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郭广昌谈多元化
 作者: 周展宏    时间: 2008年05月2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二十九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没有发现的缺点才是陷阱,缺点已经被发现并加以弥补,就不是陷阱了。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强项和弱点。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复星国际董事长兼CEO郭广昌(摄影:RYAN PYLE)

    作者:周展宏

    没有发现的缺点才是陷阱,缺点已经被发现并加以弥补,就不是陷阱了。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强项和弱点

    2007 年 7 月 16 日,复星国际(0656.HK)在香港上市,融资 132.7 亿港元,是去年香港联交所第三大 IPO。与融资规模相比,更令人注目的是,复星国际是一家典型的多元化企业,它所涉足的业务包括钢铁、地产、医药、零售、矿业和金融等。迄今为止,复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赴海外上市的多元化经营的民营企业。三年前,德隆集团─中国多元化民营企业的代表之一─轰然倒塌,引发了中国商界和媒体对多元化经营的广泛质疑,而现在,复星国际海外成功上市,证明了中国仍然有多元经营成功的范例。“管理无定式,管理无好坏。”这是复星国际董事长兼 CEO 郭广昌经营企业的一个基本前提。郭广昌 1989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对经营企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的甚至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2007 年,复星国际的收入达到 319.77 亿元,净利润 33.54 亿元。郭广昌的中长期目标是将复星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复星特点、国际一流的综合类企业。最近,郭广昌与《财富》(中文版)分享了他关于多元化经营的精辟见解,并介绍了他管理一家业务庞杂的多元化企业的经验。

    为什么多元化?

    郭广昌认为,人们反对多元化,并不是说多元化就不是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人们主要反对的是盲目多元化。因为从历史看,多元化经营成功的案例很多,如通用电气、和记黄埔、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等。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成功的多元化企业诞生,日本、韩国就诞生了一些成功的综合类公司,如索尼、三星等。目前比较流行的 PE 也是一种典型的多元化企业。而复星在创业之初就具备了多元化基因,16 年前,营业额还只有 4,000 美元的时候,复星就开展了医药、市场调研和房产代理等业务。

    正循环模式

    多元化经营模式受到批评,主要有两点:因为业务多,一方面会分散最高管理层的精力,另一方面也分散了公司的财力。这两点也被称为多元化的陷阱。郭广昌认为,没有发现的缺点才是陷阱,缺点已经被发现并加以弥补就不是陷阱了,而且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强项和弱点。最近,他在企业内部提出,复星要持续锻造以三个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三大价值链,我们不妨视之为应对多元化陷阱的复星解决方案。第一个核心能力是持续发现高增长投资机会,并以合理价格完成投资。第二个核心能力是持续优化管理,提升所投资企业,大力推动各产业从行业领先企业迈向行业领袖企业。在合适的时机投资了好的企业之后,究竟是破坏了企业的价值还是提升了企业的价值,这一点很重要,复星希望从文化、管理理念、成本控制、对标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帮助所投资的企业。第三个核心能力是持续建设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对接优质资本,实现资本增值。事实上,这三个核心能力缺一不可,越是能发现好的投资机会,越能提升所投资企业的价值,也就越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融资渠道也就越畅通。郭广昌认为,这三个核心能力建设也是复星 16 年来努力的整体方向,而人才则是打造三大价值链的核心。

    独特之处

    通用电气、和记黄埔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巴菲特所管理的公司)虽然都是多元化经营模式,但各自区别也很大。那么,复星的多元化经营与这些伟大的多元化公司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呢?郭广昌认为,复星的文化与通用电气很相似,后者是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公司,强调文化上的融合,非常重视 CEO 的选择,董事会的社会性很强,董事会成员基本上都是从社会上聘请,公司管理透明规范,这些都值得复星学习。复星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不是家族企业,非常强调沟通和融合能力。同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也值得复星学习,而和记黄埔在香港是最成功的多元化企业。与它们相比,复星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复星是立足于中国─一个新兴市场,最懂中国;其次,在产业投资上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进行长期的战略投资,即投资于那些能长期受益于中国成长的产业,另一方面也做一些类似于 PE 的业务,即三到五年就退出所投资的企业,比如复星已提出要做 Pre-IPO 业务。

