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为何315晚会高度关注这个领域?

杨安琪
2021-03-16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抢劫行为”。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孪生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可能被数据化,同样,过去存在于物理世界的违法问题,也可以在数字世界中孪生出现。

昨日,315晚会的关注重点放在了数字经济对消费者的侵害行为。比如,科勒卫浴、宝马等公司在没有征得顾客同意的情况下偷偷获取人脸识别信息;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等主流招聘网站简历流向黑市;手机管家等APP表面上看是在清理垃圾,背地里实则在不断大量获取手机里的信息,尤其是老人手机;360搜索医药广告造假链条,UC浏览器涉及为无资质公司投虚假医药广告。

这些数字世界的侵权行为,让人不得不提高警惕。

一个越来越凸显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作为消费者,我们更愿意选择便利,而不是保护个人隐私。多数人同意在线分享信息之前,从没有阅读过附属条款或进行深入的技术评估。

简单来说,我们不想为每一个账号记住一个密码,也不想每次在线购物的时候都要重新输入信用卡账号。相反,我们拱手交出了这些可以证明我们是谁的信息,结果就是,每一家公司和政府机构都成为用户身份信息的管理者。

2017年《财富》杂志曾经有过一则标题为《新世纪的银行抢劫》的报道,讲述了当年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公司被黑客入侵的故事。窃贼只花了两分钟就将用户账户里的数字货币洗劫一空。

显然,这种抢劫行为比315曝光的公司们的行径更加危险。因为在自动化时代,对于科技公司来说,用户信息和数据无疑是一个金矿,无论是算法的优化还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声音和视觉识别系统、面部识别等等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海量数据的收集和驯化。

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大规模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对我们的社会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因为预测分析有可能加深先前存在的偏见。如果一家银行使用社交媒体来预测某人拖欠贷款的可能性,或是警方依赖预测模型来决定将哪类人列为嫌疑对象,那么从数据中发现的任何种族、性别或阶级偏见都可以反映出来,并且可能被这些模型放大,从而产生带有歧视性的结果。纠正这个问题并不总是直截了当,还需要模型创建者本身的反思。

其背后的问题都是相同的:我们正处于数据隐私的十字路口,未来将何去何从?

立法或许是一个最佳答案。去年11月,在加州选民投票通过了《第24号提案》(Proposition 24)后,该州的各家公司将不得不遵守更加严格的数据隐私规定。

《第24号提案》对当前已经实施一年的数据隐私法《加州消费者保护法》(California Consumer Protection Act)进行了修订,后者规定,公民有权要求公司删除和其本人有关的全部个人数据。

分析人士认为,该提案的通过对谷歌和Facebook等许多科技公司都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这些公司通过运营大量数据收集业务,来训练自己的机器学习系统、精准投放线上广告。

该提案受到了多位知名政治人物的赞扬,比如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杨安泽、硅谷众议员罗•康纳等等。最新的消息是,谷歌表示,计划明年停止使用或投资跟踪技术,该技术可以在网络用户浏览不同网站时唯一地识别用户。

如此看来,和“数字孪生”的概念相同,法律法规也同样应该在数字世界产生相同的“孪生效应”。(财富中文网)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