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美联储如何认知缩减刺激、通胀及加息

王衍行
2021-11-04

风险仍存在,但未解释清楚风险来自何处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美东时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批准本月开始缩减债券购买,这为其因应疫情而采取的刺激措施,翻过了一个篇章。

一、 釜底抽薪

美联储开始有条不紊地解除其大规模刺激措施,批准了本月开始缩减债券购买刺激计划,并将于明年6月前结束该计划。在近期通胀飙升的背景下,美联储向撤回大规模经济支持举措迈出了重要一步。

美联储称,每月减少购买1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5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同时承诺,若经济前景的变化有保障,就准备调整速度及节奏。这表明,如果每个月少买150亿美元,每月合计1200亿美元的购买资产规模将于八个月内告罄。也就是说,美联储将在明年6月结束购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相对于今年早些时候的市场预期,官员们将购债计划的潜在结束日期提前,以防通胀压力扩大,明年他们需要升息为经济降温。鲍威尔还表示:“我们需要做好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的准备。”

资产购买计划是美联储在2020年3月推出的紧急货币宽松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美联储推出该政策旨在帮助经济抵御新冠疫情的冲击。

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措施,已经购买了数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债和抵押支持债券,以降低长期利率,保持金融环境宽松并帮助刺激需求。这与2007-2009年金融危机和大衰退期间的做法颇为相似。

目前,美联储每月购买800亿美元公债以及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自该计划开始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从4.4万亿美元,激增至8.6万亿美元,其中美债和抵押支持证券的规模约为8万亿美元。

特别是今年,美国经济的扩张创下1980年代以来的最高速度,这表明已经不再需要这么极端的扶持措施。相反,若保留这些措施可能会弊大于利。比如,低廉的按揭利率已经刺激房价飞涨、严重的通胀等,但现在影响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供应方面的问题,而受购债直接影响最大的需求,则表现非常活跃,并未显示出疲软迹象。

美联储的做法是因为经济强劲,已经可以自立。如同婴儿从哺乳期逐渐长大,到了断奶时刻。但断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避免哭闹及营养不良。

美联储选择的是缓慢的节奏,为了避免金融市场震荡,以及市场利率上冲至超过自然的水平。官员们已表态称,他们预计缩减购债的进程将会自动推进,不过若有必要,购债速度也可能加快或放慢。鲍威尔强调,官员们可以根据经济情况,灵活地加快或放慢缩减步伐。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总资产负债表占名义GDP比例接近36%,大约是疫情前的两倍。

二、美联储仍维持通胀判断的模糊性

美联储重申了其观点,依然认为目前的高通胀“预计是暂时的”。尽管这种观点存在风险,但美联储仍认为,价格压力将会缓解,并为未来几个月更强劲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铺平道路。

不过,鲍威尔也承认,通胀高得令人不安,他将其归咎于全球供应链的动荡,这种动荡可能会持续到明年下半年,同时也给靠固定收入的家庭,或收入较低的家庭带来挑战。

过去五个月,通胀一直处于美联储目标两倍的水平。鲍威尔称,通胀趋势很可能让美联储的加息门槛得到满足,但也要先实现充分就业。“随着疫情消退,供应链瓶颈将减弱,就业增长将回升,”鲍威尔称,“这种情况发生时,通胀将从目前的高位回落。当然,这一时间非常不确定。”

美联储在最近一次发表的政策声明中称:“与疫情和经济重启相关的供需失衡导致了一些行业的价格大幅上涨。供应限制缓解预计将支持经济活动和就业的持续增长,以及通胀回落。”

美联储官员在11月3日的会后声明中说,他们仍然预计高通胀会下降,因为通胀数字高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暂时性的因素。

一个重要的信号是,“通胀暂时论”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小了。因为多数美联储官员已经公开表示,对于坚信通胀会如他们想象的那样迅速回落的信心,已经有所下降。”

三、明年不会大幅度加息

鲍威尔称:“明年他们需要升息为经济降温,我们需要做好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的准备。”

我认为,“做好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的准备”这句话意味着循序渐进,而不是贸然行事把市场弄得鸡飞狗跳。

之前,鲍威尔承认存在不确定性,但他称,这是美联储不应仓促加息的部分原因,是因通胀仍有可能自行回落。鲍威尔称:“我们认为现在还不是升息的时候。要达到充分就业,还需取得一些进展。”

他强调,美联储将通过实施低利率,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市场复苏,并维持对就业市场的判断——在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之前,就业岗位增长有限。

四、风险预警仍在继续

美联储本次声明称,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仍存在。但美联储这次并没有详细解释风险来自何处。(财富中文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银行业协会原副秘书长。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