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RFID的“慧眼”
在过去几年里,RFID 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供应链领域 特约作者: 龚杰 久违的笑容,终于又浮现在芬兰邮政物流公司的业务主管赫尔雅•萨洛玛(Helja Salomaa)的脸上。RFID 试验报告让她兴奋──专为芬兰邮政金属手推车而特别设计的标签,实现了 100% 的读取率。这意味著,在成功地部署 RFID 解决方案后,一直困扰芬兰邮政金属手推车跟踪管理的难题将成为过去。试验同时显示,应用 RFID 可以有效改进客户服务,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和优化资产库存,最终提高芬兰邮政的财务绩效。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中译名为“无线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最早由于沃尔玛和美国国防部的带头使用而声名大噪。它不仅将影响家庭主妇的日常消费形态和超市的结账和物流系统,而且将使每一位消费者和所有行业都深受影响。萨洛玛所在的芬兰邮政系统已经从中深深受益。以前,提起金属手推车,萨洛玛就摇头。她在芬兰邮政物流公司中管理的部门每年运送的包裹多达 25 亿件,日常运送线路 7,000 余条,运送地址 250 万个。为了确保千千万万的信件、包裹和其他资料能够及时有效地送达,他们购置了 20 多万台金属手推车。“但这些金属手推车总是被偷或损坏,缺失现象严重。此外,由于没有精确的监控和管理手段,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在某一时刻金属手推车的使用情况。在圣诞节等邮件运送的高峰期,金属手推车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邮件也常常因此而无法按时交付到客户手中。为此,芬兰邮政当局不得不每年投入几百万欧元资金购买这些金属手推车,以满足需求,金属手推车成了导致芬兰邮政无法获得理想效益和提供高效服务的关键因素。”萨洛玛这样解释。 在成功部署 BEA RFID 解决方案后,萨洛玛欣喜地看到,让她一直头疼的金属手推车管理问题迎刃而解了。“我们对 RFID 试验结果特别满意。从资产管理的角度,RFID 通过改进控制、提高可用性和降低维护成本,降低了芬兰邮政的资产总体拥有成本,确保了`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数量的货物运送到正确的地点'。RFID 解决方案提供了精确的资产维护数据和保修索赔管理,并提供了卓越的分析信息──包括资产循环时间、停留时间、利用率和收缩点;从运营效率和实现的角度,RFID 解决方案能自动管理企业贵重资产的托运和寄存,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运输的速度和减少运输工具往返的时间,降低了芬兰邮政的运输费用。另外,RFID 还优化了人力的使用,同时消除了人为错误,改进了客户服务。” 在 RFID 应用上,芬兰邮政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但它是将 RFID 技术和企业现有业务流程结合、让 RFID 的应用带来全面价值、获得更多投资回报的企业之一。这样的企业并不多。作为一项诞生在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技术,RFID 应用历史已经有 60 多年,只是以前主要的 RFID 应用都是基于专有技术的,局限于部门级的专有应用,并且这些应用在交易量上一般不是很大,流程的复杂度不是很高,也没有什么行业标准。但在过去的几年中,RFID 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已经远远超出了供应链领域,在资产追踪、安全控制、公共服务方面的创新应用比比皆是。 对于 IT 巨头来说,RFID 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条码的替代技术那么简单。当然,与传统条形码相比,RFID 具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优点。(1)读取方便、快捷──数据的读取无需光源,甚至可以透过外包装来进行。(2)有效识别距离更远,普通的被动式 UHF 标签可以达到 7 到 8 米,采用自带电池的主动标签时,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 30 米以上。(3)识别速度快──标签一进入磁场,解读器就可以即时读取其中的信息,而且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实现批量识别。(4)数据容量大──RFID 标签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扩充到数十 k。IT 巨头们更加看重的是这些技术特性提供的一种可能性: RFID 技术可能会使得 IT 巨头们多年来谈论的实时企业概念成为可能。对于那些以实体世界为主要运营对象的零售、制造、交通、物流等行业来说,IT 系统里面的应用数据与实际世界的物品从来就没有准确地对应过,更谈不上实时信息与实时决策了。RFID 加上互联网的新组合,如同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双慧眼,使得他们不再被动地雾里看花。