额为 2.04 亿美元。 但亏损并没有阻止该公司采取迄今以来最大胆的举措: 5 月初推出了纽约版。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佩勒•托恩伯格(Pelle TÖnberg)说,“纽约拥有全球最大的媒体消费者群体,我们希望在这样一座城市打造我们的全球品牌。” 同其它地方一样,公司在纽约的战略是面向通勤族和青年人。无论是街头、地铁站还是超级市场,只要是有人走动的地方,就有人发放这份报头带有绿色图标的小报。报纸上既有通讯社提供的短消息,也有名人轶事,让很多头一次读 该报的人感到有趣。全球 40% 的该报读者年龄在 30 岁以下。它不发表社论,也不刊登争论性内容。《都市报》驻伦敦的全球主编迈克• 简森(Mikael Jensen)说,“我们没有政治和经济倾向,对此我们感到自豪。” 纽约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媒体市场之一,占领这一市场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都市报》在 2000 年就进军美国,推出了费城版,并于次年推出了波士顿版,但它在纽约的起步却比较缓慢。结果,它被《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和《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的出版商论坛报公司(Tribune Co.)挫败,论坛报公司去年 10 月在推出了自己的免费日报《在纽约》(amNew York)[《都市报》还在其公司总部所在地伦敦遭受挫折,出版《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联合报系(Associated Newspapers)1999 年在伦敦创办了一份名为《都市报》的免费报纸]。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驻纽约的分析师保罗•吉诺乔(Paul Ginocchio)说,“纽约会是一个难以打开的市场。迄今为止,《都市报》的多数广告来自欧洲,《在纽约》在这方面领先。” 但是,《都市报》财大气粗,而且还拥有较低的成本结构。该报依靠在全球各地的很少一些记者,把多数制作流程外包,它还得到了瑞典媒体和电信巨头 Kinnevik Group 的支持,该公司拥有《都市报》68% 的股份。虽然这家斯德哥尔摩报纸在两年内实现了赢利,但随著公司的业务扩展,情况还是失去了控制。《都市报》负债越来越多,亏损也在不断增加,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为负值。斯德哥尔摩的周末增刊经营仅 3 个月就关闭。该报的苏黎世、纽卡斯尔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版也停刊。公司的股价在 2000 年 10 月达到 6.40 美元的顶点后,于 2003 年 3 月跌至 25 美分的低点。去年 12 月,该公司在纳斯达克市场被摘牌。 近几个月来,《都市报》重新步入正轨。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实现利润 1,600 万美元。分析师称,今年可能仍然赢利。在 Kinnevik Group 的帮助下,公司将 1.5 亿美元的债务转化为股权,从而清理了负债,其股价自去年低点飙升了近 400%。托恩伯格从前当过记者,满脸胡子拉茬,一双蓝眼睛炯炯有神,他充满乐观。“如今,人们都已经知道我们以前曾经证明过自己,”他说。 《都市报》一直在扩大其业务内容。最新的举措是: 今年 1 月在斯德哥尔摩开办了一个免费的房地产增刊。瑞典第三大付费日报《瑞典日报》(Svenska Dagbladet)的首席执行官古纳尔•斯特罗姆布拉特(Gunnar Stromblad)说,“他们一下子就抢占了 20% 的房地产广告市场。” 但是,《都市报》的威胁可能不像原来看上去的那么严重。该报九年前在斯德哥尔摩推出时令很多日报担心自己的读者和广告商将流失。10 年后,《都市报》似乎已经有能力生存下去,同时又不威胁到付费日报。达拉斯的国际报业营销协会(International Newspaper Marketing Association)执行主任厄尔•威尔金森(Earl Wilkinson)说,“第一次经历暴风雨与第三十次经历暴风雨是不一样的。” 译者: 戴武军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