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2020将是比特币“证明自己的一年”

杨舟
2020-05-20

比特币的特殊地位在此次流动性危机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与黄金的相关度达到了历史新高。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10月31日,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加密货币。比特币一开始就怀有对第三代货币政策的嘲弄,许多人一直对它抱有期望,希望它能成为对冲主权信用风险的新工具。但是,在全球金融资产暴跌之后,3月13日比特币遭遇“黑色星期五”崩溃,人们对比特币的前景开始感到失望和怀疑。

在这场危机中,比特币作为准货币的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在仔细分析了各种资产的短期和长期表现以及相互性之后,我观察到的是,与普遍的看法相反,比特币的特殊性在这次流动性危机中反而得到加强,并且其与黄金的相关度达到了历史新高。

与黄金的关联度创历史新高

在这次全球市场崩盘期间,比特币在第一季度的表现远胜于其他风险资产,例如标普500。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20年3月的全球流动性危机加速了比特币作为准货币的成熟:尽管比特币只有短短的10年历史,但是,在一个24/7价格透明且不受涨跌限制、熔断或第三方监督的市场中,比特币在2天大跌中就完成了市场去杠杆化,并构建了一个新的长期牛市的开始。

同时,在流动性危机之后,比特币与黄金的相关度升至历史新高,达到49.2%。 另一方面,它与SPX的相关性也在增加,但与黄金的相关性的增加更明显。 因此,比特币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应该被称为“数字黄金”。

流动性危机导致比特币被抛售,带来价格的暴跌

比特币的短期表现受标普500指数的影响,这与其2018年第四季度的短期表现是一致的:标普500指数随后的快速反弹也导致了比特币的短期牛市。

比特币当前的趋势使我们想起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黄金的表现。在纠正了短期流动性危机和全球央行采取量化宽松行动之后,市场流动性得以恢复,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黄金进入了更长的上升通道。

因此,我认为这场流动性危机不仅是对比特币的考验,而且是加速其成熟度成为真正的准货币的机会。可以预料,比特币将被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作为对抗通货膨胀预期的“数字黄金”。

对冲主权信用风险

在上一次流动性危机期间,关于比特币的避险资产存在很多争议,并且很快有一些结论:比特币不是避险资产。但是,这些结论的论证过程通常缺乏数据支持。在此,我们的研究员提出了以下拆解分析:

比特币的对冲性质类似于另一种准货币——黄金。但是,面对这种流动性危机,包括美国债券和黄金在内的各种避险资产,在短期内显示出抛售迹象。唯一的例外是美元。

根本原因是COVID-19引起的原油暴跌和市场恐慌,迅速导致主要商业银行和一级交易商的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发生变化,从而在短期内切断了银行的信贷中介作用,并导致货币供应量特别是美元供应量迅速减少。我们观察到,在流动性危机中间,甚至传统避险资产(例如美国债券和黄金)的价格也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跌。

在美联储宣布“无限”量化宽松并降低银行对SLR的要求之后,全球货币供应量开始反弹。 如下图所示,当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仅受限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大,还受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中介渠道,这会产生类似于USDT溢价的运河堵塞效应。

即使美联储正在扩大其资产负债表,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能力不足,货币供应量下降了3万亿美元

为了获得足够的流动性或保证金要求,机构投资者将首先清算高流动性资产,因此抛售比特币。由于此前积累的套利未平仓合约,在高杠杆比特币市场中,这触发了死亡螺旋式的抛售。

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一事件的积极方面。 世界上没有其他资产能够在2天之内完成去杠杆化,并且去杠杆化从长远来看将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结论是,比特币仍然是一种避险资产,但是可以对冲的是政治风险、主权信用风险和信贷货币风险,而非流动性风险。

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反应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这是对传统金融的反叛,也是对十年前建立的新一代货币政策(又称量化宽松的有效对冲。那么,比特币和全球货币供应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础关系。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比特币和全球货币供应量具有强烈的相同趋势。由于比特币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并且目前数量很少,因此其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仅次于美国债券、黄金和美元。

5月12日,比特币成功完成了第三次减半。一般来说,减半后的18个月是传统的比特币牛市。如下图所示,我们注意到在比特币减半期间通常会发生暴力的去杠杆事件,而这次发生在减半之前(“ 313”事件)。剧烈的去杠杆化之后,比特币通常会进入牛市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如红色到黄色的点矩阵所示,即减半后的0-18个月。

剧烈的去杠杆化之后,比特币通常会进入牛市阶段。

让我们对2020年减半的后果拭目以待!

(作者为贝宝金融创始人兼CEO)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