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卡尔•爱康成立对冲基金
 作者: Andy Serwer    时间: 2005年02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十四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爱康不喜欢面对一大帮投资者的盘问。那他为什么要开设基金呢?

    作者: Andy Serwer

    华尔街有个老掌故: 有人问一位亿万富翁: “有多少钱才算够?”答曰: “比我已有的多一点儿。”

    我是在认真阅读卡尔•爱康(Carl Icahn)筹建对冲基金的招募书时想起这个掌故的。你肯定知道,爱康是华尔街上最成功的圈钱人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公司袭击者(corporate raider)很少靠耐性积累巨额财富,爱康是其中一位。他挣了 50 多亿美元。我已经不对爱康的举动感到意外了,因为出人意料和违反常理是他经营方式的核心内容。尽管如此,我还是对爱康搞对冲基金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几年前,卡尔在同我吃饭时说过,他特别不喜欢面对一大帮爱指手划脚的外部投资人的诘问。况且,搞基金还会招来更多的审查。那么,卡尔这样做肯定是为了“多赚一点儿”,对吗?

    不用说,爱康合作基金(Icahn Partners,这是该基金的名字)简直成了收款机。你也许还不明白我说什么: 该基金所需最低投资额为 2,500 万美元,但目前却在筹集 30 亿美元,数目之大,令人咋舌─据说,爱康自己就要投入 3 亿。他大概是这样盘算的: 卡尔公司(Carl & Co.)将收取 2.5% 的年费和 25% 的年度净利润(其他对冲基金通常分别只收取 1% 和 20%)。此外,假如卡尔从投资者那里筹集到 27 亿美元,就意味著他们将交纳 6,750 万的年费(即 27 亿的 2.5%)。再假设,爱康给予的年回报率为 15%(这一比率可能太保守,因为基金招募书上说,自 1990 年以来,爱康付给的回报在 40% 和 53% 之间)。27 亿美元的 15% 回报相当于 4.05 亿的利润。从中提取 25%,他就能得到 1 亿多一点。两项加在一起,这个新基金能为爱康赚取 1.67 亿美元─而且是在年景差的情况下。

    尽管该基金可能利润丰厚,但我仍然不信赚钱是他唯一的动机。68 岁的爱康每年通过为自己理财就可能赚好几亿。所以,他喜欢玩钱不光是为了过奢侈的日子。此外,尽管爱康没有公开说起过该基金,但人们也许能从基金宣传材料第 11 页上找到一点线索。在那一页上,爱康回答了“为何要现在成立对冲基金?”的问题。爱康指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颁布之后,机构股东的透明度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他的做法产生了兴趣。他的做法是,买下业绩不良的公司的股票,然后兴风作浪,从中渔利。

    那份宣传材料说: “在拥有巨额市值的公司之间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又说: “规模对本合作基金来说是一大优势。”啊哈!我又想起了另一句华尔街格言: “规模永远重要。”简而言之,爱康可以利用这个新基金做更大的事儿。

    回顾一下爱康在过去 25 年来的作为,就会发现他曾经盯上 20 多家公司。其中有许多人们熟悉的名字,如 RJR(烟草食品)、Marvel(卡通出版)、Marshall Field(百货)、TWA(航空)和西联(Western Union,汇款)。即便如此,你还是会问,爱康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了其业务规模的限制。就拿 RJR 公司来说,他投入了 13 亿美元。这在当时对他来说是一笔巨款,可是假如他眼下瞄准了更大的猎物,这点钱很可能不够。不妨看一看以下三只表现欠佳的道琼斯股票: 通用汽车(GM)、惠普(Hewlett-Packard)和可口可乐(Coke),它们的市值分别为 220 亿、600 亿和 1,000 亿美元。要想对付这么大规模的公司,爱康需要更多的资本。我给这些公司以及其他同样规模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忠告是: 现在看来,卡尔会有这笔钱的。

    译者: 王恩冕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