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说话接地气,对方听进去

说话接地气,对方听进去

戴晓雪 2024-07-22

说话怎样“接地气”?这是一位客户经常问我的问题。尽管他每天都在一线跟客户打交道,但只要正式发起言来,就像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读报纸,既没有对象感,又像教育人,连他自己都觉得索然无味。为什么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足够接地气的人,正式一点的讲话就风格迥异呢?

其实许多管理者,即便是企业高管,上台演讲大都习惯用大词和书面语。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80%的上台发言者都有这样的通病。他们面对台下听众讲话,更像是坐在沙龙里高谈阔论,而不是坐在老百姓家里的矮板凳、土板凳上唠嗑。

什么是“接地气”?接地气就是脚踏实地,说话从实际出发、不夸饰、实实在在、让人信服。说话接地气就是使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足够生活化,足够真实,而不是脱离了大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高高在上。

中学毕业后,我被下放到了农场。一到冬天农活不多,我们就去挖河泥,当地人叫做“开河”,就是把现有的河床挖得深深宽宽的,等来年春天,满满的河水可以用来灌溉庄稼。我们这些城里去的知青,起先并不知道“开河”是什么样的农活,在当地老职工的带领下,三九寒天,大家卷起裤腿,挖淤泥的挖淤泥,挑担子的挑担子,一条绵延好几公里的河道,由各连队刀耕火种分段包干完成。

听说农场的孙场长是一位懂业务有水平的人,我们满怀成就感地等到了孙场长来验收,于是满心欢喜地问道:“孙场长,我们这段河开得怎么样?”孙场长眯缝着一只眼睛、半侧着身子在河堤上来回勘查,大半天没有说一句话,见大家急了,他终于慢慢睁大双眼,站直了身子,双手叉在腰间,说道:“你们这段河(当地土话‘河’发音为‘wu’),开成了一泡污(屎)!”话音刚落,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一泡屎”是我们当时连队的流行语,大家动不动就会说“我的脸长得~”、“他的秧插得~”、“今天食堂的菜烧成~”。第二天,大家开始返工,不仅没有人抱怨,还不时嬉笑着回味场长那两句押韵的话。我们不得不佩服场长的领导艺术,骂人不带脏字儿,批评人不带官味儿,说话顺乎人理,接其自然。至于他是怎么探到我们的“密语”的,无从可考。

这里要强调一点,接地气并不是土气,并不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加点脏字、带点土语就能够达到效果。

那么,到底如何说话接地气呢?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点:

一、多说短句

发言时大量使用长句,不光自己说得累,听众也不容易记住。建议你在上台前先读几遍讲稿,或者对着手机录下音,当发现冗长无趣的句子时,就要考虑换一种表达方式了。一般说来,一句话超过14个字,就应当考虑断句,把长句变短句。

我在辅导TEDx演讲者做演讲时,多数准备好的演讲稿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因此,演讲前,不要先拿起笔,而要先张开嘴。因为你一开始写演讲稿,就会莫名进入写作模式,就会忘了你的听众。演讲是为耳朵设计的,而不是眼睛。你不妨先找人试讲一次,再把讲话录音整理成文稿,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二、巧打比方

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北京大学做“我们民族最缺的是笨人”演讲时,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外祖母的:“我的外祖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不识字,活了95年。她在方圆几十里都是个明星,如果她要演电影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如果踢足球就是梅西,如果打篮球就是杜兰特,如果跑百米就是博尔特。她一辈子都在这里。她的个子只有一米五六。我们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她割麦子是速度最快的,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也比不过她。”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去掉这些比方,演讲者仅仅冠以外祖母“明星”的头衔,就会显得空泛暗淡,他用形象的比喻来讲述观点,巧妙地回避陷入空谈道理的局面。

在课上我请学员观看了刘震云等的录像后,让学员们做了一次自我评估,识别自己在沟通中使用打比方能力的分级:层级1:极少打比方;层级2:偶尔打比方;层级3:常常打比方;层级4:极多打比方。

学员们以四个能力层级为标准,进行小组演练、结对巩固、大组示范,在“折腾”数次后,大家对“打比方”才真正有了“感觉”。学员们在分享收获时说道,如果是极少或者偶尔为之,说明你只是“知道”有打比方这回事儿,还不是自己习惯的语言模式,你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而没有诉诸行动,自然不会奏效。

一位演讲新手常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自己武装得太专业,并且太一本正经。其实,你表现得越是专业聪慧,听众离你就越远。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