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100强
上榜门槛首次突破百亿,营业收入持续增加,但整体经营状况有待改善。 作者: 黄翔 今年是《财富》(中文版)第六次公布“中国上市公司 100 强”年度排行榜。意料之中的是,上榜的资格再度提升,100 强最后一名的营业收入突破了 100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 20%,是五年前的三倍。这一方面归功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规模继续增长,同时也得益于更多的大型企业选择 IPO。今年共有 16 家公司首次上榜,其中包括中国建设银行(第 6 位)、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第 16 位)、交通银行(第 19 位)和东风汽车集团(第 20 位)。这些大型国有企业 IPO 成功,也使得排行榜更能体现出中国经济和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 在今年新上榜的公司中,来自零售业的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第 63 位)和中国永乐电器销售有限公司(第 86 位)的出现并不出人意料,国内家电专业零售业的爆发式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奇迹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万科企业(第 98 位)的重新上榜另有一番意味。多年来,这家中国口碑最好的企业之一不仅摈弃多元化经营,连同业购并也敬而远之,影响了增长速度。然而,去年以来这家换帅之后的房地产开发商频繁出手,通过收购、联盟等多种方式在拿地和资本运营上有所作为,重新走上了增长之路。 在落榜的 16 家公司中,有五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的下属企业,由于集团的私有化举措而从榜上消失。钢铁企业在经历了钢价的大起大落之后,有四家公司被挤下榜单。最耐人寻味的是波导股份的出局。这家本土手机厂商的代表在前两年曾经分别位居第 58 和 79 位,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跨国手机厂商继续在中国市场扩大优势。与绝大多数本土企业一样,波导也善于发现机会,但懂“经营”并不意味著会“管理”,而后者才是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 2005 年,在中国大陆、香港、台北证券市场 IPO 的平均规模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的水平,这也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公司赴港进行大规模的 IPO。普华永道的资料显示,在这几个地区的平均融资额达到 2.6 亿美元,而美国和欧洲市场分别只有 1.7 和 1 亿美元。其中,香港主板市场 IPO 的平均规模高达 4.1 亿美元,而纽约证券交易所只有 3.2 亿美元。中国公司去年在香港 IPO 的总规模高达 190 亿美元。 2005 年在香港的 10 大 IPO 中,有 9 家是中国大陆的公司,其中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融资 90 亿美元。据悉,2006 年还将有几十家中国公司递交了希望赴港上市的申请,而 6 月 1 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的中国银行更是成为六年来全球最大的 IPO──融资 754.27 亿港元。 香港成为中国大陆公司海外 IPO 的首选。香港毗邻大陆,当地投资者对中国大陆公司的追捧热度不减,同时随著《萨班斯法》的实施,美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越来越严,让一些中国公司退避三舍。不过,香港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一方面,日本、甚至英国市场已经开始加强了对中国公司上市地的争夺;另一方面,中国的内地市场似乎也有走出低谷的迹象,重新成为中国大公司 IPO 的选择也并非不可能。 2005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但营业成本及费用也相应增加,盈利能力、成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在行业表现中,采掘、金融、保险、公用设施行业盈利能力最强;建筑、文化和信息技术是增长最快的行业,而传统的农林业公司则出现大范围的亏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上市公司两极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强者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已经形成。这其中既有来自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等外部影响,也有证券市场本身的制度和政策问题。 比如,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周边市场“涨”声一片,东京和韩国的指数飙升了 50% 以上,香港股市的涨幅也超过 20%,但中国大陆的股市却在年中创下了 8 年来的新低。一方面,投资者相信不少大陆公司的价值被高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涉嫌内部交易和财务报表欺诈,市场的信心严重受挫。但近几个月来,市场也出现了强有力的反弹,幅度超过 50%。这主要归功于监管部门推出了几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允许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入市,以及要求将过去不能交易的国有股变为流通股,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市场的环境和结构,吸引更多的、不同种类的投资者进场,尤其是更多的长期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 今年,编辑部对 100 强排行榜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增加了一些小的榜单,并根据行业和地域对入选 100 强的公司分别进行了统计,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更大的帮助。 ──100 强排行榜 ──市值最大的 10 家公司, 利润最多的 10 家公司, 100 强中亏损的公司, 新上榜的公司, 下榜的公司, 100 强行业分布 -------- 100 强地域分布 财华社 财华社自 2003 年起与《财富》(中文版)合作,编制中国上市公司 100 强排行榜并撰写部分评论文章。财华社(香港联交所上市代号: 8317) 专门为全球华人投资者提供综合的财经资讯解决方案,透过在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专业团队,以及与环球的交易所、通讯社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提供跨市场的中文新闻、数据、报告及分析工具,内容覆盖大中华区及美国的股市、全球汇市、商品市场及债市等。欲知更多信息,请登录 www.e-finet.com 。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