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这个人让建筑讲故事

杜思思
2019-04-17

这位德国建筑设计师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试图从更多维度赋予每座建筑独一无二的体验性与情绪性。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Büro Ole Scheeren建筑事务所设计主持、德国建筑设计师奥雷·舍人。图片来源:Ole Scheeren Portrait_Photo by Iwan Baan

几年前的一次演讲中,一位德国建筑设计师在台上提起了一条已被业界广泛认可并长期遵循的著名设计原则: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服从于功能)——即在任何设计作品中,功能性及商业价值都应是首要被考虑因素。“这是一个伟大宣言,但同时也是危险的紧箍咒。”他接着说,“因为它宣判了建筑设计即将走向功利且备受约束的局面。”

这位建筑师名叫奥雷·舍人(Ole Scheeren)。22岁那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一间时装店;而此后至今的近30年里,他多数时候都频繁奔波于亚洲及欧美各地,在全球范围内落成了多个地标性建筑——这其中包括位于中国北京的CCTV总部大楼,以及几个月前刚刚竣工的泰国最高的建筑MahaNakhon。

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恪守了一个不同于以上原则的信条:Form follows Fiction(形式服从于故事)。“把建筑物想象成一个充满故事的空间,才能想象出它可以为人们创造怎样的体验。”奥雷解释道。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他试图从更多维度赋予每座建筑独一无二的体验性与情绪性。

以下是奥雷与我们分享的部分观点,以及他部分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过去近三十年里,“分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城市规划。更为分散的城市设计或许将使中心城市的部分难题得到缓解,比如日益严重的交通阻塞。作为建筑师,你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奥雷:从某些方面来说,城市多样性令我兴奋。尽管中国的城市建筑多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中心商务区有很多规划仍然是基于美国的老模型,我认为现在是时候考虑重构建筑系统了,比如如何更好地把工作和娱乐、生活结合在一起。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高度多样化且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我们无法以单一计划全面满足它的各方需求,因为城市的功能性体现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在进行城市设计前,我们首先必须真正了解这座城市。

我认为,中国有且要有比新加坡更大的城市多样性,因为它不仅具有更庞大的规模、人口基数,还拥有更多民族、文化品类。所以我相信,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城市模型可以同时适用于这个国家的每座城市,但我们可以透过历史、通过心理学去为不同的地域制定独特的未来规划。

中国的城市建设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趋势。比如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中国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正在远赴乡村地区,雇佣最好的建筑师去为中国升级那些最偏远的地区,使当地能够成为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你如何评价这种驱动力?你是否已经成为了其中一员?

奥雷: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催化剂或发动机,驱动一个动态发展。对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来说,现在的确不仅需要关注“超级中心”,还要同时关注周边地区及偏远乡村,并反向学习它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美感和价值的。

但是我想,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如果想达成真正意义上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可能还需要超越旅游的层面——在多方面实现自给自足,而不仅仅是依赖外界。我们应该向外建立更多层次,以一种不完全依赖的方式创造地方经济。

目前来看,你们已经有了一个聪明的起点,与此同时,也永远不要忘记这个出发点——经济是基础却不是终点,我们要为当地的居民创造美,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为了人们的生活。

作为建筑师,你遵循的设计原则是什么?对于你而言,建筑的哪一个方面最重要?

奥雷: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今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共生活,思考一座建筑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今天的大环境下,高密度的活动发生在由一栋栋摩天大楼组成的小城市里,彼此独立,大量建筑物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它们对于内部人类活动空间以及城市大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无法将其内部的人类行为活动联系起来,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彼此排斥、断开联系。

我认为,我们既要关注建筑学的责任,也要关注建筑学的价值观,因为建筑本身对社会负有责任。我要考虑的是构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满足建筑物的功能性,更要同时关注公众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这不只是生态学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的问题。

当然,此外我们也必须了解如何管理成本,建造一座经济上可行的建筑,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为建筑赋能,为所有参与项目的人、投资者、开发商等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从我们以往的项目中你可以看到,我们创造出了高于经济成本数倍的附加价值,这对于整座城市、整体公共环境都是巨大的成功。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建筑将走向何方?

奥雷:一些技术将影响建筑的建造方式以及建造格局,因为技术将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互动方式,并让人们重新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和想要什么。当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代替人类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拥有了更多时间的人类会逐渐对环境产生不同的期望,这将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变化。

所以,人们起初对于建筑物纯粹的功能性理解将发生巨大转变,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为人们创建具备新品质的环境。空间是我们活动与联系的支配方之一,以前我们只需要有一张办工桌、一个接待处;但逐渐的,一切都将变得更具沟通性、开放性和协作性。

你收获的最佳人生建议是什么?

