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美联储为何失去魔力?
 作者: Allan Sloan    时间: 2008年03月1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二十四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如果美联储能让市场再度运转起来,它或许重新戴上光环。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Allan Sloan

    美联储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但这重要吗?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已经失去了艾伦•格林斯潘全盛时代的影响力。那时的美联储一举一动都显得威力无比(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显然,它无力解冻大型机构相互借贷的关键债务市场。这些市场因恐惧而冻结─大家都不知道对方甚至是自己的资产负债表里隐藏什么样的定时毒气炸弹。无论是降低利率还是采用“贴现窗口”,美联储都无法解冻这些市场,不得不收买和哄劝大机构从它那里借贷,以取代大机构之间的相互借贷。真丢面子。

    现在还不清楚,美联储近来的发明“短期标售工具”(term-auction facility)能不能解冻这些市场。头两次标售大获成功,吸引来了 3 倍于标价的报价。但我怀疑,这是由于每笔定额只有相对较低的 200 亿美元以及美联储及其盟友游说机构接标的结果。

    我是不是在说,在很多人看来依旧全知全能的美联储已经丧失了大半的魔力?是的。你为什么应该关心?因为如果美联储的影响持续下降,那么在下一次灾难冲击市场时,拯救世界金融体制就会比现在更加困难。而且灾难总是会来的。

    当然,魔力下降不全是美联储的错。美国的金融统治力下降使得美联储的全球影响力下降。市场的庞大和跨越国境也让施加影响变得更难。

    但有些问题是美联储自身造成的。它的影响力更多的是依赖它的声誉而不是实际资源。但现在,它已经丧失了信誉,因为它没能消除 20 世纪 90 年代股市泡沫和不久前的房地产泡沫;它过度关注不存在的紧缩。它甚至还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尽管是无意的),因为它没有阻止受它管制的机构提供像“说谎者贷款”(liar's loans,一些信贷机构允许申请贷款者只申报年薪、无需提供收入证明,此类贷款称为“说谎者贷款”─译注)和低利率按揭这样的祸害金融体制的危险产品;最后,它助长了金融过剩,同时降低储蓄利率、加速美元相对于商品和外币的贬值,从而损害了谨慎理财的美国人的利益。

    还有格林斯潘。在他担任美联储主席的 20 年里,近乎是个一言九鼎式的人物。而现在,他基本上是废话连篇,到处推销他的著作,把今日的问题归咎于除他之外所有的人和事,想借此保住自己的盛名。他把自己从偶像变成了目标,这无助于美联储的名誉。看他走下神坛,与俗人争斗,令人难过。我的一位完全置身事外的朋友讽刺说:“他们应该回到从前说话有如神谕的时代。”透明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已经看穿了。

    在不透明的年代,美联储利用贴现窗口借钱给需要短期资金的机构。但美联储忽视了这种窗口带来的坏名声。从窗口借钱的机构陷入绝境,所以各机构不想利用。2007 年夏,美联储想让不缺钱的机构到窗口来借钱,以此树立个榜样。可惜,这种做法未能流行。

    标售工具是个聪明的点子,拉进其他中央银行(美联储已经这么做了)也非常巧妙。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标售工具也是在贴现窗口下进行的,既然到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借钱名声不好,难道用标售工具的名声就好吗?

    答案是:美联储希望贪心(头两次标售贴现率是 4.65% 和 4.67%,低于 4.75% 的窗口贴现率)和野兽冲动(谁能抵抗赢得拍卖的得意感?)会吸引来很多竞标者,所以 TAF(短期标售工具)不会存在名声不好的问题。美联储的想法是在机构间市场解冻之前暂行这个办法。也许它能用 TAF 取代窗口。这能行吗?谁知道?

    也许,我对美联储的态度变得温和了。多年来,我对它一直缺乏敬意。但我当然希望这个工具或是别的什么东西能稳定市场。如果美联储能让市场再度运转起来,它或许重新戴上光环。

    译者:天逸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