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概股投资者来说,今天又是段子与眼泪齐飞的一天。
在经历连日暴跌后,昨日美股收盘时,纳斯达克金龙指数又跌11.73%。3月15日港股收盘时,恒生科技指数收跌8.1%,续创纪录新低。回港中概股集体下挫,阿里巴巴跌超11%,理想汽车跌超17%,京东跌超10%,小鹏汽车跌超10%,腾讯跌超10%并跌破300港元关口。
“鹅厂已经跌成鸟厂了,因为把我跌没了。”这则调侃腾讯的段子颇能代表投资者的心声。
与段子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段永平表示要卖苹果、买腾讯。3月14午间,他在雪球的账号更新动态,称“这个礼拜五有一批145的苹果的put到期,很久以前卖的。这笔钱出来可以考虑放一半在腾讯上。”15日早间,段永平再发动态称,“明天准备拿BRKB(伯克希尔)换点,不等了。”
实际上早在3月8日,有网友喊话段永平加仓,段就表示,计划“每掉10%”就加仓一次腾讯。也是在3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了第一批五家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可能退市的公司名单,落实了自去年12月3日SEC公布HFCAA实施细则以来市场不断强化的负面预期。而在段永平近两日发出最新动态之际,不无巧合的是,3月15日午间据彭博报道,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表示,该委员会正与中国监管部门保持积极沟通,近期已多次举行会谈,双方致力于达成一份合作协议,以便其能够检查在美注册的中国内地及部分从事内地业务的香港审计师事务所。PCAOB表示愿意与中国政府部门保持合作关系,采用目前其与数十家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类似的合作方式开展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和调查。
不过这一看起来利好中概股的消息并未令其跌势遏止。中概股最近的跌势,已经不是一个“惨”字足以形容了。从利空的因素来看,包括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资金避险需求、海外投资机构大幅削减中概股的投资头寸、互联网公司业绩增速趋向平缓,以及股权投资收益大幅下跌。其中前两点是外因,也是相对短期的影响因子,后两点则是内因,其影响也会比较长。围绕中概股,“财富Plus”的用户也展开了精彩讨论,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展示如下:
中概股跌到底了吗?已经暴亏的投资者怎么办?
@杨波
清波科技创始人兼主笔
对于跌跌不休的中概股来说,目前的跌势何时是一个尽头还未可知,考虑到引发中概率这轮大跌的几大因素,熊市不言底。
这些利空因素包括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资金避险需求、海外投资机构大幅削减中概股的投资头寸、互联网公司业绩增速趋向平缓、股权投资收益大幅下跌,其中前两点是外因,也是相对短期的影响因子,后两点则是内因,其影响也会比较长。
向来喜欢“高位唱多,低位唱空”的华尔街投行小摩(摩根大通),已经将阿里巴巴美股的目标价从180美元大幅下调至65美元,较目前阿里78美元的股价还要低17%,这也是目前外资投行中最先大幅调低中概股目标价的,相信还有后来者跟风。
对于一个近两年长期跟踪回港二次上市中概股的盘观者,个人对于投行的目标价向来没有啥“信仰”,说白点跟猴子炒股差不多,市场情绪远大于价值判断,比如在腾讯这一轮大跌之前,其目标价几乎都在700港元之上,甚至还有高看到1000港元的,现在回头看,真的成了笑话。
2014年9月阿里巴巴美股在纽交所挂牌,这应该是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里程碑时刻,毕竟腾讯当初在香港上市的时候,还只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而阿里上市的时候已经是一家2000亿美元市值的企业,当时美股最高市值的公司也就苹果的5000亿美元,阿里当年的IPO,几乎相当于半个苹果的市值。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暴跌之后,现在阿里美股的最新市值是2108亿美元,又回到了上市时的原点,仅相当于苹果的十二分之一,如果按照小摩的目标价,恐怕只剩下苹果的十五分之一了。
