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见过如此炽热的表白。”在1月18日下午央行官员对今年货币政策做出一系列表态后,有市场人士如此感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昨日表示,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 “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怎么发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在央行这一前所未有的直白表态下,金融圈昨日一片沸腾,“大放水”的预期急剧升温,甚至有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称“今天(注:1月19日)要是没有千股涨停,我都觉得机构的脑子进水了”。然而事与愿违,A股19日几乎是全线下跌,仅有网络游戏等少数板块涨幅较大。管清友今日也发文道歉称:“我错了。预期转弱,恢复信心,还需要时间。市场慢慢疗伤吧。”
实际上,相较于股市,央行“放水”对楼市的影响更受关注。围绕如何解读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楼市等方面的影响,“财富Plus”的用户展开了精彩讨论,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展示如下:
@付伟
某机构资产配置研究负责人
这次央行的动作可谓是史无前例,无论是17号的MLF下调中标利率,还是昨天央行副行长的公开表态,“宽松”这样的字眼已经显而易见写在了表面上,各种媒体和自媒体的解读,在此刻都显得太苍白了,因为政策太直接得毫无掩饰。
当前两天发布的四季度GDP读数只有4%时,许多投资者为中国经济而担忧,甚至对于资本市场抱有很大的担心。但可能这种忧虑略显多余,从A股的历史看,每一次大行情的启动多半不是发端经济走好,而更多来源于中国政府的“逆周期调节”,2008、2011、2013、2018年,每一次降息降准的组合拳之后,资本市场都会迎来一波不错的行情。而当这一次从含蓄的降准和LPR调整,到MLF的迅速定位,最后副行长的公开喊话,态度和力度都昭然若揭,投资者们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不过,从长期看,留给政府阶段性宽松政策的时间窗口并不长,随着1季度美联储Taper的结束,加息迫在眉睫,我们的货币政策即便拥有再多的独立性,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货币政策的调整速度和频率可能要超出我们对于过去十几年的常识。从这个角度看,投资者不能因为阶段性的“宽松”甚至是“更宽松”而太过乐观,而需关注外部利率的变化,关注中国央行随时的政策,才是在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的关键。
@张奥平
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根据央行1月1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我们认为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立场已然明确。首先,面对当前供给冲击带来的需求收缩,造成的市场整体的预期转弱,货币政策将实现三个发力,即“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体现了从总量、结构目标、时间点上这三个维度来激活市场的发展预期与信心。其中“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更是体现了央行对于市场发展预期的关切,货币政策的“极限”便是稳住市场预期底线。
其次,对于宏观杠杆率的表述十分关键,体现了央行对于宏观杠杆率的态度,即短期宏观杠杆率不会成为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挚肘,作为经济增速先行指标的社融增速将会实现平稳回升。
最后,关于货币政策后续操作的问题,降准依然有空间,但需根据后续经济运行情况来具体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立场所体现的是灵活适度,并不代表“大水漫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依然是长期总基调。目前,市场中出现一些极端声音认为,根据央行近期的政策利率降息以及新闻发布会的表述,将会一改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认为房地产市场或是资本市场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暴涨”,这样的理解是十分错误的,更无益于经济的稳增长。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目前,上游通胀难题逐步缓解,促进经济增长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当前货币政策的靠前发力,主要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柏文喜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在前次降准以后,央行抢在国民经济发展年报数据公布前推出的降息行动不但力度远超预期,而且速度之快,央行领导讲话态度之恳切急切也前所未有。这表明决策层和监管层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严峻性以及未来预期下行的充分认知,也表明未来国际经济环境中可以预见的不确定性因素如美联储升息等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构成的压力之大。而央行领导关于此次降息讲话中对于房地产金融政策的“特别关照”也十分引人注目。
从国内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虽然去年GDP年度整体增长率达到8.1%,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第四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快速下滑还是十分令人忧心的。这除了疫情持续性影响因素之外,不能不说与去年以来所开展的反垄断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对教培股的整顿以及对房地产行业不断加大的调控力度而导致的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的“熄火”有关。因此,此次央行急吼吼的大幅降息和言辞恳切的表态,表明在稳预期的前提下希望尽快以货币政策的调整来唤回市场复苏的春风。
房地产行业除了以市场化方式解决国民住房保障这一作用之外,有形之手紧握地根与银根还促成了房地产行业完成了向支持公共财政的土地财政的这一角色转变以及向信用创造和信用扩张的重要途经的这一角色转变。也就是说,在公共财政对房地产行业产生高度依赖的同时,宏观金融政策的市场化传导和有效实施同样是无法脱离房地产行业这一重要媒介的。因此,如何尽快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让房地产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健康发展,就不只是目前流动性承压并陷入困境的那些房企的愿望,而是同样在财政收入压力与宏观经济预期下行压力之下来自于政策层与监管层的共识,这也是央行此次降息力度如此之大、下手如此之快以及态度如此恳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涉房风险不断累积的真正推动力量是不断提升的土地财政欲求以及控制了银根和地根的有形之手,所以把涉房风险不断累积的责任打在仅仅是追求发展与利润的开发商身上,确实是打错了地方。那么,正确认识和剖析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过往的高杠杆、高负债推动下的高周转模式形成的原因和涉房风险不断累积的真正根源,才能在此轮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中对症下药。此轮涉房调控政策调整与转向中需要特别重视之处,应该是避免再度推高以不少房企暴雷和出清为代价而降下来的行业杠杆与涉房风险,同时相对减少有形之手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干预和在逐步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中减少对土地财政的无休止、无节制的欲求,以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必要活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促进行业尽快回暖与进入良性循环。否则,行业调控依然会陷入简单的轮回之中,而此轮调控中对于市场与行业的伤害更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能从根子上来正视问题和立足于解决问题的化解,可能行业的真正复苏还是个未知数,而且会连再度轮回的机会也会失去的。
@魏衡
某公募基金首席理财策略分析师
沸腾了一整晚,还是没人来解读我最关心的要点“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哪个市场的曲线?
又如何走在前面?
如果是信贷或社融的市场曲线,这本身就是滞后指标,走在滞后指标的前面,就只是及时调整。
如果是利率的市场曲线,这是当下市场流动性的实时指标,走在实时指标的前面,那就是提前放水。
如果是股市的曲线,那是经济预期的前瞻性指标,走在前瞻性指标的前面,那就真是送水上门喽。
@王衍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经济增长超预期,为何中国央行仍然担忧?央行称:“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导致信贷塌方的诱因是存在的:一是最新数据反映出投资和消费走弱,而外贸今年同样也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二是2021年中国经济异常动荡,房地产业陷入困境,原有经济模式过分依赖于住房建设和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带来的增长,开发商的可举债规模受到了严格的新限制,引发了住房市场的低迷,开发商停止竞购新土地,购房者纷纷推迟买房。三是前国内疫情接连散发,民企小微生存艰难,获贷不易。面对较为严峻的挑战,央行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譬如,自2021年7月以来货币政策的缓步放松起到了稳定基建投资的作用。
但有效的加法才是维稳及发展的不二法门。中国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深受低质量、无效加法之害,拨乱反正的任务相当艰巨,这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优化经济结构。但是,多数人往往以回避问题挑战的方式低估转型的难度,以资金投入不足片面理解新发展理念,其危害在于,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叠加成为“黑天鹅”式风险。
今年更大的挑战可能是,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将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如果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急刹车’或‘急转弯’,将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首当其冲。”2022年预计美联储将是全球主要央行中最激进的,目前预判是:美国将加息四次,美联储将开始削减其规模近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对其政策将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担忧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称其只为美国经济制定政策。(财富中文网)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