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苹果举办了2022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除了升级软件系统的常规动作外,苹果还发布了新款芯片M2以及搭载该芯片的MacBook Air等硬件产品。
由于苹果发布会之前的海报上出现了佩戴眼镜的卡通人物,外界曾经猜测这是苹果暗示即将发布头部显示设备。但遗憾的是,此次发布会苹果并没有发布此类设备。
从大背景来看,科技公司处在一个“元宇宙”爆发的前夜,而头戴显示设备被认为是进入元宇宙的入口产品。
实际上,苹果早在2010年以后就已经开始了AR与VR的布局,从那时起苹果便不断收购和VR、AR有关的技术和企业,挖掘该领域的人才。如此长时间的布局,足以说明这绝不是一件普通的产品。之前库克就曾表示:“AR技术或许能让人和人之间交流更顺畅,更容易互相理解。 并在苹果未来的版图中,AR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IDC最新数据,2021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高达1123万台,同比增长幅度为92.1%,其中VR设备出货量达1095万台,突破年出货量一千万台的行业重要拐点,预计2022年,全球VR头显出货1573万台。
苹果在科技界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苹果发布任何一款产品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种“后发优势”似乎只有苹果才能拥有。《纽约时报》报道称,由于与处理器计算能力相关的散热问题,苹果被迫将其传闻已久的AR/VR头显的发布推迟到明年。
另外一家科技巨头谷歌似乎比苹果领先一步。在5月的谷歌的I/O开发者大会上,公司又发布了一款智能眼镜。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谷歌时隔十年第二次尝试智能眼镜设备,主打翻译功能。
在更早之前的2021年,Facebook和雷朋共同研发的一款智能眼镜雷朋Stories发布,其定位是299美元起步的太阳镜,由Facebook的技术基因使用者可以用佩戴者视角进行录像,每次长达30秒。
但无论是如今的Meta公司还是谷歌,似乎在硬件领域都没有苹果的强大号召力,所有的眼镜类产品并没有成为主流。
下一个问题是:眼镜类产品是中国公司们的机会吗?
一位创业者说,中国公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在不断准备技术积累,等待苹果进入智能眼镜产业、引爆市场后才正式进入;另一种则是,要在苹果之前发布产品,抢占先机。
比如此前OPPO就已经发布了智能眼镜类产品。根据OPPO方面介绍,OPPO Air Glass实现了从玩具到工具的跨越,能代替手机帮助人们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但其售价高达4999元。不仅如此,诸如雷鸟等中国公司也推出了2999元左右的智能眼镜产品。
用户急需找到手机、Pad、手表之外的、可以随身携带的屏幕,但对于眼镜类产品的要求似乎格外高。比如,用户会要求AR智能眼镜的外观、感觉和性能应该与真正的眼镜一样,并具有增强信息的额外好处。这意味着它们应该能够全天佩戴,镜片在暴露于阳光下时能够自动变暗,并且重量与一副传统眼镜差不多,70克或更少。
1962年,一位叫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的美国学者对60多个创新案例总结归纳后,发现了一个规律,即日后众所周知的“创新扩散理论”。他发现了一个关键节点——“临界大多数”,即当接受某种新产品、新观念的人在目标人群里达到一定比例后,它就会加速地被大多数人接受,并逐步渗透进全市场。
这个“临界大多数”出现的点被称作“tipping point”(引爆点),它大概位于总体目标人数的16%左右。当你将目标市场占据16%后,就仿佛启动了一个引擎,它将开足马达,快速而强大地占领大多数市场。
以这种理论来看半个多世纪后iPhone智能手机的扩散完美契合。苹果2007年发布iPhone,但其持续的快速增长期出现在2010年之后。在第一代发售时,iPhone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其目标受众是几乎每一个人,以美国的3亿人口来测算,这个“tipping point”需要达到4800万左右。而苹果前3年的累计销量是3375万,在2010年某时突破了引爆点,当年结束时累计销量已达7374万,此后启动高速增长。
现在看来,创新扩散理论依旧适用于智能眼镜市场。中国公司们如果能够在苹果之前找到智能眼镜的“引爆点”,或许也将开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