事实上,2014年到2020年底,阿里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市值也一直领先于腾讯,而现在阿里的港股市值仅有腾讯的一半多一点,也就是一年多时间,在市值上被腾讯远远超越,阿里港股股价从高点时的309港元,跌至今天(3月15日)最低点的73港元,跌幅高达76%,基本上已经是腰斩之后再腰斩的走势了。
至于阿里会不会跌到更低的位置,在目前的市况之下,熊市不言底,一切都有可能,但是对于阿里的基本面来说,目前肯定是过度反应的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点,因为外部利空的冲击终究会远去,阿里的股价值几何,最终还是取决于阿里的基本面。
上个月披露的阿里最新财报中,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金额为人民币4785亿元,这说明虽然阿里股价惨遭腰斩,但是公司的现金流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跟很多现金流枯竭的企业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长期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到一个历史性低位,你却没有资金进场。
@文洁
19年从业经验,专注财富管理服务
网上有很多文章给投资者加油打气,指出了中概股即使在美国退市,照样可以回香港上市。退一万步说,即使上市不了,只要内核够硬,当股东也是没有问题的。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买股票之前都要问自己,假如纽交所五年之内不开门,我还会不会买这只股票”,作为价值投资理念的生动诠释,这句话再一次像一束微光,在漫漫长夜中给夜行者方向和信心。
这句话没毛病,“买股票就是当上市公司的股东”是价值投资的精髓。但关键是,你到底相不相信、有多信,以及是不是无条件的相信。
比如前几天我跟一个客户见面,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他们公司虽然经营业绩非常不错,企业前景也很好,但股价最近也跌得七荤八素的。他自己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也很惨淡。他问我要不要把股票卖掉。
我问他,“咱们换个角度想一想,你们公司也是上市公司,你会因为市值跌了一半而卖掉自己的公司吗?”
他脱口而出,“那当然不卖,我们公司没问题。”
我接着说,“你看,在做这个判断时,你就不是仅凭股价下跌而做出卖出决策。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你非常清楚公司股价波动不会影响你公司的经营运转。比如该招的人还不是继续招,该投产的项目继续投产,该履约的合同也继续履约,你不会因为今天股票跌停了,明天就砍掉几个部门。你的公司继续为投资人创造价值,今年和明年依然有很高的利润增速。既然股价高低不影响你自己公司的底色,这个道理对你投资的其他公司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真的相信买股票就是当股东,如果你认定投资的公司质地非常优异,那么你肯定不需要卖掉。”
没想到他说,“对,股价这么低,我们还想着要不要回购公司的股票,回购回来当员工股权激励。”
他接着问,“基金要不要卖?”
我说,“需要具体基金具体分析,不好一刀切。但有一点,如果想在基金身上赚大钱,而不是炒一把就走,也需要信仰基金经理的信仰。”
我看他有点迷茫,接着解释,“优秀的基金公司有自己坚持的投资理念。比如像景林,他们的理念就是跟优秀公司共成长,做优秀企业的长期股东。他们相信优秀的公司最终能穿越周期和风雨,为他们带来丰硕的回报,过去十几年,他们确实也受益良多。因此他们很少择时,把精力都投入到深度研究公司上。这个时候如果你选择继续持有景林,你需要相信的是,长期持有优秀公司能为投资人创造优秀的回报,且景林具备把甄选优秀公司的能力以及长期持有的定力。你相信,你就继续持有;你如果不相信这两点中的任意一点,你就卖掉。”
“这个时候,不管是自己买股票,还是买基金,都到了考验信仰的时候了。对投资人如此,对基金经理也如此。股票大跌,也是我们观察基金经理是否践行其投资理念的最佳窗口。太多基金经理,嘴上说的长期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心里想的却是‘TMD,这个股票怎么去年没有卖掉,做时间的炮友不更好吗’。”
客户听笑了,但他又问,“我在香港买了阿里和腾讯,现在只剩下一半了,怎么办?”
