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们的裁员依旧不断。
近日,社交平台流传出的一份致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引发热议。而这是一封相对正式的裁员信,列出了从离职后社保公积金、人事档案等如何办理,到签发离职证明该走的程序等各类事项。无独有偶,B站也以“毕业日”的名义,为被裁减的员工提供了一份列出各项事宜的书面指引。
多位认证为京东员工的人士在社交平台分享的被裁经历佐证了上述情况:京东此次裁员涉及多条业务线,重灾区正是京东新业务中亏损最严重的京喜。
谷歌前人力资源副总裁拉兹洛·博克曾表示,必须想出一些办法,既能把表现不佳的员工轻轻扫地出门,又不会因为手段强硬吓到其他员工。
“裁员即毕业”看似轻松的宽慰,在冬春交替、疫情纷扰的时点,继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多次因裁员联名站上热搜的背景下,却显得尤为寒冷。
各家聚焦战略缩减的业务线和人员比例各有不同,有一点却基本一致:增长脚步大幅放缓,为了未来保持“更健康”的发展,裁员、关停部门成了削减成本最简单的选择。
3月23日,腾讯公布了十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封财报。对于连续两季度净利负增长的表现,马化腾调侃“去年业绩像自己的腰一样不那么突出”。
关于盛传已久的裁员问题,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3日的业绩电话会上首次做出正面回应。“目前,互联网行业正在遭遇结构性的挑战和改变。过去,行业是竞争驱动型,投入较大;现在,相比短期收益大家更关注长线业务发展,更健康地投入,尤其是对营销成本、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优化。公司也对亏损业务进行了成本优化动作,以便保持更加健康的增长。”据称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与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是腾讯近期裁员的重点。
阿里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2月,阿里发布的最新业绩公告显示,Q4同比营收仅增长10%,是过去几年中增长最缓慢的一个季度;此外,净利润为192.2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75%。尽管网传裁员30%的比例被内部人士否认为夸大,但从十荟团关停全国业务、成为阿里弃子的现状来看,本地生活服务板块人员规模变动较大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阿里本轮裁员波及范围包括饿了么、口碑等本地生活业务以及飞猪事业部;盒马、淘菜菜也有一定比例的人员优化。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大厂红利期已过,无限扩张业务的时代结束了,裁员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然而,几乎每一次巨头们裁员的消息传出,都会无例外地短暂引爆舆论热点。
一方面,腾讯、阿里、京东各以其社交或电商等服务覆盖了中国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的人员大幅波动无疑更具信号意味,在2022年开局便持续被天灾人祸占据头条的背景下,或有数万人面临失业、高薪福利不再,这样的消息也进一步冲击着人们叠加多重焦虑的心理防线。
旷日持久的疫情,为这一阶段的互联网裁员季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在脉脉上分享被裁的经历的,有任职7年的员工、刚获得某大厂offer的应届生、曾是重要项目的成员,抛开各自享有的离职“福利”不论,本质上无差别成了被优化的对象。
上述被优化的人群中,不乏高收入者,重新回归劳动力市场的他们,也许能凭借在大厂的丰富经历博得更佳的新起点,也会有人重新面临年龄门槛,经历自身转型的迷茫期,与选择让他们“毕业”的公司一样,实际上都在观望,该如何丢掉包袱,在充满变数的未来实现突破。
裁员的同时,各家宣称本年度将开启大规模校招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1月17日,京东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将开启行业最大规模校招达2万人的预告;阿里的大规模校招也在2月底正式启动。近阶段,也出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反馈:求职需求暴涨,获得大厂HR的回复却越来越难了。这是否也说明大厂们共存的矛盾心态:急需迅速降低成本,卸下重负,收窄入口;也急需具有破局能力的新鲜血液,在核心业务上获得迅猛增长。减员之后,大厂的盈利效果是否得到改善,目前只有未来公布的数据能够初步揭晓答案。
当下的互联网环境有一种声音:信心比信仰更重要。
在阿里创下史诗级中概股回购后,3月25日晚间,腾讯发布公告称,公司以每股352.8港元至365港元的价格回购83.8万股,耗资约3亿港元;28日晚间,腾讯再斥资逾3亿港元回购81.8万股股份,向市场与内部员工传递信心的意味不言自明。京东则似乎在用大刀阔斧的优化来证明自己未来降本增效的潜力。
这场“毕业季”,不仅属于每一个离开大厂的打工人。相信每一个学会了瘦身互联网巨头,也能在聚焦业务的同时,思考如何避免踏入管理的陷阱。
《纽约时报》前专栏作家亚当·戴维森撰写的商业故事中,频繁使用 “thrive”(繁荣)一词来描述企业的成功。选择丢下一城一池的巨头们,如何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繁荣发展,将是在与疫情和经济环境长期作战的疲惫下,共同思考的命题。(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