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狂野之旅
制造世界上第一辆超级汽车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没有狂妄自大的情绪,没有组织内的明争暗斗,没有几乎把 Tesla 甩出路面的管理失误,也是如此 作者:MICHAEL V. COPELAND 对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而言,制造极品电动跑车的道路荆棘密布。其中有科学上的难题:研发出可以为 2,650 磅重的汽车提供稳定动力的锂电池。有信念问题:无论石油价格涨到何种程度,美国人都不会放弃高油耗汽车。当然,还有风险投资群体对于投资重工业的强烈抵触情绪。但是对艾伯哈德来说,最大的屈辱发生在今年 6 月初。就在艾伯哈德终于要拥有他的 Tesla Roadster─一辆艾伯哈德花费了五年心血制造的饰有橙色赛车条纹的灰色跑车─的前几天,在 101 高速公路上驾驶这辆跑车的技师传来了坏消息。 这辆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与一辆卡车追尾了。
最先进的电动汽车 埃隆·穆斯克投入Tesla公司的资金高达5500万美元,但他的微观管理方式逐渐疏远了他与一些雇员的关系(摄影:GREGG SEGAL) 这辆敞蓬跑车没有趾高气扬地驶入艾伯哈德家的停车道,而是被拖回了 Tesla 位于旧金山的公司总部,在那里,它将在公司董事长兼投资人埃隆·穆斯克(Elon Musk)的亲自监督下进行修复。 尽管用碳纤维制成的前引擎盖已经被撞得稀烂,但这仍然是一辆值得关注的汽车。艾伯哈德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发明怪才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名字为这辆汽车命名。如今,特斯拉这个名字已经成为那些沉浸于实现超现实世界抱负的天才人物的代名词。(他留下来的发明有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交流电供电系统,以及原本设想用来帮助军队进行电战的“死光”计划。)而 Tesla 本身─其碳纤维的车体内蕴藏 400 伏的电力─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奇特,它的外形只在卡通片中见过,不过它得用你车库里的大功率电源插座来充电。用力踩下加速踏板,连接上液冷式锂电池和印制电路板的粗大电缆,就能立即把所有电流传输到一系列只有你的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硅晶体管中。它们可以转换 850 安培的电流,这股电流可以使交流电发动机的转速达到每分钟 14,000 转,于是这辆后轮驱动的敞蓬跑车随即就会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出去。这辆跑车充一次电,可以行驶 220 英里。它的加速非常快(0 至 60 英里只需 3.9 秒),因此只要你敢一直踩下铝制的加速踏板,你就会一直保持极强的推背感。 Tesla 的存在,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小奇迹。对于铁杆汽车迷来说,电动汽车似乎一直被视作未来之车─而且永远都将如此。第一辆电动汽车(EV)出现在 19 世纪。20 世纪,随内燃机的发明,电动汽车被束之高阁,因为与任何电池驱动的车型相比,内燃发动机汽车成本更低,行驶距离也更长。上世纪 70 年代能源危机期间,电动汽车又热闹了一阵。90 年代初,由于一系列降低排放的管制规章的出台,电动汽车再次得到发展。但是到了 90 年代末,加州零排放令将电动汽车移除掉了,结果没过多久,通用汽车(GM)、丰田(Toyota)、本田(Honda)和福特(Ford)全都终止了自己的电动汽车项目。通用汽车的 EV1 项目的结局最具戏剧性,也最出名,当时这家底特律汽车生产商硬是从迷的车主手中抢走了这些汽车,并将它们碾成碎片,就像电影《是谁消灭了电动汽车?》(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里的情景一样。 这个背景,使得 Tesla 的故事更为不同寻常。身为工程师、连续创业家和发明家的艾伯哈德设计出了这辆汽车 [Tesla 汽车公司(Tesla Motors)为电池冷却、电动发动机和动力电子装置申请的专利上都有他的名字]。艾伯哈德确信,如果他能在现有的跑车底盘上装备多个笔记本电脑电池,那么生产这款汽车就是可行的,而且他也能够在既喜欢飙车又有环保意识的硅谷人士以及硅谷以外的人群中找到众多买家。但是,鉴于艾伯哈德对汽车行业几乎一窍不通,而且汽油价格仅为每加仑 1.5 美元,所以 48 岁的他找不到哪家风险资本公司愿意给他足够的资金来生产这款汽车。正因为如此,艾伯哈德找到了埃隆·穆斯克。37 岁的穆斯克是贝宝(PayPal)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被赶出了这家网上支付公司,但是当 eBay 收购贝宝时,穆斯克将股票套现,用所得资金创办了 SpaceX 公司。这家私营火箭公司的目标是,在 2011 年之前向国际空间站输送旅客。换而言之,宏伟的构想是穆斯克的专长。2004 年 2 月,经过两个小时的面谈,穆斯克同意向 Tesla 公司投资 630 万美元。他将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艾伯哈德则是 CEO。 从某种程度来看,这对搭档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Tesla 公司生产汽车时,适逢汽油价格以及人们对全球变暖的担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所有将电动汽车计划束之高阁的汽车生产商都重又启动了这些项目。日产(Nissan)、三菱(Mitsubishi)、戴姆勒(Daimler)、斯巴鲁(Subaru)及 Fisker Automotive 等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均全力以赴开发新车型─其中有些是全电动汽车,还有一些则超出了电动汽车的范围─但是,这些汽车全都得到 2009 年至 2013 年才能面市。通用汽车的鲍伯·卢茨(Bob Lutz)甚至把本公司重新启动该计划归功于 Tesla。“如果一家硅谷的新兴公司能够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他对《新闻周刊》(Newsweek)说,“那么就没有什么人可以跟我说它是不可行的。”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