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文网: 作为一位职场女性,你曾经在多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任职。假如回到大学教师的身份,你今天会如何向年轻人解读自己的20年外企职场生涯。
于春红:对我而言,职场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1. 谋生平台。毋庸讳言,我进入职场的最基本理由,也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和财政状况。这样说有些直白,但事实如此。
2. 发展平台。职场海阔天高,有很多机会、可能性、挑战性及不确定性,可以激发自身潜能,提高职业素养,成就事业理想。
3. 社交平台。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朋友,需要社交活动和情感交流。这些需求都可以在职场得到满足。
4. 修身平台。这样说您可能感觉很奇怪。的确,职场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似乎不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其实,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有利于磨练性情,加强修养,提升自身的境界与格局。
这四个“平台”中,我最看重的是第四个。
问:你最看重的 “修身”的基本标准和原则是什么?
答:“修身”听起来似乎很老套,甚至很迂腐,其实说白了,就是提升自己为人处事的水平、境界与格局。只要有修身的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就能不断成长进步,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我个人的修身基本标准与原则,一是平等意识,二是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之所以说孔子的思想主张而不说儒家思想,是因为《论语》是我最喜爱的儒家经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对孔子的一些学说力求身体力行,获益良多。
问:这很有意思。你是外语专业出身,受的是现代教育,同时把儒家的经典奉为圭臬。请结合这些文化背景,分享一两个 对你个人成长很重要的职场时刻。
答:我曾经担任新闻集团旗下福克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的中国首席代表,这是一家纪录片制作公司,主要与“探索”和“国家地理”频道等世界知名播出平台合作拍摄纪录片。作为公司中国业务的负责人,我除了建立和拓展与国内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关系、发掘可以合作的项目外,最主要的是要确保在题材选择、前期调研、踩点、拍摄及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保持与相关各方的密切沟通,针对影片的内容、文化导向和表现形式等提出建议,确保影片既满足国际主流播出平台对作品的期待,又在对中国故事的叙述中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并照顾国内合作单位和观众的价值判断和欣赏习惯。
记得我们在拍摄一部关于长城的纪录片时,美国导演引用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但我发现他在粗编版中总结这一故事的解说词翻译成中文后值得商榷。我觉得应该在尊重导演创作自由的前提下,请他修改。
于是我和导演沟通,首先感谢他的良苦用心,力图更生动地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因修筑长城而付出的惨重代价,又称赞他引用孟姜女的故事是眼光独到。然后我向他说明了长城在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心目中的符号地位,于是导演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对相关解说词的修改建议。这就是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吧。当然,这绝不是什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而是一种自觉意识的结果。
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有一次拍摄马王堆汉墓的纪录片,片中需要交代一下发掘背景。美国制片人从本国同行那里拿到了一个几十秒的视频资料,是“文革”中群众批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内容。制片人认为,用这样的镜头可以把观众直接拉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我看过之后感觉不妥。镜头突出了那个荒唐年代人们的愚昧暴戾,如果放在一部文革史或其它政治历史题材的片子里未尝不可,但放在这样一部片子中视觉冲击力太强,一是和整个片子风格不协调,二是可能使对中国了解不多的西方观众形成误会。于是我坦诚地向导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也真诚地解释,中国公众也在不断反思“文革”,我们希望呈现在西方观众面前的中国人形象比较平和理性,这样有利于相互交往与相互理解,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我建议采用一组时代色彩比较鲜明的街景镜头来交代背景,又自己出面找到了免费的素材。美国制片人表示非常理解、尊重我的意见,并使用我提供的素材对片子进行了修改,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合作。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他的学生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所理解的“忠”,就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原则,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尽心竭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所理解的“恕”,就是理解、谅解与包容。以忠、恕的态度和胸怀,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为人处事,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问:在你看来,确保在职场立足并不断进步的基本素质应该包含哪些?
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就我自己而言,大概可以包括几个方面:一、有一项突出的能力;二、有持续学习的欲望;三、有迅速吸收新知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我中学时代就非常喜欢学英语。家乡地处偏远山区,但家境尚可。除了在校学习,课余时间坚持收看北京外国语学院胡文仲教授和外籍专家凯瑟琳·弗劳尔女士主持的电视节目《跟我学》(Follow me)。高中毕业考入北外英语系,有幸遇到了几位极为优秀的老师,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加上本人努力,英语可以说是“学出来了”。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同事中很多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国英语教育界的顶尖教授,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我有压力,但更有信心。近十年的教学生涯,基本胜任愉快,算是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并在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中多次获奖。大学的求学、教学经历,使我形成了比较突出的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能力是我进入外企的切入点,也是我在外企工作20年的稳固基石。
我1998年离开大学,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是新闻集团。当时新闻集团正积极申请设立北京代表处,候任的首席代表是新闻集团和人民日报合资公司ChinaByte的外方总经理。我应聘的职位是网站内容笔译,但和外方总经理面谈后,他建议我担任他的行政助理(兼任翻译)。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因为当时的我既无任何行政工作经验,也无外企工作的经历。但我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准确、精炼地在英语、中文之间随意切换的能力正是他当时所需要的。
我当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担任高层领导会晤及商业谈判的翻译,同时负责公司重要文件、信件的笔译,听起来好像有点枯燥,缺少大家常说的挑战性,其实不然。高层领导的会晤和商业谈判,是真正的高手过招,其中思想的碰撞、表达的艺术、立场的坚守、有原则的妥协等等,是从教科书中无法学到的。参与其中可以迅速学到很多东西,同时非常有利于获得大家的信任。有很多次中、外方会谈,开始后中方代表发现我的翻译更准确流畅,就委托我同时负责双方的翻译工作。虽然辛苦,但得到别人的信任,毕竟是很让人开心的事情。孔子说“君子不器”,进入外企后,我不满足于从事仅仅运用英语能力的工作,而是以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精神,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新业务,吸收新知识,以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后来的角色转换打下了基础。
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 是新闻集团旗下福克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我入职新闻集团后,该公司正在制作一部有关西藏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后来我参与了脚本的翻译及审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国际上纪录片制作及市场运营的知识,同时与很多专业纪录片创作人员建立了联系。公司董事总经理来访时,我陪同他访问了合作单位以及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等单位,接触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NHNZ 打算开设中国代表处,开展纪录片合作拍摄业务,自然而然决定聘我担任了首任代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 只要你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机会其实是很多的。
问:基于500强公司的经历,你怎样看待员工的忠诚度与变换工作,就是俗话说的“跳槽”的关系?你换工作的原则、动力是什么?
