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君子论之一
执政者要使民众既能够感受到父亲般的尊严,又有母亲般的亲切,这样才可以做民众的父母。
君,从“尹”从“口”,“尹”亦为声符。“尹”像以手持杖,表示有权者及治事者,卜辞中“君”、“尹”互用。金文“君”亦与“尹”义同,指君主所倚重的官吏,《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杜预注:“大尹,近官有宠者。六卿因之以自通达于君。”除了此义,金文“君”亦用作职官名、人名,或用作封地领主、诸侯的称呼,或用作贵族男子的通称,或用作父母先辈的敬称。
战国文字“君”指君主,《上博竹书一·缁衣》简2:“则君不疑丌(其)臣,臣不或(惑)于君。”而战国竹简已经常见“君子”一词,例如《上博竹书二·民之父母》简1:“《诗》曰:‘几(恺)俤(悌)君子,民之父母。’”意指《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
早期文献“岂弟”或“恺悌”基本用来形容“君子”,据廖名春先生的粗略统计,先秦文献里“岂弟君子”十七见,“恺悌君子”十见。唯有《吕氏春秋·不屈》有“恺悌新妇”说:
白圭新与惠子相见也,惠子说之以强,白圭无以应。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竖子操蕉火而巨,新妇曰:‘蕉火大巨。’入于门,门中有敛陷,新妇曰:‘塞之,将伤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之曰:“不然。《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何事比我于新妇乎?《诗》岂曰‘恺悌新妇’哉?”
白圭刚与惠子相见,惠子就对他讲如何使国家强大的道理,白圭无话回答。惠子出去以后,白圭告诉别人说:“有个人家刚娶媳妇的,媳妇到了家,应该安稳持重,微视慢行。但是,见童仆拿的火把烧得太旺,这个媳妇就说:‘火把太旺。’进了门,见门里有小坑,就又说:‘填上它!它将跌伤人的腿。’这对于她的夫家不是没有利,然而太过分了些。如今惠子刚刚见到我,他劝说我的话太过分了些。”惠子听到这话以后,说:“不对。《诗》上说:‘具有恺悌之风的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恺是大的意思,悌是长的意思。君子的品德,高尚盛大的,就可以成为百姓的父母。父母教育孩子,哪里要等好久呢?为什么把我比作新媳妇呢?《诗》上难道说过‘具有恺悌之风的新媳妇’吗?”
由此可见,“恺悌”不仅用来形容“君子”,还和父母有密切关系。《孝经·广至德章》:“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邢昺的《孝经注疏》这样解释: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举臣道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恺,乐也。悌,易也。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
后世我们习用的“父母官”,即由此“民之父母”演变而来。“民之父母”最初见于《诗经·大雅·泂酌》:“岂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毛诗序》云:“《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可见,“君子”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指周天子或诸侯国君。据《礼记·表记》记载,孔子对于《诗经》中的这句话有如下解释:“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孔子的意思是说,执政者要使民众既能够感受到父亲般的尊严,又有母亲般的亲切,这样才可以做民众的父母。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爱护人民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新生婴儿那样。如果心里真诚地祈求爱护人民,虽然不能够完全做到合乎目标,但是相差也不会很远。
“为民父母”成为孔子的政治原则。据《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意思是说,君要有君的样子,遵守君的行为规范;臣要有臣的样子,遵守臣的行为规范;父子也是如此,都应该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同时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履行好各自的义务。在此处,孔子并没有尊君卑臣之意。甚至,他劝诫齐景公的话,还暗含着“负责任的君,应该高于负责任的臣”之意。
到了孟子那里,他将君臣父子伦理提升为人禽之别的标准。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而对荀子来说,君主的权威甚至超越父母的权威。《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
君主是治理天下的主宰,是礼法的本源,是真挚感情和恭敬礼貌的最高的典范……《诗经》中说:“和乐平易的君主,就是百姓的父母。”那些君主,本来就有为民父母的说法了。父亲能生子,但不能养育自己;母亲能哺育自己,但不能教诲自己;唯有君主既能养育自己,又善于教诲自己。
君主对老百姓既“食之”又“善教诲之”,所以是“民之父母”,这赋予了君主至高无上的社会权力。得君则治、安,失君则乱、危,故曰“无父母能生,无君不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