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的战略家
《财富》(中文版)--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史毕福(Ulrich Spiesshofer)曾经是一位攻读经济学的博士和大学讲师。1991年,他撰写的论文探讨了工程师们如何才能在工业企业中崭露头角,并最终进入管理层。并不是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停留在理论层面;20多年后,史毕福“实践了”自己当年的理论——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自去年上任以后,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德国以外的市场与当地团队沟通,寻找商业机会。今年,他麾下的公司再次入选《财富》杂志“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排行榜,并且从去年工业机械行业的第6位跃居至榜首。最近,《财富》(中文版)在北京采访了史毕福。曾经在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工作了多年的史毕福从战略和实战两个方面解释了这家百年公司的商业逻辑。
“我们是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电动车充电、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基础设施技术,并且具备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公司。”他在采访中指出。史毕福的这些上游战略看似高深,但是放在时下热门的“电动车”话题之下就可以形成统一的逻辑。
国内舆论曾经批评用火电发展电动车有做秀成分。“所以面向未来,用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才能让电动车真正地带来正向的环境影响。”他首先指出。作为逻辑的起点,ABB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具备领先的技术。向下延伸就是电网的输电效率——而这恰恰是该公司的传统强项,并保持了多项业内纪录。到了产品端,ABB的战略更为清晰,史毕福如此展望:在流水线上,组装电动车的是非常领先的工业机器人;下了流水线,一辆电动车将开进ABB的电站充电。至此为止,这家上游公司的布局占据了整个价值链的最核心环节;在不久的将来,无论下游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如何变迁和竞争,ABB将在上游分散风险和议价权方面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
发达国家面向大众的电动车市场始终发展不顺。但是,史毕福认为中国在5至10年内不仅会成为中端和高端电动车最大的市场,还会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动交通工具出口国。这个判断的依据来自于中国低端电动自行车的市场成功。“中国已经成功地把(人力)自行车升级为1,700万辆电动自行车。如果能够把类似过程复制到汽车领域,就有可能成为领先全球的市场。”他采访中指出。“比亚迪戴姆勒已经致力开发本地市场多年,现在穆斯克带领特斯拉公司进入了中国。这些都是中国市场的前进动力。”回到执行层面,ABB最近与深圳比亚迪戴姆勒公司开始了战略合作,在未来6年内向其提供直流快速充电桩。
展望未来,史毕福指出了行业发展的三个条件:充电标准设立,充电站的建设,以及前期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出台了直流快充技术标准,这有助于中国消费者在家中或公共场所方便地为汽车充电。他认为自己公司在中国的服务和运营网络可以助力政府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同时,史毕福指出如果有更多的城市能够推出像上海那样的补贴,那么市场的“规模效应”将有可能提前到来。
我如何看王传福和穆斯克?
《财富》(中文版):您如何评价穆斯克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成功?
史毕福:欧美市场中,开始涉足电动车行业的公司往往已经在传统汽车设计方面进行了长期和大规模的投入。它们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现有资产来改变一辆汽车,让它成为电动车。穆斯克则不同:他从零开始,让设计从头至尾面向电动车的需求。此外,他的电池技术让他的车具有更高的续航能力,在便捷性上的设计也超过了欧洲厂商。这些最终让他在高端电动车市场获得了成功。
问:穆斯克的工厂的流水线上有ABB的机器人吗?
答:我们提供了一部分。如果穆斯克来中国设厂,我们会愿意帮助他迅速建立(本地的)生产线。
问:比亚迪的流水线的自动化程度也许不如特斯拉。ABB也会在自动化方面成为比亚迪的伙伴吗?
答:我和王传福董事长几周前在阿布扎比的活动上相遇。当时他因电池技术等方面的努力而获奖。通过交谈,我感觉他是一位有远见的(公司)领袖,正在带领他的公司进入巨变期。他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棒的合作伙伴。我非常希望在未来与他在OEM电动车制造方面也开展合作。(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