答:有意思的问题。先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对公司的忠诚度和换工作是两码事,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什么是对公司的忠诚度?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过来讲,就是在其位谋其政。无论这个“位”是什么,高或低,你都要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地去做好所承担、所负责的工作。这就是对公司的忠诚,也是对自己负责。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每进入一家公司,从没有计划过要作多久,而是感觉就要在这家公司工作到退休了,但有合适的机会还是会选择离开,这与忠诚度无关。永远不必担心你的离去会给公司造成损失或伤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优秀的企业永远能够延揽到优秀的人才。但永远要对你工作过的企业抱有感恩之心,因为它们是你一步步成长的宝贵平台。至于换工作的原则,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司的品质,在行业中的地位;二、是否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三、我已有的经验和资源积累在新的岗位是否能够发挥作用;
关于变换工作的动力,以我个人而言,在一个行业服务一段时间后,如果自己感觉已经没有了挑战性,发展余地和提高空间有限,就可以选择果断离开。我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和公共政策及政府关系有关的工作,俗话说一通百通,比如我从互联网行业转入快速消费品行业后,发现自己过去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判断力和对复杂局面的分析能力,在新的行业、新的岗位上同样适用。但绝不可以固步自封,要保持自已在职场上的价值,必须不断学习,向书本学,在工作中学,向同事学。当然,也要向领导学。
问:如何与领导相处,对很多中国人而言似乎是一门学问。你在外企中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对一些问题会提出不同看法并坚持自己意见吗?
答:我对这方面考虑不多,这可能是我的性格和教育背景决定的。跨国企业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比较注重平等意识,当然只是人格的平等,不是地位与职责的平等。现在很多500强企业都非常重视管理层人员的本土化,这绝对是明智之举。就我个人而言,无论在哪家公司工作,都不会去刻意经营和老板的关系,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孔子说“当仁不让其师”,这个“师”在职场上就是老板。如果对老板的想法或决定有不同意见,而且又是涉及到由我负责、是我对情况比较了解的问题,我会直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当然,领导自有其考虑问题的高度和观察情况的视野,而我自己往往存在很大局限性,所以我基本不会固执己见。
问:你对“成功”如何理解?你认为自己是成功女性吗?
答:我非常不喜欢“成功人士”这样的说法,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成功女性,这样说不是矫情,而是真实想法。现在各种“成功学”的书籍泛滥成灾。早在读大学期间,我就翻译过一本书,叫做《迈向成功的十个步骤》,在台湾出版了。奇怪的是,我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参考过书中的任何建议。所谓“成功人士”,一般标准就是取得了财富、名望或地位,也许兼而有之。但这就可以称为“成功”吗?我所理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就是担当起各种责任,担任好各种角色:好妻子(丈夫)、好母亲(父亲)、好兄弟姐妹、好朋友、好同事、好员工、好公民。大多数人能取得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成功,少部分人能做到各方面都很成功。以我个人而言,我自认为在职场上还算得上一个好员工、好同事。
问:离开大学这个象牙塔后,你在职场打拼二十余年,最大的回报是什么?
答:您刚才使用了“打拼”一词,我感觉用“耕耘”这个词可能更恰当。职场耕耘二十余载,甘苦自知,其中压力和付出不足与外人道。但耕耘必有收获。从北外到新闻集团,到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再到微软中国、亚马逊中国,直到现在的可口可乐大中华区,不同的行业和工作环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与同事及合作伙伴们的相处让我能汲取各方面营养,同时还收获了友谊,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磨练了我的修为,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和格局。
另外,我服务过的几家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这其实也是我选择这几家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奥会刚进入中国时,新闻集团是最早的赞助公司之一,我幸运地成为特奥会首批志愿者之一。特奥运动员们自尊、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对我触动极大,使我深受感动。记得在特奥运动员的家长分享会上,我担任英文翻译,几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声音哽咽。受特奥精神感召,我后来一直特别关注各种公益活动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并尽可能积极参与并有所贡献。
我现在任职的可口可乐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尤其重视,幸运的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和融合发展。公司非常重视发挥自己的业务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构建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的黄金三角伙伴关系,积极助力解决重大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我们在妇女赋能,水资源保护和水回馈,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安全洁净饮用水(净水计划),赈灾中迅速响应提供瓶装水(净水24小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能够在这样有情怀的公司工作,我感到充实快乐,很有成就感。总之,职场不是战场,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舞台。
作者:《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