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早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我们在募资的时候、或者做基金投后沟通的时候,被LP们问到的一个高频问题就是:你们有哪些失败案例?
近两年资本市场上的失败案例尤其多,牵涉者众,可以说,投资机构几无幸免。互联网金融、文娱、移动社区社交、O2O、共享经济、二手车、垂直电商、教育培训、保险科技……完全避开上述所有行业的失败案例的,只能是极少数成立时间较短的投资机构或者某些专项基金了。
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些案例的媒体报道里,几乎没有投资人的声音。
投资人接受采访,或者投资机构的公众号里,通常只谈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或者对某个行业的投资观点,很少仔细讲述某个案例,更少在被投企业遇到麻烦的时候,出来说些什么。
什么原因呢?
首先,投资机构的确对具体案例的细节负有保密责任。
更重要的,我们有时候非常希望事情还有转机;历史上也的确多次发生过创业公司“绝境重生”的案例。在被投企业困难重重的非常时期,一些股东视角的话语,如果被断章取义、过度解读,也许会给它们带来额外的麻烦,降低它们的机会率。
另外,所谓“失败”,其实很难简单归因。
是商业模式本身并不成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是创业者太盲目,大举烧钱、蒙眼狂奔?是公司治理出了问题,或者撞上了政策红线?是投资机构太浮躁,没把尽调做清楚?还是某个关键决策失误,最后导致满盘皆输?……
根据控制论的思想,“创业成功”是指创业公司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做对了;而“失败”是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关键环节上出了问题。
这里的“成功”、“失败”,定义相对偏狭。一个被投企业仅仅是“活着”,哪怕能卖出产品、创造就业甚至产生利润,都是不够的。它必须给股东们带来超额股权回报,才叫“成功”——这是由股权投资的资金成本、周期和风险决定的。
如果“关键环节”有N个(N>>1),那么一家创业公司N次站在路口时,都因为能力、努力或者运气,选择了正确的那条路,才能最终抵达“成功”这个终点;但是只要有一个节点选错,就偏离了“成功”。
所以“成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所有关键事项都对,right time, right people, right thing, right choice, right way……
但是“失败”就非常复杂了,有非常多种可能的原因。
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梳理清楚,本身就很难;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众所周知,“理智客观”是远少于“简单偏执”的,为了不给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机构惹麻烦,大家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因此掌握了相对更多信息的投资人,在网络媒体铺天盖地关于创业失败的报道里,反而集体性失语。
在自己这片“自留地”上,我想尝试一次,从早期投资从业者的视角,试着做一些解释和反思,以补充不同的角度,记录这段令很多人常常无眠的时期。
*****
近年的失败案例遍布各个行业,互联网金融、文娱、移动社区社交、O2O、共享经济、二手车、垂直电商、教育培训、保险科技……
上述行业里的“成功案例”,大家可以掰着手指头数数,有几个?
就拿我比较熟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走到IPO并带给投资机构一定回报的有:拍拍贷(后改名信也科技)等少数几家P2P公司、富途证券、老虎证券、联易融、百融,还有几家车行业的公司,因为主要的商业模式来自汽车金融,应该也算。
这些公司上市并且股票解禁后给投资机构带来多少真金白银的回报,因为已经是公开信息,大家可以逐一翻资料算算看。相比2014年~2018年整个中国VC、PE行业在这个领域的投资额来说,回报少得可怜。
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撞上了政策的红线,但是移动社区社交、O2O、垂直电商等领域呢?并没有所谓政策问题。
最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所在的这列已经高速行驶了20年的列车,突然急停了。
过去20年,我们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速成长的时期。创业者、从业者、投资机构和相关人等,我们都坐在这列车上,时间长了,已经习惯了车速,我们自身和车速保持了相对静止,并不感到头晕目眩。
任何事物都有初生、高速成长、成熟、衰老这个生命曲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也不例外。但是,是按照大家熟悉的自然规律在成熟期停留一段时间、再自然老去,还是突然急停,对车上的人来说区别非常大。
正常减速、进站、停车的情况下,车上的大部分人都会安然无恙,我们或者下车、或者等待列车换轨道,再继续前行。
急停的情况下,车上所有的人都会因为突然失速而往前摔,同时心慌气短、不知所措。
先上车的人,已经在列车的前排商务座、一等座就座,积累了一定的体量,惯性较大,急刹车对他们也会有很大影响,有的人甚至会撞到前排、撞痛脑袋,但是还不至于被摔到地上。
对上车晚、体量小的创业公司来说,列车急停对它们的影响,就不只是“撞了一下脑袋”这么简单了。
很多人并没有安然坐在车上。他们要追赶、要超越,是在车上奔跑着的。
列车急停,这些奔跑着的小个子们无不摔倒在地,有的甚至被甩下车。
这些“小个子们”有创业公司,其实也有投资机构。跑得越快、身体越弱、或者体量越小的,摔得越痛。
在平稳运行的列车上,如果有人摔倒了,它相对比较容易找到援手,例如大个子们也许会从座位上探起身,扶一把。
但是,在急停的列车上,刹车被踩了一下、又一下……这辆车正在艰难地换轨道,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换好、能继续平稳运行,大个子们也得先努力坐稳、扶好,无暇他顾。
摔得满地都是的小个子们,几乎得不到援手,只能艰难地、在依然摇摇晃晃的列车里,试图挣扎着爬起来,适应新的车速。
为什么会“急停”呢?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行业自身已经走到了拐点上、地缘政治和大国对抗、我国对平台经济的整顿治理、个别行业新政突然推行、疫情和疫情管控、多国通胀高企导致货币政策不断收紧……
刹车一下、又一下地踩了下去,列车至今还未停稳。
*****
如果导致“失败”的因素加起来是10分,客观因素占几分、主观问题又占几分呢?