我说,“大逻辑还是一样,看公司质地,虽然他们最近暴跌的导火线是美国突然对这些公司下黑手。但如果你投资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优秀互联网公司,你可能还需要建立另外一个信仰,那就是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贸易战实际上体现的是生产领域的逆全球化,美国对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动金融战体现的是金融领域的逆全球化,欧美在碳排放政策上的出尔反尔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合作上的逆全球化……中国是过去这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如果你认为全球化浪潮就此终结,且逆全球化演进会极大影响中国的投资价值,如果这两个假设你都相信,那你就应该卖。”
“另外,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会不一样了。过去风光的时候,大家是按照PS给他们估值,不赚钱不要紧,只要收入能增长,投资人就相信故事能讲得下去,估值就能撑得住,甚至股价能创新高;反垄断后,整这些花哨的没用了,大家不见兔子不撒鹰,企业盈利才是硬核逻辑,赚到钱才是真本事,所以大家就按照PE来估值;在美国退市后,如果不能上市,那大家可能就会按照股息率来估值了。因此,在估值体系重构的巨大变化下,你是不是买得足够便宜,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决定了你的投资多长时间能回本,以及最终你的持有收益率。而且安全边际也需要不断被检视,因为估值逻辑变化后,曾经的安全边际有可能成为估值下调时的估值天花板。”
大诗人陆游教育他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是,诗是作者人生的阅历和感悟,不是简单的平仄押韵。就算文藻再华丽,如果读者感受不到丝毫感情,也是不能打动人的。
投资也是如此。股票、基金买卖非常简单,财务报表、基金分析的方法都不难学,投资的功夫在哪里?我觉得是在于投资人对自己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信仰的事物的理解和执行上。
投资很难,难的地方在于,你有智慧,市场考验你的毅力;你有毅力,市场考验你的智慧;你两者兼有,他考验你的执行力。如果以上你都具备,他还要求你准备充足的现金流。
所以,一位好的投资顾问对于客户的投资是有帮助的,但作用有限,因为功夫在自身。
中美跨境证券监管协作僵局何解?中概股会否全面退市?
@华神
软件工程师
就中概股的监管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冷静2021年7月在《文化纵横》杂志公众号上的发文,现在看来依然不过时,以下为节选:
滴滴事件引发的此轮中概股风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中概股赴美上市所涉的热点法律和政策议题,从此前凸显的美国证监机构意图实施域外管辖权遇阻和中美跨境证券监管协作僵局(尤其体现为跨境审计纠纷),演化到中国境内监管机构就中概股出海上市进行资格审批和合规审查的属地管辖权是否即将面临着全面激活和强化的问题。甚至有论者推断,中断已达十七年之久的“红筹出海路条”(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就民营企业以小红筹方式赴境外市场间接发行上市表示放行的“无异议函”)即将重回境内监管图景的中心。而这并非危言耸听:滴滴事件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7月6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全面收紧中概股赴境外上市的境内审批和监管口径已是大势所趋,并在规范修订和制度补强的任务方面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同时,要帮助中概股应对当前在境外市场所遭遇到的空前紧张的、且正在呈现汇聚合流态势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而政治风险又是最为凸显、处理最为棘手的),仅从把关甚至收紧其出海融资放行的门槛着力是不够的。还是要从大力激活和扩容境内资本市场以及港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入手,回应中概股所涉行业的企业融资需求和开辟其境内境外投资者套现退出以获得合理财务回报的通道,方是治本之策。否则,中概股出海融资的境内监管便缺乏有效的抓手。
将滴滴这类在公司法意义上依照注册地所在而被认定为境外法人或者外国企业的红筹企业界定、或者比照为《证券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语境中的“境内企业”,对其境外上市的行为进行境内属地管辖(审批和监管),是一种兼顾到对发行人身份进行真实界定的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境内证券市场的监管成本和公平秩序而采取的可取径路。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注册地在境外离岸市场、由中国法人或自然人实际控制、国内实体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中的任何一项超过关键比例(有实务专家建议定为50%)的中概股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关键金融基础设施运营者”等敏感行业内的企业,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斗争格局下,于出海上市过程中触碰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红线,也可帮助此类企业明确境内合规事项的内容、范围、标准和救济通道,从而提升防范风险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换言之,将此类企业的境外上市“管起来”,并不仅仅是一种限制和监督,而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和帮助。
@付伟
某机构资产配置研究负责人
SEC的最新动作带崩了整个中概股,本来就走势低迷的中概股更是雪上加霜。如果用KWEB(海外中国互联网)这组指数来描绘这轮中概股的惨淡,指数走势大概是这样的。从去年2月17日的历史最高点,到3月14日晚间美股交易的阶段性最低点20.87,在一年的时间里,这组指数跌去了79.61%。这在全球范围的大型股灾排名中,都可以稳稳排在前列了!
