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美联储会不会玩政治伎俩?
 作者: ALLAN H. MELTZER    时间: 2009年09月28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五十三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伯南克为何置国会于不顾,很快就会实施货币从紧政策?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伯南克为何置国会于不顾,很快就会实施货币从紧政策?

    作者:ALLAN H. MELTZER

    在连续两年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以维持经济活力之后,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势必会扭转这一态势,否则就有可能引起相反的问题:通货膨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在 7 月宣布了美联储从原先的积极干预中“全身而退的策略”,声称将以“平稳、适时的方式”实施该策略。这再次证明,美联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但他们的计划不可能成功。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要使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产生效果,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美联储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实施并坚持下去。

    我并不怀疑美联储对付通胀的能力;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怀疑,美联储在要求其放弃该计划的压力之下能否坚持到底,因为它面对太多的强大势力:国会、奥巴马政府、商界和工会。如果坚持这一计划,就要忍受为时较长的失业率增长并提高利率,还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而这一点美联储尚未表现出来。

    我还怀疑美联储主席提出这项计划的适当性。美联储在去年向银行提供了准备金,它必须在银行用这些钱扩大货币供应之前把剩余 7,000 亿美元准备金中的大部分拿走。美联储可能有两种对策。一种是由于银行和其他机构偿还了它们在去年 9 月雷曼公司(Lehman)破产后获得的特殊用途贷款,许多准备金因此而流失。随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开始缩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疲软导致的信贷需求降低——这样一来,必需提高长期利率的措施就难以实现。伯南克计划的第二部分,取决于美联储能否获得它最近要求得到的权力。它现在已有能力给银行的准备金付利息,因此声称银行会乐意持有更多的准备金以赚取利息,而不是用它来放贷。可是,银行会增持多少准备金呢?肯定会低于 5,000 亿或 6,000 亿美元超额准备金。

    经济一旦复苏,银行就会开始向客户放贷并吸引新客户。美联储必须允许银行在减少准备金的同时,使贷款和债券利率得以提高。许多有权势的人会抱怨说,听任利率提高,会延长衰退的时间。

    这个问题在 1966~1967、1969~1970、1973~1975 年间和许许多多其他时候都一再发生过。过去,如果失业率达到 6.5% 或 7% 左右——远远低于当前或预期的水平,美联储面临的外来压力就会增大。这会使反通胀计划告吹。只出现过一次例外:沃尔克的 1979~1982 年间的反通胀方案。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是美联储现代史上最具独立精神的主席。当年,吉米·卡特总统约见他时,他告诉总统,自己要实行的反通胀政策比任何前任都更加严厉。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卡特说:“这正合我意。”这一变化反映出舆论发生了重大转折。公众第一次告诉民意调查组织,通货膨胀——当时一度达到了 17%——是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经济问题。在 1980 年大选中,公众选择了承诺要遏制通胀的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在那一次反通胀期间,失业率超过了 10%,短期拆借利率达到 20%。但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胀率就降到了 4% 左右。逐渐地,我们进入了很长的一段稳定增长、适度通胀和短衰退周期的时期,并且一直持续到 2006 年。

    奥巴马政府、国会和公众是否愿意忍受高名义利率和更高的失业率呢?可能性非常小。美联储主席说:“到某个时间点上……经济复苏确定无疑了,我们有必要采取从严的货币政策。”不过,鉴于他和他的同事看不到近期有达到那个时间点的迹象,等到我们真的等到了那一点,也许为时已晚。

    译者:王恩冕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