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中欧是我人生服务的最后一站
 作者: 黄翔    时间: 2004年12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十二期>>新文章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在中国管理教育史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占有特殊的一席。作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独立商学院,它既是中国管理教育的先驱,也是离世界最近的:其 MBA、EMBA 和高层经理培训全部进入世界 100 强,许多人认为只有十岁的中欧是当今亚洲最成功的商学院。在中国商学院院长的群体中,70 岁的刘吉也是独特的一位。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市体改委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亲身参与过中央有关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研究。1999 年,刘吉出任中欧执行院长,以其政府背景和个人魅力为中欧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胆商”培育、行动教育及“中国功夫”等理念也在中欧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即将结束其五年任期之际,刘吉作为财富(中文版)商学院院长系列访谈的第一位商学院院长接受了记者黄翔的采访。

    财富(中文版)问: 中欧和其它国内商学院的不同在哪里?

    答: 中欧的使命是培养 21 世纪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而不是“职业经理人”。换句话说,是培养企业的领导者,而不仅仅是白领,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中国的企业不少,但企业家并不多,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根本不需要企业家,现在,历史需要中华民族出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我们的目标定得很高,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假如中欧不敢树立这样的目标,就永远也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围绕这一使命,中欧在选才时注重考察报名者的“三商”,即智商、情商和“胆商”,也就是胆识。没有过人的胆识,成不了大企业家。我们对报名者的知识水平并没有特殊要求,因为知识可以通过后天来积累。我们更看重学员的 GMAT 成绩(反映英文和智力水准)、在面试沟通中表现出来的情商。在同等条件下,中欧优先录取有军事背景的人,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胆商和更好的领导素质。

    我们的教学活动也是围绕著“三商”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公关(沟通)、组织(团队)能力以及多文化素质。比如,我们举办的钢琴和绘画讲座,就能帮助学生把握整体和和谐、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中欧的特色可以归结为“四化”。第一是当代化,指硬件始终保持世界一流,课程也必须每年更新。第二是市场化。我们完全是为市场服务。比如,我们的院长每年都要亲自去拜访中国最大的 100 家外企,100 家国企和 100 家民企,聆听他们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第三是国际化,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国际化的特色。目前中欧 70% 的教授来自海外,中外教授的最终比例将保持在各 占一半;50% 的学生能前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交换学习”;目前有 20% 的学生是来自海外的留学生,最终这一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第四是特色化,即要有中国特色。中欧初期是照搬外国的经验为主,现在开始实施本地化,中欧的毕业生将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同时具备全球理念和中国工夫。

    问: 谈到核心竞争力,那么中欧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答: 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可以从“名师出高徒”和“严师出高徒”这两方面来理解。从教师上说,每个课程的教师都要求是世界一流的,即便如此,如果学生给老师的打分低于我们的标准,照样解聘,这几年解聘的名师有好几位。目前的 MBA 仍然处于亏损之中,但我们不愿意一味扩大 MBA 招生规模,或降低成本。从招生的角度把关也很严格。低于录取标准的,不管此人有什么背景,都不予录取。此外,在校规面前人人平等,中欧是我人生服务的最后一站,为了办学我不怕得罪人。

    问: 目前国内的商学院鱼龙混杂,而且从报考数字上看,似乎没有过去那么热了?

    答: 任何行业都可能鱼目混珠。即便在美国,“野鸡”商学院也很多,900 多家商学院中,“联盟”(行业协会)认可的只有 270 多家,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商学院的质量没有得到业界的承认。 欧洲也有相关的商学院组织(EQUIS)。中欧成立时,我以为中欧有欧盟的背景,成为其中一员理所当然,但我没有想到对方竟然婉言谢绝了我们的申请。后来随著中欧的质量和声望不断提升,对方开始派人来考察和评估,在中欧进入世界商学院100强之后才给予了“预备”资格,今年被允许正式加入,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家获此资格。

    当然,除了同行认可,好的商学院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市场价值以及社会的认同。中欧的学生受到市场欢迎,学校在权威排行榜上的名次也逐年上升,就是这两方面的成绩。

    从中欧的实际情况看,入门仍然不容易,录取比例大概还是3 人取一个。而且,生源的结构和质量都在提高。我们的理想状况是学生有三分之一来自长江三角洲,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它地方,三分之一来自国外。以往,国外学生主要是东南亚的,现在欧美的比例大幅增加,这对于一个追求国际化标准办学的学校而言非常重要。

    问: 中欧的哪些做法是借鉴了国外院校的经验?

