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君子至文——君子论之二

君子至文——君子论之二

胡 泳 2022-08-31

温良恭俭让合起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君子。

“君子论”之一讲到“君子”一词起初指居尊位者,到后来,它慢慢衍生出“有道德者”的含义。

例如我们今日常用的成语“谦谦君子”,出自《周易·谦卦》。周公旦曾经对伯禽说,《周易》之中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指的就是谦卦(《说苑·敬慎》)。

谦卦艮下坤上,上坤为地,下艮为山,卦象就好像地中有山,高山低藏在地中,暗含着虽然不张扬却内在充实高大之意。这就是君子之德的最好隐喻了,即“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做到以上这些,才能称之为“谦”。

除了“谦”,用来形容君子的德性的,还有温、良、恭、俭、让、和等。《荀子·法行》篇提出衡量君子的标准:“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这是说,温良之性,乃仁者儒行之本,仁者之儒,先从温良而起。

温良又总是和“恭敬”联系在一起。《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濬哲,智虑高深。文明,孔颖达疏:“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温恭,孔颖达疏:“温和之色,恭逊之容。”允塞,充满,充实。这一段是对舜帝的赞扬,孔安国传解释说:“舜有深智文明温恭之德,信充塞四表上下也。”孔颖达疏:“舜既有深远之智,又有文明温恭之德,信能充实上下也。”

《礼记·文王世子》:“恭敬而温文。”《礼记·内则》:“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就像温良是仁之本,恭敬则是德之基。《诗经·大雅·抑》:“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荀子·不苟》在引用《诗经》里这两句之时,用了一大段形容来描述君子:“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君子心胸宽广却不轻慢他人,有原则却不伤害他人,善于雄辩却不与人争吵,明察事理而不偏激,品行正直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凶暴,柔顺温和却不随波逐流,容貌恭敬谨慎,这就叫德行完备。

“至文”是指君子的品德最富人文色彩,也就是有德君子都会达至的温柔敦厚的高境界。君子温柔敦厚,不为己甚,不求胜人,所以德行完美,小人则反是,《荀子·荣辱》说:“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訾也,……辩而不说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剸行也。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意思是说肆意决断、不顾后果而自取灭亡,乃出于一时的激愤;精明计算仍不免受害,乃出于自己有忮害之心;博学而处境穷蹙,乃出于好訾骂别人。善于辩说不能以理服人者好争,正直而不为人所称许因为好胜,有原则而不受尊敬因为好刺伤人,勇敢而无所顾忌者贪,守信却得不到尊敬因为为人专断。以上是小人才容易犯的错误,君子不会去做。小人表面上即使具君子之德,如察、辩、廉、信,但由于缺乏温柔敦厚、舍己从人的美德,仍不免于忮、争、刿、剸等自私为己的缺点,值得修身者时时警惕。

即便温良恭敬都做到了,还要俭。《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豪华就会骄傲不逊,是“谦”的反面,所以君子尚俭。而懂得恭俭辞让就是礼,如《礼记·乐记》:“恭俭而好礼”,《礼记·曲礼》:“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记载春秋时代各国兴亡的史书《左传》上有“卑让为德之基”的至理名言(《左传·文公元年》)。

温良恭俭让合起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了。如程子所总结的:“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张栻集》)

汉代著名儒者刘向,在他编撰的《说苑》一书中,记载了孔子由观周庙中一种空时倾斜、注入一半水时持平、而灌满水时就倾覆的器皿(“欹器”),而兴“恶有满而不覆者”之叹的故事(《说苑·敬慎》)。子路当时随侍在旁,遂问夫子:“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由此发表了一番关于“持满之道”当“挹而损之”和如何“损之”的议论。

所谓“挹而损之”,就是从灌满水的器皿中舀出一些来,使它不致倾覆。以人的修养来讲,其损之之道的具体内容,则如孔子所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能够做到这些,就称为“损而不极”,即保持一定的空虚,而不是满到了极点。最后,孔子一锤定音:“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用现代教育理论来看,孔子特别注重情景教学法,总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用典型的看得见的和触手可及的物体,让弟子们明白深刻的道理。这是一场生动的关于何谓“满招损,谦受益”的教育课,也不啻为解释什么是君子的最佳现身说法。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