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城市竞争力
特约作者: 胡祖六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工业化了的北美、欧洲和日本,还是以中国与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都受到了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考验。而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资本的跨境流动,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FDI)。2004 年,全球 FDI 流入总额达到 6,480 亿美元。2006 年预计可达到 1 万亿美元,超过 2000 年的最高纪录。所以说,FDI 是全球化最重要的载体。 在全球 FDI 总额中,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约占 70%。 经济发达国家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与监管框架,资本市场比较成熟,宏观经济与社会政治相对稳定,国家风险系数较低,所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群体是国际资本投资的首要对象。 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法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欠成熟,宏观经济波动性大,社会政治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在国际投资总流入中比重较低。过去 20 年中,平均份额仅为 26.5%。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 年中国吸收的 FDI 达到了近 700 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吸收 FDI 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外资的大规模流入,为中国带来了资本、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全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了就业、税收、出口,是推动生产率成长的主要动力。我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 1985~2005 年 2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追溯到 FDI 。所以,FDI 对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而积极的贡献。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中国引进外资还有巨大的潜力。FDI 至今大部分流向劳动密集型底端产业,而高科技产业比重偏低;FDI 分布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包括金融、传媒等比重偏低;FDI 主要是绿地投资,而兼并收购则可以忽略不计;FDI 还是以流向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为主,中西部比重偏低。与此同时,中国也不可盲目自大,来自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不能低估。印度政府决心改善印度的投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到印度安家落户。最近 IBM 宣布未来三年内将在印度投资 60 亿美元,其意义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评估中国引进 FDI 的前景?中国的城市如何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投资目的地?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决策、投资意愿或投资行为的最关键变量是: 1. GDP 中长期增长前景,经济增长是否可以持续; 2. 市场准入,即是否有保护本国企业的歧视性政策,是否有准入障碍等; 3. 物质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等等; 4. 人力资本: 劳工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大学生人数、工程师数量等); 5. 产业聚集度和供应链效率; 6. 软环境,指法制、赋税、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政府官僚体系的效率、廉洁度等。 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尤其可以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 市场准入。中国国内市场越开放,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意愿就越强。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对外国投资者有最大的吸引力。在工业和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国际投资者将非常关注中国执行 WTO 协议的情况。中国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发展滞后,开放度较低,完全可以开放得更多、更大一些,从而吸引更多的 FDI。 2. 人力资本。加大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创造一个吸引人才的环境,培养创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投资人才,等等。 3. 政策软环境。中国在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即硬件投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为国际投资者充分肯定,但相对于包括印度在内的未来主要竞争者,中国在软件方面还有诸多薄弱之处,尤其是在法制、公平竞争、减少腐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 从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的经验来看,跨境并购(MA)是 FDI 的一个重要支柱。而中国的 FDI 主要是绿地投资。随著中国国有资产重组的深化、产业整合的兴起、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法制法规的健全,MA 在未来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也有很大潜力吸引更多的国际私人股权(private equity,PE)投资。今年来,PE 在全球 FDI 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活跃,是推动企业重组和新型企业成长的积极力量。中国在 PE 投资上远低于印度等国。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群体的兴起,为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的基本面因素。中国可以、也必须进一步改善其投资整体环境,如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法制与产权保护等。这里所说的整体投资环境,既适用于外资,也适用于内资,包括国内私人企业。有了这样的政策环境,即“公平的游戏场”,政府无需对外资实行减免税等特殊优惠政策。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可以同时刺激 FDI 的流入与国内私人投资的增长。就像过去的 20 年那样,FDI 在未来将继续在资本形成、就业、出口、技术进步与生产率的提高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大规模、持续的 FDI 流入,是中国能够继续享受全球化好处的最佳保障。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