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眼中的城市
——跳出经济发展经济
一个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国城市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说:“一个城市需要跳出经济来发展经济,着力做好环境、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做好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做到人和自然的亲近、人和人的亲近,把诸如此类的社会化工作做好了,城市自然得到和谐、持续、强劲的发展。” 在城市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打造城市的竞争力。叶裕民说,城市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创造财富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指标,要看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一流的企业家和居民。打造城市竞争力的途径有四条。一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以城市产业效率来衡量(城市GDP/产业工人数量)。产业效率越高的城市,对企业家的吸引力越大。二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包括就业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三是构建生态文明。一个城市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应亲近自然。四是构建制度文明。它决定一个城市是否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制度体系,体现在所有的人都有上升通道,城市既和谐又有活力。 在叶裕民看来,目前中国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社会结构严重滞后,城市居民大量而刚性地处在城市边缘状况或者低收入状况,使得社会流动比较缓慢。中国的发展有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条主旋律,工业化是用高效的产业替代低效的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是一个“国强”的过程。城市化是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低端阶层向中间阶层的流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工业化并享受工业化成果的过程,因此是一个“民富”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展比较快,但城市化相对滞后,这主要是指两个“流动”的滞后。这种滞后,限制了城市的进步,也限制了“民富”的过程。 叶裕民说,城市化的滞后,不利于“民富”,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内需不振、治安问题、企业转型困难等。城市化的滞后,反过来又限制了工业化的发展,因为工业化最核心的指标是产业效率,是每一个产业工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靠两个途径,一是企业内部用先进设备替代传统设备,二是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现在,许多产业工人是城市化的新增人口,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到更多的职业培训,再加上城市里没有给他们提供职业上升的通道,使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自我学习的欲望比较低,只是把城市作为赚钱的地方,结果是人力资本素质提高缓慢。 城市发展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生态环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如今,宏观层面的生态环境在恶化,泥石流、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中观层面,在一些城市里,生态保护让位于经济增长,生态治理投入不足。微观层面,一些城市的市容脏乱差、垃圾处理等问题亟待改善。 叶裕民认为,中国城市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分强调以业绩为导向和以增长为导向。城市生活的社会功能,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让人们觉得生活没希望。现在,许多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又看不到职业上升、收入提高的希望,他们不会把所在的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一个城市提供公共住宅,是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的职责,公共住宅让低收入的年轻人先把家安在这里,这样他们就会比较踏实,负面活动就会很少,整个城市的治安也会得到根本的治理。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安心生活在城市,由于有了上升通道,自会努力学习,社会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才有社会基础。政府把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工作做好,进一步抓好职业培训,既有最低工资不断提高的机制,又有公共住宅安居的机制,再加上丰富的社区活动,形成一种完备的现代制度文明,有竞争力的城市的基础就会不断完善。 企业家到一个城市投资,关心的是这个城市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而人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重要的要素。人力资本包括两类:一是尖端人才(科研人才、企业家和政府管理人才),二是社会产业工人。叶裕民认为,城市应特别关注产业工人。城市应该加强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和市民教育。通过培训,政府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而充分就业,正是解决贫困和犯罪问题的最好途径。 技术进步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叶裕民认为,一个城市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将决定其“现代化”的水平。 相关稿件
|
500强情报中心
|
深入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