    投资方向

    郭广昌告诉《财富》(中文版),复星做投资决策时,从不强调、也根本不追求所投资企业之间的协同性。投资时,会从两个方向考虑问题。第一是从宏观上,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哪些产业或者行业能够更大、更多地得益于“中国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复星最近加大了对金融服务业和消费类产业的投资。第二是从微观上,复星主要考察所投资企业的团队。“我们非常看重管理团队的企业家精神,即那种能够恶狠狠地把一件事情从无到有、不断地通过自身努力和提高、一步步地达到成功的人。这种人是很有特质的,做事情非常投入、执着。”郭广昌说。

    团队凝聚之道

    自 1992 年创业以来,复星的四位创始人一直凝聚在一起,虽然公司旗下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但没有一位创始人离开复星,这在中国民营企业尚不多见。郭广昌认为,团队的凝聚力有四个条件。第一,合理的利益安排。在此基础上,要让每个人相信大家在一起干比一个人单干利益更大化。在郭广昌看来,中国人总是羞于谈利益,但要凝聚人,合理的利益安排是必须的。第二,文化认同。光有利益也不行,大家在一起干,还要有共同的理想。“在复星,你要真心觉得打造一个综合类企业对国家、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而且要把这看得比你个人的利益更重要。” 郭广昌说。第三,团队的学习能力不可缺乏,如果团队成员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不是说要不要淘汰,而是必须淘汰。第四,核心人员的转型。复星 16 年的发展历史显示,随公司规模的变化和管理结构的调整,核心团队已经经历了多次转型。比如一开始创业时,最需要的是销售,所以创业团队拼在一线,是销售员;之后公司规模大一些,变成项目经理;再后来,可能是产业公司的经理;现在,郭广昌认为其核心创业团队的成员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一个好老板,即做一个好股东、好董事、好执行董事,有时候还要同时担任个别下属企业的 CEO。他表示,复星比较幸运,公司四位创始人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组织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大家都跟上来了。他很认同一位风险投资家的观点:一个企业成立的第一天的成员,已经决定了这个企业能走多远、做多大。“我们家乡有句老话,三岁看老。”

    对多元化经营的建议

    现在,中国市场的机会很多,很多民营企业也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模式。那么,对那些做多元化的企业,郭广昌有哪些建议呢?他提出了三点。首先,他认为多元化企业的文化必须对人才有足够的包容性。因为涉及的业务很多,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管理。如果你不能包容人才,那最好别做多元化。其次,公司要有透明、规范的财务制度,因为多元化企业钱一定是不够的,正如“多元化陷阱”论所指出的,这种情况下财力肯定会分散。因此,必须有良好的融资渠道,而要融资,就要求财务透明、规范。复星国际去年上市,中介公司从立项到最后拿到钱,一共只花了 6 个月零 28 天,是那家中介公司做得效率最高的项目,这也反映了复星财务的规范程度。第三,因为投资的业务领域很多,老板要有敢于放手的管理风格,形成一个好的法人治理结构,老板在董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下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企业发展。

    我如何工作

    我没有典型的一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少,按部就班的工作尽量让下面公司的经理去做,我主要是(为所投资企业)打杂,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我工作时间的弹性很大,闲的时候一周可以打两次(高尔夫)球,忙的时候两个月也打不了一次。我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管理旗下企业的,而不是自己去运营。所谓投资的角度,第一是看团队,第二是团队的配合。不同团队有其优势和缺陷,我的工作就是尽量去弥补它们的不足,帮助它们配套,把它们打造得更强大。我有两项主要的工作。第一是思考大方向。把握经济脉搏,对做综合类企业非常重要。一定要随经济脉搏跳动。今年,我参加“两会”花了两周时间,接着去香港进行年报路演,然后去美国和欧洲感受了一下世界经济的脉搏。昨天(采访时间为 4 月 11 日上午)刚回到上海,今天下午就要开董事会会议,其中主要议题就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和我们的对策。第二项工作是,当市场发生巨变的时候,帮助下属企业渡过难关。这个时候我需要集中精力,可能 90% 的精力都会花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比如沟通的问题,可能它的规模比较小、影响也小,缺乏与政府或者其他企业高层沟通的平台,那我就要帮助它。现在我离开复星一个月,但它运营得很好。一个月我不接一个电话,不开一个会,公司运营也不会受到影响,只是发展快慢的问题。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