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
开发东北是大连最重要的历史机遇,它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作为东北经济发展的龙头,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工业基础,使其具备了雄厚的发展潜力。2003 年,大连市吸引外资的数量增长近 40%,而今年的增长可能超过 60%。去年上任的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先生曾经是东北财经大学的校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校待了 16 年,1998 年弃学从政。他坦言,从政的挑战比做学者要大得多。现在,作为大连市市长,他每天要工作到晚上 11 点,因为与学校的工作不一样,政府工作中很多事情都必须当天做完。但他并不后悔,他很自豪能够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系列规划,在他的领导下制定的“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对大连今后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工业体系调整将发挥重大影响。大连在财富(中文版)首届“中国最佳商务城市”调查中进入了前十名,为此,这位“学者市长”接受了本刊记者周展宏的采访。
财富(中文版)问: 您认为大连在吸引投资上有何优势?
夏德仁答: 对外商和民营企业而言,我觉得大连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大连从地理上看位于东北亚的中心,海陆空交通都很方便,有深水大港,100 多年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东北亚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 GDP 占全世界的 20%,因此大连的物流条件非常好。另外,大连与日本、韩国很近,到韩国是一个小时的飞机路程,到日本两个多小时,这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日本企业到大连来投资。迄今为止,大连实际引进外资 150 亿美元,来自日本的投资就达 55 亿美元,占总投资的 1/3 还多。
二是工业配套能力比较强。大连有比较完备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大连的石油化工、造船、机车、大型机械、轴承和制冷设备等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列第一,而且大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东北地区一半以上,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猛,是 5 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正因为大连的工业基础比较好,所以技术工人比较丰富,而且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三是教育科技水平比较高。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过程中,外商到中国来很多是为了利用中国优秀的人力资源,而在同类城市中,大连的高校比较多,有 22 所大学,20 万在校生,100 多家水平很高的独立研究院所。这些都为外商提供了很好的人才保障。最近几年,美国和日本公司都纷纷在大连设立软件开发机构,就是充分利用大连丰富的人才,而且大连讲日语的人比较多。
最后一点就是人居条件比较好。大连是中国少有的几个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人居条件好的城市之一。1999 年,我们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2001 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 500 佳城市”,那年中国只有大连入选。外商和民营企业家来投资,除了做事业之外,如果这个地方人居条件比较好,自然就增加了人家的好感。大连这几年一些软性产业如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大连的人居环境好有很大关系。如沈阳的东软集团把软件出口开发基地设在大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发一些高档软件的时候,一些软件工程师不大愿到沈阳去,而愿意来大连。
问: 大连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
答: 大连当然也有弱点,比如计划色彩还比较浓,民营经济不发达,因为是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包袱比较重,政府部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还不强,这些都是外商和民营企业到大连来投资的障碍。
问: 在我们调查的“环境质量”这一指标上,大连名列第 2 位。环境问题无疑是 21 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大连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成功经验吗?
答: 是不是成功经验我不敢说,但我们有一些做法值得总结。
一是环保意识很强。我们认识到,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去年,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投资项目采取一票否决制,即不管投资大小和效益如何,如果项目对大连造成的污染 没有办法治理,环境一项就否决了。迄今,已经有 200 多个项目因为环境保护不达标而被拒绝。
二是把环境评审作为投资审批最重要的环节。投资的前置审批项目很多都被我们砍掉了,但是有两项保留了下来,一是危害社会安全的,二就是环境保护。
三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市内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或破产、或通过技术改造搬到新工业区。1993 年到 2000 年,在薄熙来同志的领导下,大连从市区内搬走了 100 多家污染企业,这些企业搬走后腾出了大量的土地,于是我们可以进行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如酒店、绿化等。
四是政府舍得投入。比如,去年我们投资建设了两个污水处理厂。今年我们还要再建三个,而且我们今年还将建一座日处理能力 1,500 吨的垃圾焚烧厂,把固体垃圾由原来的填埋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处理。
五是我们重视生态建设。去年开始,拔专款鼓励植树,一年种了 1 亿棵树,以后每年再种 1 亿棵。今年雨水好,到 9 月份已经提前完成任务。
问: 现在吸引投资不仅体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税收优惠上,而且政府的服务意识、优秀人才的可获得性、教育、医疗水平等软性条件也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请问大连市政府是如何为投资者服务的?