奥雷: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只有避免用防御性的心态对待质疑与争论,才能体会到事物背后更多的意义与价值。

*随后我们具体探讨了奥雷的三个项目,它们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建筑的意义,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中国CCTV总部大楼】

中国北京CCTV总部大楼。图片来源:CCTV by Rem Koolhaas and Ole Scheeren © OMA

奥雷:

首先,对于我而言,这一项目仍然是中国能力及愿景的证明,我看到了这个国家向前发展的能力和意愿,这也使事情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当2002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城市规划委员会向我展示一张蓝图:雨林般的上百栋高楼大厦将会出现在市中心的商务区。但当时在蓝图之外,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栋大楼,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一个毫无概念的前提下做设计。

当然,高楼大厦是垂直的——它是个死板的层次结构,但是我在思考,我们的建筑物是否可以实现一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否可以摆脱层次结构体系,可否构建出一种“合作”而非隔离的系统?于是,我们将一个垂直的楼体打了个弯,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环状物——我们的想法是,把电视制作的所有概念融到单一结构里面,将新闻、节目制作、广播、研究、培训、管理等全部融合到可以互相联系的环形里,打造一个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突然间你会感到建筑物不再只是由建筑材料堆砌而成的物体,而更像是一种有机体、生命体,一种包含着各个器官的循环系统。

先后有400位工程人员与建筑师,合作了将近10年完成这件作品。473,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使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里面容纳了约1万人——这样的规模超出了我们对传统建筑物的理解。我曾要求团队的一些成员停下来,坐下来,剪出1万张的小贴纸,把它们粘在一个这座建筑模型上,试图挑战自己对这一庞大数字本身的理解。我们为这栋建筑内的人创造出假想的角色,然后追踪他们在这栋大楼里一整天的生活动态,他们会在哪里碰面?他们会遇到哪些事情?我们通过这样的体会方式,以一种类似于循环系统的环形建筑来串联每样东西——使访客与员工都能在这个联合体里面,体验其中所有独特的功能。

【MahaNakhon】

泰国曼谷MahaNakhon综合大楼。图片来源:MahaNakhon by Buro Ole Scheeren © Buro-OS

奥雷:

曼谷对我来说是最迷人的东南亚城市之一。它充满活力,且具备一种非常有趣的张力,使传统主义与一些非常具有未来感的事物共存,这种充满矛盾的现象也给予了这座城市一种特殊的能量。

这栋建筑的主体有77层,314米高,是如今泰国最高的建筑。我们将它命名为“MahaNakhon”,在泰语里,它意味“伟大的都市”。它的设计理念是要传达泰国社会具有的巨大活力和广泛包容性。

我们采用了一种“像素”的表现形式,用一种螺纹形像素切口缠绕这栋建筑,使它传统的玻璃幕墙被分割成有各种植物环绕的许多立方体,从而露出了曼谷自己的“灵魂”。

【The Interlace】

新加坡The Interlace公寓。图片来源:The Interlace by OMA / Ole Scheeren

奥雷:

这个名叫“交织”的新加坡住宅项目在2015年被世界建筑节评获年度世界建筑大奖,让我获得了许多难忘的反馈。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激进的想法,将大规模、高密度的公共生活以一种非常不同寻常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它非但不价格高昂还很实惠。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这个社区的许多居民表示他们真的很高兴生活在那里,他们真的对这种居住环境充满了热情。这对于设计师而言是一件伟大且有意义的事。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空间、自然环境与社区的功能,是我认为我们能在建筑领域完成的最成功的事之一。

当时考虑到住宅的私密性与独立性,我提议推掉高塔,把垂直设计改成水平设计,并把它们堆叠起来,从侧面看,它是不规则的排列,如果从直升机俯视它的中心,会发现它的组织架构实际上是个水平建筑物堆叠起来的网状六边形,它创造出几个大型户外庭院——这些中央空间为社区提供了多种设施与功能。可以看到,这些庭院空间并非封闭不透气,相反,它们开放、通透、互相连接。我们称呼这个项目是“交织”,想象我们把人类与空间彼此交错连接起来。

通常意义上,建筑物会脱离大自然,因为建筑物本身是消耗空间的。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栋建筑如何创造出了更大的空间。在屋顶设置梯田、在各个空置空间进行绿化后,我们做了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如果把所有地面上的绿色植物面积扣除掉建筑物的投影面积,然后加上所有有绿色植物的阳台面积,会得出一个112%的植被覆盖率——也就是说,在这片土地上建造建筑,反而能比空置它获得更多的自然空间。

此外,这里的住房非但不昂贵,反而很经济。一些人可以将其中的空间作为私人花园出售,也可以慷慨地捐赠给社区,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这是我们试图解开那些公式化机制的证明,也是我们将自然与人类生活重新结合在一起的愿景。(财富中文网)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