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的进步
全球性企业都在寻找能够将责任与业绩完美结合的战略,而亚洲公司是其中进步最快的 作者:Alex MacGillivray, Pual Begley 次级贷款市场危机导致美国企业多位首席执行官去职,Gap 和美泰(Mattel) 管理全球供应链的方式也饱受批评,2007 年俨然成了公司的责任年。不过,从我们的 2007 年企业责任排行榜看,世界最大的 100 家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负责”。全球性企业,尽管存在行业或地区差异,都在寻找能够将企业责任与业绩完美结合的战略。而且有趣的是,亚洲公司是其中进步最快的。 中国公司承诺可持续发展,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成千上万家中国公司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 认证。129 家中国公司已承诺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不过,国际性排行榜在评比最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和最受尊敬的企业时,通常都容易忽略中国和亚洲公司,而更多考虑北美和北欧公司。 《财富》杂志的年度企业责任排名是个例外。本排行榜由国际智库 AccountAbility 及其合作伙伴 csr Network 编制。这是唯一一项不考虑企业国别,而考量所有世界性大企业表现的排名指数,旨在体现哪些公司已经做好准备,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中成功胜出。 2007 年榜单显示,能源公司、银行和汽车制造商在企业责任方面表现最出色。BP(第 1 位)、巴克莱(Barclays,第 2 位)和标致(Peugeot,第 7 位)已经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流程,将可持续发展与总体战略整合为一体。诚然,一味讲求企业责任,并不能保证产生良好的业绩。不过,如果你的核心业务对环境和社会影响较大的话,将你的经营之道公诸于众,不失为明智之举。 企业责任排行榜考量公司战略、治理体系和接触利益相关方的流程的水平。排名基于公开信息和对 100 项公司表现指标的审慎分析,有关信息均来自公司在自身报告和官方网站上所披露的内容。排行榜的目的还在于实际检视公司行为带来的现实影响,重关注争议性事件、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成功案例。 我们的名单中名列前茅的是欧洲和美国企业,这不足为奇。由于经常受到来自政府、投资者、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强大压力,这些公司多年来一直在企业责任体系方面进行投入。令人稍感意外的是,一些强势企业如苏黎世金融服务(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和 Target 的表现仍然相对较差。在中国,对环境条件的关注和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带来的社会连带影响推动了追求负责任竞争力的趋势。这些因素也影响到亚洲其他地方的公司。日本企业对企业责任体系投入巨大,尤其是电子行业的环保创新。在印度,以塔塔集团(Tata)为代表的公司在社区慈善这一长期传统的基础上推进企业责任。评比结果显示,亚洲最大的企业今年在企业责任方面的表现优于美国同行。日本电气巨头松下电工(Matsushita Electrical Industrial,第 29 位)和东芝(Toshiba,第 30 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亚洲企业,而中石化(Sinopec)和中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则是 2006 年以来进步最快的五家企业之一。 另一家有亚洲渊源而表现优异的公司是汇丰银行(HSBC,第 4 位),在业务战略领域排名首位,该领域主要考量如何将社会和环境目标纳入到公司的业务决策之中。汇丰最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名声大噪,正在“提供真正的投资解决方案”。银行董事长葛霖(Stephen Green)表示,“这让我们的客户得以将气候变化纳入他们的投资决策。”其他银行如荷兰银行(ABN Amro,第 14 位)和巴克莱(第 2 位)在这个领域表现都很优异,它们都强调管理贷款人和借贷意图的高度重要性。 第二个领域─治理体系,重在检视用于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的高管及董事会成员负责制流程。石油公司如壳牌(Shell,第 6 位)和雪佛龙(Chevron,第 9 位)在公众聚焦的气候变化和健康安全等问题上表现抢眼。 与利益相关方互动是第三个领域,这包括信息披露、保障及与广义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水平。沃达丰(Vodafone,第 5 位)、特易购(Tesco,第 11 位)和 SK 能源(SK Energy,第 44 位)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企业都具有综合性流程,用来与利益相关者保持接触、明确实际问题并通过可信的审计方出具的可靠第三方保障声明来支持其沟通行动。 索尼(Sony,第 34 位)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第 13 位)在应对冲击领域名列前茅,许多亚洲公司在这方面也表现出色。这个领域通过三项元素来分析企业表现。一是使用瑞士排名机构 Asset4 的综合数据来评估媒体上的争议性事件,如在政府羸弱或失政的国家开展业务等。二是依据企业公布的每一美元收入的碳排放量。最后一项则是考量公司如何与多个利益相关主题如人权、气候变化和艾滋病等主要健康问题进行互动。 “2007 企业责任排行榜”提供了针对世界最大企业的综合性分析。不过,优异的企业责任表现是否会自动转化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呢?这里有些显而易见的案例:通用电气投入 200 亿美元的绿色创想计划(Ecomagination)和丰田汽车(Toyota)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的先行一步。不过,通过改变市场来提升社会及环境表现并非轻而易举。 我们的分析发现,有四大原因导致“善有善报”的缺失。其一,虽然许多公司明白可持续性是在未来市场取胜的必由之路,不过它们才刚开始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其二,走在前头的企业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战略尚未能转化为财务数据。沃尔玛实施了环保计划─“Sustainability 360”,这是 100 强企业中最为雄心勃勃的计划,不过成果基本上还未体现出来。其三,有些公司可能只是单纯地投资于广受推崇的慈善性社会或环境项目,但这些项目却丝毫无助于增加它们的收益。 对于把企业责任和漂亮的财务数据完美结合遭遇到重重困难的最终解释,或许是因为未来市场属于明日之星,而非今日巨头。而这些创新型公司还不具备跻身 100 强所需的巨大销售收入。 如果以上论断正确,那么亚洲公司也许将从负责任竞争力中获益良多。它们已经占据了《财富》世界 500 强名单的 25%,这一比例必然还将增加。中国的 24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包括中国五矿(China Minmetals)、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和中远集团(China Ocean Shipping)等明星企业,在站稳脚跟成为全球品牌后,所面临的挑战是需要以有特色和有效的方式来提升承担责任的程度。对那些努力实现企业责任和业绩双赢的企业,全球投资者、消费者、监管者和员工们的关注正在与日俱增。《财富》的企业责任排行榜将继续以这些关键目标作为基准来衡量企业所取得的进步。 译者:陈晔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