在去年成功推进 RFID 供应商计划后,沃尔玛等零售业巨头已经开始谈论“一对一客户营销”、“客户驱动式库存”等最新构想了。而降低缺货率、提高库存效率、减少人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提高公共安全等构想,已经在早期的各个行业的应用中实现。IT 行业的特性逐步渗透到 RFID 产业中,也在促使标准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形成。 目前,RFID 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业、物流管理、医疗保险、金融和教育等众多领域。同时,包括标准的制订、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芯片封装技术、读写设备开发与生产技术、系统集成和数据管理软件平台、应用系统开发等 7 个技术方面的 RFID 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Gartner 公司预计,到 2010 年,企业用于 RFID 的开支将超过 30 亿美元。 RFID 的广泛应用及其形成的信息数据,可以用“爆炸”来形容。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是所有真正采纳 RFID 的客户都要面临的问题。RFID 技术本身的应用,不能改变企业的业务情况,只有当 RFID 对应到相应的业务流程中,RFID 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如同认识论的三个阶段,RFID 应用的不同阶段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意味著不同的价值。第一阶段,客户往往关注 RFID 信息采集的问题,标签成本、识别率是这一阶段关心的重点,工作的重点在于可“见”。在这一阶段,管理者是感觉不到价值的。信息采集工作解决之后,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如何将这些海量的 RFID 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应用,再通过门户把相应的结果展示出来,将成为第二阶段的问题。在此阶段,客户需要做的是细致的内功,也就是“修”的阶段。然而,最有效率的管理者会关注行动,使用从 RFID 系统得到的信息进行决策,改善业务流程。只有真正走到了“行”的阶段,RFID 的应用才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控制闭环,才真正实现投资回报(ROI)。 在中国,尽管 RFID 已经应用到铁路、邮政、公安、制造、物流、烟草、零售、医药等诸多领域,但埃森哲的一份调查却对当前国内 RFID 应用状况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由于看不到应用的收益,影响了国内企业实施 RFID 的积极性。” 业内专家认为,在影响 RFID 应用的诸多阻力中,除了成本、标准两大因素外,RFID 应用模式的设计也是影响 RFID 应用的重要因素。由于当前标签成本、频率标准、行业规范等边界条件的限制,RFID 应用模式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商业价值。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将这个问题进一步分解,又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需考虑。一是物理识别率的问题,二是流程集成的问题。前者需要在实际物理环境下进行反复的测试,后者需要通过创新的流程集成使得 RFID 价值最大化。目前,国内企业常常在前一个问题上花较多时间,并过于追求 100% 的物理识别率或标签绝对成本的降低,而在后一个问题上花的时间相对较少。事实上,前者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流程设计来解决的。比如,可以用固定式读写器与手持式读写器结合的办法来提高识别率,用大包装上 RFID 标签与单品条码关联的办法来解决批量产品的 RFID 标签成本问题。但是,只有后者才是真正体现 RFID 商业价值、实现 RFID“把物件变聪明,让流程智慧化”的必要手段。 BEA 公司企业解决方案经理刘松认为,由于 RFID 是系统性很强的应用,因此必须以系统的思维来规划。当前,最应该克服的是对 RFID 项目的片面性看法。他同时强调,尽管目前 RFID 应用受到标签成本、行业标准的限制,其在中国的导入期也会很长,但少数先进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超过了一般的市场预期。一旦相应的限制条件降低门槛,RFID 在中国的应用将会举足轻重。看看过去十年移动通信、互联网、数码产品在中国的普及规律,就可以发现几项技术应用的共同现象: 总是有大胆的尝试者,多数客户较长的观望期,井喷式的暴发期,巨大的总量及中国特色的业务创新。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类似的 RFID 传奇早些到来。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