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松下品牌源于信赖
 作者: 李全伟    时间: 2005年06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十九期>>封面专题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家用电器市场,但松下电器并没有选择低价格的策略。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家用电器市场,但松下电器并没有选择低价格的策略

    作者: 李全伟

    前不久,李先生为买微波炉在商场里转了半天,最后选择了价格高出格兰仕的松下微波炉。他说,虽然这款松下品牌的产品也是大陆生产的,但他比较信赖这个品牌的电器。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广报担当部部长金村俊治说,松下品牌赢得消费者青睐,正是靠著定位于普通消费者的高科技产品,依靠高品质产品获得消费者的信赖。金村告诉财富(中文版): “松下电器认为,品牌就是对顾客的约定和承诺,可以得到顾客的满足; 对公司而言,品牌是一种责任,也是公司的形象和脸面。”

    松下的发家品牌是 National,是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为体现“为国为民造福”理想而自创的品牌。后来,松下电器在开拓美洲市场时,发现这个品牌已经被别人注册在先,于是新创了 Panasonic 品牌(在别的市场也使用过 Technics 这一品牌)。到了 2003 年,由于 Panasonic 在全球的影响,这一名称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松下电器在全球的品牌,仅仅在日本还保留 National 品牌。

    公司曾经仔细评估过转换、收缩品牌对公司尤其是业绩的影响。当时的担心是,由于 National 品牌的知名度很高,改变品牌也许会给销售造成困难,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变革并没有产生大的负面影响。金村说,“其中的关键因素,还是松下电器产品的核心内涵: 工艺、性能、品质等不仅没有变,而且还富有更多高科技含量。”

    Panasonic 品牌的具体内容,包括安心、安全、信赖、亲切和体贴,这是基于松下电器在过去的品牌战略和产品战略,也是顾客切实感受到的内容。金村说,依靠将 Panasonic 作为全球品牌进行统一,可以集中市场原有资源,展开有效的宣传活动,把公司广泛的商品阵容积极地进行宣传,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品牌价值。松下电器面还向全球推出了“Panasonic ideas for life”的品牌标识语,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进行宣传。松下在所有的产品宣传中,都会打出“Panasonic ideas for life”这个口号; 另外,在赞助体育项目、路演等活动中,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向顾客传递这个新的品牌战略。金村先生介绍,一年前,松下电器品牌战略又有了新的内涵: 一是适应数字网络社会; 二是与环境共存。具体内容是: 梦想、适应新挑战,充满新希望,产品需要先进性和未来感。

    金村说,“我认为,在一个品牌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是信赖。信赖是连结顾客与厂家的一条纽带。没有信赖这个基础的话,投入多少广告也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心。”但他也承认,一个品牌取得顾客的信赖非常不容易,要靠产品的性能、品质、服务等多方面、长期的努力,但一旦建立起了这种信赖,又会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顾客不论身在何地,都会选择他所信赖的品牌。”

    谈到品牌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金村认为结果很难量化。在品牌对价格的影响方面,松下电器做过调查,调查的目的是确定在消费者心目中品牌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大。但在决定商品价格时,松下电器并不考虑品牌的因素。金村说,“当然,消费者可能感到松下电器的某些商品会比市场上的其他商品贵一些,但我们并没有把品牌因素加在里面,公司一贯的做法是采取严格的工艺、工序及过硬的材料来保证商品的性能和品质,还会采取一些其他做法来使商品适合当地的市场和环境。”松下电器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但在中国,公司仍然希望顾客把松下当成一个中国品牌。金村表示,松下的经营理念是为当地社会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做贡献。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一个市场,松下电器品牌是靠著优良品质而不是一味低价来取得消费者信赖的。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