先诚实地记录一下自己当前的思考吧。
我很少见到同行们会公开表达自己对“失败”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失败无感、毫无愧疚。可能一些投资人朋友,会觉得仅仅表达感受,不能挽回什么、也不能改变什么,所以多说无益吧。
我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在我们的被投公司遇到困难、面临投资失败的时候,至少会有好几天睡不着觉,辗转反侧,思考到底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
有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和自我怀疑,首先强烈谴责和质疑的人还是自己:为什么当初做了这样糟糕的一个选择?如果重新来过,应该怎么做?现在还能做些什么,让结果稍好一些?
有时候自我质疑的情绪会强烈到变成自我怀疑:我是不是还适合继续做投资呢?
据我所知,和我一样有长期睡眠障碍的同行其实是不少的。
能让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原因,也是从“创业”这件事情里吸取到的教训之一,就是,如果遇到失败,就逃避了、放弃了,那么所有的时间、学费,才算都白交了——创业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撑过无数的失败;只有当一个创业者选择放弃的时候,这个创业公司才无药可救。
回顾我从一个年轻投资人走到不再有资格参加类似“40 under 40”的活动,一个切实的感受就是,有些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确容易过于乐观,不知道成功有多难、“失败”到底会怎么发生——这就是“经验”吧,仅仅教科书上学了、研究报告读了、笔记记了,是不够的。
没有经历失败,就谈不上有经验;没有经验,就容易导致失败。
可能一个投资人的功课,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要亲身经历失败、消化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然后再学着放下这些情绪、努力做得更好。
失败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但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都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太远、积重难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创业还是投资,主要责任人首先需要有自省精神,尽快发现哪里有可能出错了。
软件、生命科学、高科技等行业,商业模式是明确的,早期公司需要验证的是产品价值或者技术指标——即便如此,我也常常看到巨大的投资观点分歧、价值认可摇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公司,“里程碑”不清晰,就更难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了。
发现问题后,及时纠错,是又一个大困难。因为如果要纠错,从产品、技术、组织结构到团队成员,可能全部都要重新来过。
原来的方向走不通了,需要换车道——这意味着要承认错误,否认过去的“目标、愿景和使命”,否认过去自己讲过的很多话、立过的很多flags——那么到底是在原来的道路上坚持坚持、度过困难期就好,还是真的重新来过?
如果重新来过,如何给过去支持自己的各方交待?弄不好就会像个骗子或者loser——所以人们容易在错误面前躲闪、逃避,找到“过去的一些问题也可能是好事”的理由。
如果一家创业公司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尚且驰骋在既定的轨道上,我们见到公司的创始人,就会发现他/她的精神面貌都是昂扬的、意气风发的。
无论什么人,在顺利的时候,都会相对讲道理、有契约精神、有责任感。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友谊,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比较容易形成,就像创业团队的团结合作那样。
关键环节有一个出了错,创业公司这条船,就偏了航。
而在不顺利的时候,人原本的能力缺陷就会被无限放大,被艰难的处境推着,形成恶性循环。
我曾经目睹一些创业公司在政策法规的铜墙铁壁前瞬时瓦解;看过创始人被强大的、不可说的力量羁绊,和无形或者有形的手搏斗;也见过他们众叛亲离、电话都不再被接起的时刻。
我也遇到过创业者,过去数年,我们作为投资机构,除了资金、还鞍前马后各种帮忙,然后在某次商业协议里有一项条款谈不顺,就立刻和我们翻脸、友尽。
人为了自保,无论从实际利益上还是从心理上,在不利的处境下都非常难公正地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当然,这是几乎所有人的天性,不仅仅是创业者。
回到本节开始的提问,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大环境的确对“失败”贡献很大,而一个创业者或者投资人,相比绝大多数人,已经得到社会创新资源的倾斜,因此有责任接受考验、有责任做得更好一些,无论多难,在高高低低的各种处境里都努力保持自省、客观、理智和坚持。
共勉。(财富中文网)
作者吴海燕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本文由作者本人授权,独家发布。未经允许修改发布,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