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微软的门户开放政策
 作者: Roger Parloff    时间: 2004年12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十二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多年来微软一直心怀戒备,保护著自己的商业机密,那现在为什么又要公开呢?

    作者: Roger Parloff

    人 们都知道,微软自 25 年前创立至今,就一直像克格勃那样警惕地保守商业机密,也因此招来了骂名。而在最近一系列惊人但鲜被注意的举措中,微软的立场却来了个 180 度大转变。我们可以管这叫“雷德蒙大公开”。

    这种转变要全归功于 Linux。微软一贯把自己的王冠明珠─操作系统和桌面应用软件的源代码─当作商业机密来珍藏。但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著优质商业化开源软件(其代码完全公开并允许修改)的出现,微软的商业运作模式遇到了竞争。开源软件的透明性受到了那些关心软件安全性和相互操作性的客户的青睐。为了应对,微软做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也可以说是根本的转变。当然,微软并没有把自己变成慈善机构,直接把源代码公开张贴在因特网上。不过,它还是放弃了原来的商业机密策略,转而采用专利策略。

    微软的全面转变是从 2001 年开始的。当时,微软小心翼翼地发起了第一次“共享源代码”行动。此次行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允许金融服务公司 UBS 之类的大客户检查其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对日立、三星、三菱电器等高级客户,微软赋予它们修改 Windows CE(用于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设备的操作系统),甚至拥有其修改版本的专利。

    紧接著,在 2003 年 1 月,微软开始允许多国政府检查其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源代码。目前有 30 多个国家正在进行此项工作,其中包括俄罗斯、中国、土耳其和北约。今年 9 月,微软公司又将其 Office 办公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各国政府尤其关心安全问题,包括要确保微软没有在其产品里创建后门,并把钥匙给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微软在放弃保密策略的同时,也拿起了专利保护的武器。多年来,微软的研发预算非常庞大,但它的专利组合建设却十分缓慢。2003 年 6 月,微软总顾问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聘请了 IBM 公司前首席律师小马歇尔•费尔普斯(Marshall Phelps Jr.)做他的副手,负责处理知识产权和授权经营方面的事宜。12 月,微软开始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出售专利使用许可。去年 4 月,微软以 13 亿美元的价格购得 Sun 公司(Sun Microsystems)和互信技术公司(InterTrust Technologies)的专利。5 月,微软又与西门子公司、SAP 公司达成了重大的专利互用协议。

    微软通过加强建设自身的专利组合(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技评论》报道,微软目前在电脑行业排名第五),便能够以自身的产品支持能力为卖点,让人们在做比较时产生对开源软件销售商的不满心理。微软承诺:如果有大量客户因使用微软产品而受到第三方提出的知识产权索赔的话──就像 2003 年 SCO 集团赫然要求企业级 Linux 用户购买专利使用许可一样──微软将保护它的客户,确保对它们不造成损害。由于众多开源代码的来源都不确定,所以无论是 Red Hat、Novell 等开源软件销售商,还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惠普公司(HP),都远不能做出类似微软这样的承诺。开源软件的支持者希望,开源风险管理公司(Open Source Risk Management)等为此类风险提供保险的新创企业能够解决这种责任问题。

    微软官员预言未来的趋势将是“走上折衷之路”,也就是说,在使用授权方面,共享源代码软件和商业开源软件之间的差别将越来越小。果真如此的话,微软产品在与 Linux 竞争时就只剩下了一个很小的弱点:价格。

    译者: 燕清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