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旗下知名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网站发表声明,撤回一篇于2015年12月发表的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为江苏大学理学院戴美凤教授。
关于撤稿原因,《科学报告》编辑部认为,该论文大量抄袭了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本科生Roland Molontay于2013年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并且没有注明来源。在声明中,编辑部还明确指出了抄袭部分,以作为证据。
涉事作者并不同意撤稿处理,但由于证据充足,杂志依然决定撤回该篇论文。
4月18日,江苏大学在接到《中国科学报》就戴美凤涉嫌论文抄袭事件的致电后,回应称,目前已经邀请校内外专家对该论文是否抄袭进行鉴定,但相关结论仍未得出。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抄袭行为属实,该校必将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对涉事教授进行认真处理。
近年来,论文抄袭事件屡见不鲜,而教师抄袭学生论文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3月底,河南郑州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某毕业生实名举报在校导师剽窃自己的毕业论文,在未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发表论文,重复率达到90%。学校回应称,正在进行调查,但结果不会公布。而该导师并未作出正面回应。
2016年,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赵井春因抄袭安庆师范大学金鹏的本科毕业论文被举报。校方介入调查后认定赵井春侵占他人成果,最后涉事教师对抄袭论文一事表示道歉,两位当事人达成和解。
2014年,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戈某发布文章称,其本科毕业论文被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恽教授“剽窃”,并公开证据。该教授曾是戈某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他解释道,论文的猜想由他提出,总体的证明思路、框架和主要步骤都是由他提前设计好,但他还是承认此事确实欠妥,至少应该打个招呼。
在当下中国,为何学术剽窃、论文抄袭行为屡禁不止?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当前量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有密切关系。功利化的指标使学术研究重量不重质。另外,对不端行为缺乏法律约束与惩处力度的学术环境也是滋生抄袭问题的温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指出,“法律的局限放纵了学术不端之风。”需健全学术执法,对造假者的处理不能只停留在学术道德与“内部处理”层面。(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