许多人都蒙圈了,内忧外患下,中概股还有投资价值么?我是死扛还是认栽离场?
对中概股的未来,个人认为:
1、2020年出台的HFCAA并不是新鲜事,只不过被盛世狂欢下的我们所忽略了
从2020年出台HFCAA到最近五家中资上市公司被纳入临时被识别名单,这些变化并不出人意料。
有人问,在未来如果中美“和好如初”,那么HFCAA等诸多限定措施是否会被取消?
我想说,醒醒吧。
作为全球格局中,增长最强最大的两极,在经济政治等不同领域出现意识分歧,这不过是双方力量变化的自然反应而已,我们无需感到惊讶。你看看楼下小区里玩耍的孩子们,如果其中碰巧有两个特有主意的大孩子,你能想象他俩“和平共处”的样子么?
相反地,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去接纳这种变化,双方的隔阂与分析只会不断增加,而任何一个跨境投资都要承担与之相关的风险,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风险揭示”。
而从最近的俄乌冲突,以及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主流意识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已经超出了其过去强调的许多共识,诸如体育无关政治、中立国应有的立场等等,这些“童话式”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种思想上不对等的PUA。
相比于特朗普在过去的强硬(属于明显的个案),当下这些新变化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传统”被打破,如何在新的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赢得自己的地位,都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的。
针对SEC的强硬,我们看到了中国证监会的友好态度,也更应该看到双方诉求的不可调和,中概股撤离美国市场,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2、香港,中概股的“应许之地”
事实上,对于这些预料之中的变化,我们也早有应对。
去年底港交所就已经明确在2022年1月1日接受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的申请。作为一种流行于美股的上市新通路,SPAC相比于境内的借壳和IPO具有流程简便、准入门槛低等诸多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去年底港交所酝酿的SPAC计划,本身就隐含了在美国上市中概股的回流预期。
2022年1月17日,香港第一家SPAC公司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以下简称"Aquila Acquisition") 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值得关注的是,Aquila Acquisition的发起人为招银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AAC Mgmt Holding Ltd。招银国际资产管理、AAC Mgmt Holding分别通过拥有90%、10%权益的CMBI AM Acquisition Holding LLC,持有所有已发行的B类股份(发起人证券)。招银国际作为国内银行业巨头招商银行的全资附属机构,其出身更让人侧目。
作为一个新鲜事物,SPAC能够这么快的落地(截止近期,共有9家SPAC递交了上市申请),加上大机构的积极响应,背后所隐含的顶层意志,可以窥见一斑!
摩西带领下的犹太人流浪多年,终于回到了迦南,那个梦中的应许之地。当下的中概股,历经千难万险,那个“流着奶和蜜糖”的地方便是香港。
可以想见得,伴随着SPAC和中概回流的双重推动下,香港市场的内涵和体量都将有新的提升,这对于港股是天然利好。站在当下看,恒生指数的PE已经低于过去五年的均数,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而如果我们试图跳出自己的盈亏去看待这件事情,以更高层的视角去理解中概股回流的趋势。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做好港股市场,拿下香港市场的定价权,对于中国金融的长期发展,势在必行。
最后,从历史的大趋势看,美国SEC的许多决定本质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对于短期全球金融和经济的融合不可避免会带来负面冲击,“孤立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阴魂也将卷土重来。但如果我们可以正确认知这些变化并做好自己的应对,对于我们自身金融能力的建设,反而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也将成为未来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坚强底气与后盾。
与其把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建立在别家的“恩典”下,自己牢牢把握住发展的命脉,才是一个大国长治久安的根本。(财富中文网)
本文所援引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