    答: 大约三年前,我读到美国《交流》杂志上的一篇调查报告,说西点军校培养出的 CEO 比美国任何一所商学院都要多,给我的震动非常大。报告引用一位知名 CEO 的话,说一般的商学院提供的只是“领导课程”,而西点能够教会你“领导的生活方式”,比如培养忍耐力、风险意识,注重情报信息,崇尚行动和胆略。中欧的使命也是培养领导者,借鉴西点培养学生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方面的经验就很有必要。比如我上面提到的优先录取有军事背景的学员。

    问: 中欧的不足在哪里?

    答: 一是长期教授还不够多。大批聘请国外的长期教授会有一定困难,我们计划聘请更多的“海归”教授到中欧来,同时也正在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教授。另外,我们的学科研究还比较薄弱。如果想提高中欧的学术水平,就需要建立更多自己的研究机构。目前我们只有案例中心、民营企业研究中心、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机构,还需要大力发展。

    问: 依据你的经验,中国未来管理教育的趋势是什么?

    答: 我认为未来的发展会出现三个趋势。一是一流的“课堂教育”加一流的“行动教育”,也就是说更加注重实践行动来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第二是商学院教育必须符合21世纪的两大潮流:经济全球化和“科业革命”。后者是指一场比当年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更广泛和深刻的革命,它比“知识经济”的含义更广、更深刻,它的本质是以科学研究成为主导产业,脑力劳动成为社会主导劳动。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理念更多地结合。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比如,我们的案例部最初主要是我们花钱购买哈佛的案例,这几年随著中国企业的成长,我们已经编写了 50 多个中国案例,其中的许多案例都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世界上不少商学院也欢迎这些案例。

    问: 我们来谈谈你自己。中欧这几年很成功,你为什么要辞去院长的职务?

    答: 院长的任期是五年,并非一定不可连任,但我已经下决心退休。我当年协助中央起草政治体制改革文件时,就力主领导干部任期制。我现在要是不身体力行,不退休的话,自己都会睡不著觉。当然,我已经 70 岁了,精力也是个问题,至少我的记忆力大不如前了。同时 ,我也相信,这几年学校的领导团队发展得很好,我退下去不会有什么问题,年轻人会干得比我好。

    问: 从社科院这样一个知名机构来到中欧这样的新学校,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答: 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好比是一棵参天大树,有几片黄叶子,无损于它的成长。而中欧是棵小苗,一共没有两片叶子,稍有不慎,就会被踩死。所以我一直强调校训中的“认真”二字,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

    问: 在中欧工作五年,你认为自己对中欧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答: 我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政府和企业广泛沟通。 中欧是管理教育的特区,需要与方方面面的沟通。学校遇到什么难题,一般也是我出面处理。当然,政府一直都很支持我们。其次,我在树立和传播办学理念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多。我认为,即使好的理念、新的理念也需要不断灌输才能得到实施。比如,我们的 EMBA 今年虽然在全球取得了 20 名的成绩,但我还是要求大家组织分析与领先者的差距。即便有的学校整体名次排在我们之后,但有些指标非常突出,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问: 五年的管理学院生涯,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答: 我觉得自己年轻了。老年人往往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我现在是“四高”,加上情绪高涨。许多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但我发现这里的学生非常爱国、责任心很强。他们缺少的只是经验。我们作为老一代,不能成为年轻人的绊脚石,反而应该要努力跟上年轻人的步伐。

    问: 退休以后有什么计划?

    答: 我打算静下心来写几本书。我在农村长大,学的是理工科,在工厂呆过,在企业研究所工作过,在群众团体和党政部门担任过职务,搞过社科研究,也参与过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研究,现在是管理学校。如果说怎样概括我自己的话,可以说是经历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中国有像我这样经历的人不多,留下点书, 对历史也是个交代。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