答: 国家有限制压低地价的政策,税收也有税法的规定,因此都不能突破,吸引资金现在最关键的在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我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请外商来坐谈,请他们对大连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提意见,对他们所提出意见都在半年时间内解决。当然,有的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不是政府说了算的,我们也通过协调法院予以解决。目前有些还在协调之中,但是外商已经感到了政府的服务是有诚意的。现在政府有关部门还定期走访外商。我有个习惯,凡是外商给我写的信,都亲自处理,多数都在一周内解决。
问: 能举个你所处理的例子吗?
答: 去年年底开座谈会,有个台商提出,几年前在市政建设过程中,我们市属的第四建筑公司欠了他们 200 万,已经拖了四、五年,一直没有还。而这家建筑公司已经破产了,我今年上半年亲自开协调会,最后由政府拿出 200 万退给这位台商。我觉得应该树立政府的诚信,这家建筑公司本来就是市属的,而在破产的时候又没有弄清债务债权关系,因此政府应该负责。
关于人才,前面我已经讲过一些。我们还特别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已经建立了五所软件学院,并且鼓励从外地引进人才。
医疗方面,我们现在每个医院都有面向外国人的门诊。2003 年商业部成立后第一个医院合资项目也在大连,即大连的吉尔森国际医院 。有国际性医院,也为外商在大连就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今年还出台了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八项措施,减少了大量审批和收费项目,行政审批程序也进行了优化,缩短了办理时限,提供一站式服务。比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公司开业登记 30 个工作日,工商局现承诺 5 个工作日,市国税局、地税局办证时限由 30 日优化为材料齐全即时发证。针对科、处级干部以权谋私而又查无实据,我们也出台了科、处级干部定期跨部门调动的措施,主要是防止他们在一个部门工作时间太长,产生寻租、设租的机会。
关于投资环境,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我可以说大连的硬环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都算是很不错的,我们今年将在改善软环境上下大力气,我亲自抓。最近,我们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包括对行政首长的问责制。
问: 大连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教训?
答: 大连目前大的欧美项目不多,日资企业比较多。这与我们政府过多依赖日本企业有关系,因为日本企业来大连本来就比较多,而我们没有主动出击,去向欧美推销、宣传大连,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注意了。
问: 大连外资企业增长速度如何?
答: 目前,大连有外资企业共 9,000 多家,每年注册增长速度超过 10%。另外,利用外资金额,去年和今年都有大幅提高,去年增长了 38%,今年增长率会达到 50% 以上。去年实际利用外资 12 亿美元,今年计划达到 16 亿美元,而实际可能达到20 亿美元。
问: 现在中央政府非常鼓励个人创业,大连有没有这方面的一些促进措施?
答: 我们各区、县都有创业基金鼓励个人创业,对下岗职工有小额贷款。目前已发的小额贷款约 1 亿元,年末会达到 2 亿元。但是,就是这 1 亿元,在全国也只能处在上海之后、排到第 2 位了。我们占辽宁省小额贷款总额的 70%。我觉得个人创业缺的主要就是资金,剩下的都好解决。
问: 现在,能源短缺日益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请问大连市政府如何解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
答: 首先,东北电网是一个过剩的电网,不缺电。对于能源问题,我们做两件事: 一是鼓励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第二,做好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已经规划了两个电厂,一个是在瓦房店的 6 x 100 万千瓦的核电站,另一个是在东部的 4 x 60 万千瓦的庄河火电厂,后者三年内就能建成。电力供应对大连来说,明后年是一个坎,克服过去就问题不大。大连现在最高负荷 230 万千瓦,明年有一些局部地方会紧张,如工业区和比较发达的郊区。但如我前面所言,我们面临的不是电力资源不足,关键是电网不行,有电输送不过去。因此,政府还会拨款来补贴电力部门进行电网改造,这个工作做起来很快,因为电力部门是垂直领导的,所以要做一些说服工作。
问: 展望未来三、五年,您认为大连有哪些发展机会?风险在哪里?
答: 中央决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大连是个大机会,类似于上海 1993 年前后的浦东大开发。中央确定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希望大连发挥在东北地区的龙头作用,自改革开发以来,这对大连是最大的机遇。我上任后带领大家确定了“一个中心、四大基地”的发展战略。“一个中心”,就是把大连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四大基地”,就是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基地。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实行计划色彩比较浓的体制,就会有风险。计划色彩的投资一旦失误,风险会很大。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鼓励外商和民营企业在大连投资,风险就会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