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天最委屈的人,应该莫过于许家印了。证监会终于放开了被叫停十年的A股房企股权融资,而恒大却已与之失之交臂。否则,恒大借壳深深房回A即刻实施,许家印又可以真诚满满地说“恒大和我许家印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然后再继续加杠杆把恒大地产的负债干到4万亿的,然后各地的土地财政又可以继续增收,楼市继续火热了。
证监会昨天放开房企与涉房企业股权融资,政策力度在实质上远超之前的信贷、债券宽松政策,可谓房地产救市的“第三支箭”。因为股权融资除了可为房企提供增量资金之外,还可优化房企的资产结构与流动性,有利于房企再利用财务杠杆撬动夹层融资和债权融资来继续加大融资力度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放开股权融资,也有利于房企利用资本工具开展行业并购,以促进行业整体流动性的恢复,推动楼市回暖,从而让房地产行业尽快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就政策逻辑和覆盖面而言,此项政策直接利好于A股和H股上市地产与涉房企业,也利好于具备上市条件和发行REITs等条件的企业。而对于内房股与一些未上市,乃至出险房企而言则属于间接利好,因为股权融资推动的行业流动性的整体放松,自然也会推动市场回暖、项目并购,也就提升了这些企业的重组与合作价值,尤其对于推动出险企业的债务重组也是明显的利好。另外,内房股实际上也可借机分拆或打包内地资产与业务在A股进行股权融资来获得增量资金的同时优化存量资产结构,进而推动整个公司的重启与市场复苏。
具体到企业而言,如果恒大能挺到现在,那么借壳深深房回A圈钱是自然的,可能就不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也不会以次生灾害的形式套牢和引爆苏宁与一众投资人和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了,恒大的理财活动可能依然可以隐秘地继续滚雪球,恒大汽车依然可以高调地“买、买、买”,许家印依然可以意气风发与张近东在交杯酒中喝出豪情万丈与风情万种来。但是如果许家印还是如之前那样把各种加杠杆措施用到极致,真把恒大负债整到4万亿的话,恒大也未必能不出问题。毕竟楼市再烈火烹油,树也长不到天上去。
再来看看万达再上市这个老大难问题。万达不屑于港股估值过低奋而退市,估计在退市前也就回A上市问题做过预沟通,毕竟在2012年A股叫停房企股权融资后还是在2015年开了带豁免条件的一扇小门的,比如重庆地产霸主之一的金科股份就是借力这一豁免文件借壳上市的。不过就在万达以数百亿的天量私募融资从港股“赎身”退市成功之后,却遭遇股债双杀,然后就是被迫“摔杯”出售资产和项目以自救的地步。而此时如果能够顺利登陆A股,自然可救万达于水火,这也是万达为了符合A股上市要求而削足适履剥离地产业务,将拟上市主体重组为一家商管公司的主要原因。
但在A股漫长的审核排队耗尽了万达的信心,也耗尽了港股退市时支付巨额“赎身费”的那些投资人的耐心,万达商管再次在腾挪私募投资获得喘息机会之后被迫情定港交所。不过,万达商管赴港上市应是采用民企通常所用的小红筹架构,上市成功的话就可归入泛内房股板块,而非此次证监会放开股权融资的H 股。但也不能就此断言说万达商管的上市与此次证监会放开股权融资这一重磅政策就完全没有关系。
H股是指内地企业以内地主体身份赴港上市,需要内地证监会出具无异议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路条”。以H股登陆港交所,更多的是境内央企、国企及极少数民企所采取的赴港上市方式,尤其是国央企以这种形式赴港挂牌的公司通常被称为“红筹股”。这种上市方式对于民企而言却是一道实际上并不开放的“玻璃门”,所以民企一般都被迫采用在境外设立壳公司,并采取各种方式将境内拟上市的权益腾挪装入境外壳公司,再以境外壳公司为主体于港交所挂牌的“小红筹”架构。
而万达商管采用的正是这种小红筹架构,属于绕行境内证监会审核程序的无奈做法,因此在逻辑上也就不包含在此次证监会放开股权融资的H股管辖范围内。不过,港交所虽然在地位上完全独立,但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及国内证监会的态度以及行业形势的变化,因此此次A股和H股涉房企业股权融资全面开闸,对于万达商管而言虽不直接惠及,但利好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作为土地财政“外衣”的房地产发展高周转模式及其引发的金融风险与国民经济运行风险,从来都不是房地产和房企本身所造成的,就像时势造英雄一样都是时代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而曾经双双作过中国首富的许家印与王健林也同样如此。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行业调控所带来的却是大规模的烂尾楼、“抱团停贷”与一众头部民营房企的排队暴雷,以及几近耗尽的行业流动性与市场信心,再多的政策与变着花样的债权输血自然也就无能为力了。但是“保交楼”却是不能不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挽救土地财政也是不能明说却已经摆在台面上的事情。
因为之前的放开信贷、鼓励发债,即使提供国家队增信也只能惠及少量企业,而这些企业未必就是“保交楼”的大户与重点,所以希望此次证监会开闸股权融资能够成功救市救行业,也能实现“保交楼”的目标。既然“一入股市深如海”,那就要按照资本市场的伦理与逻辑、规矩来行事,而非只盯着股市里的韭菜们。如果“续命”过程中能够走市场化创新与开放之路,行业就可能获得新生,而如果只是为了政策狩猎或者财政找补,那政策后果与行业未来则难言乐观,而之前的许家印们,也就白白“壮烈”了一回。(财富中文网)
作者柏文喜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