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季度,京东集团收入达到2879亿元人民币(约397亿美元),同比增长7.6%,同比增速超一季度;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到86亿元人民币(约12亿美元),同比增长31.9%。“二季度,得益于持续优化的业务结构,以及领先的供应链能力,京东取得稳健的财务和经营表现。我相信京东对‘多快好省’的坚持将继续得到用户的认可,并为我们的长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表示。
让消费者“多快好省”,这是京东新管理层立下的FLAG,也是公司创始人刘强东给京东面对极为内卷的中国电商市场所提出的定位。不过,从京东集团二季度财报的数据和业绩投资者电话会纪要来看,“多快好省”对于转型中的京东来说,将是一场极为漫长的挑战。
首先,从财报数据来看,尽管去年第二季度的较低数据基数,但京东今年二季度的数据仍然堪称漂亮。但在多项财务指标数据都超出了市场预期的情况下,京东美股和港股的股价不涨反跌,财报发布的8月16日京东美股跌幅达3%,说明投资者对于财报的利好并不买账。
投资者为何不买账?还是对京东今年推动的“天天低价”模式颇为担忧,毕竟电商市场已经有了一个拼多多,而且其已经占领了大部分用户的心智,京东试图用“天天低价”的模式来重新占领用户心智,可谓是极为困难。
而且,京东“天天低价”的模式依赖于第三方卖家队伍(3P)的壮大,京东的自营业务(1P)则是在618等活动期间才会成为低价的主力军,这个战略看上去没有问题,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就极为容易形成左右互搏的尴尬,因为不同于淘宝天猫、拼多多的第三方卖家为主的电商模式,京东长期构筑的电商核心竞争力其实在自营业务上,具体表现在品质保真、送货快捷、售后方便等多个维度。
虽然京东希望让1P和3P的商品摆在同一舞台下竞争,试图用3P业务来倒逼1P业务走向“多快好省”,并在今年从流量分发、营销等方面做了多项改革,但从618的结果来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绝大部分京东的忠实消费者还是优先选购自营业务的商品,这就让京东无法做到像拼多多和淘宝天猫那样真正下沉,也意味着京东的核心客群依然是城市中产消费者。
这也是未来京东转型过程中会无数次面临的左右互搏状况,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京东的自画像是1P和3P双轮驱动的“多快好省”电商平台,但最终消费者给京东的画像还是1P业务,因此,京东在3P业务上投放的资源越多,其与最终消费者的期待就越发背离。
而且,从京东面向投资者的二季度业绩电话会纪要来看,京东新管理层也是试图向基层放权,让组织更加扁平和敏捷,这就意味着熟悉消费者需求的一线员工会有更多的权限,但真正的问题是,在一个难以避免官僚化的庞大组织下,刘强东立下了“多快好省”的京东大电商平台目标,新管理层又对3P业务寄以厚望,那么极为追求短期效益的基层员工,很难做到真正把消费者的需求反应上去,而更可能只会讲老板和新管理层喜欢听到的情况,这就会让京东的转型之旅更加困难。
当然,从乐观的角度来说,京东的电商形态是国内最像沃尔玛的平台模式,而沃尔玛的1P和3P业务就是和谐共生的,因此假若京东闯过转型期,未来确实有可能真的实现“多快好省”的FLAG,只不过前提是京东必须扛过极为内卷的中国电商价格战阶段。也就是说,未来的三至五年将是京东转型最重要的时间窗口。
或许,京东当下侧重3P的战术,只是刘强东以攻为守的战略布局之一,试图以此来狙击拼多多的上升势头,尤其是拼多多在数码、家电等京东自营业务占优势的细分市场。而从资本市场的布局来看,已经完成5家上市公司布局的刘强东,京东电商不只是京东集团,还包括物流、仓储、供应链等电商的全产业链,这些才是电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除了在支付渠道缺乏支付宝、微信支付那样的杀手锏之外,刘强东手上几乎集齐了电商的全部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来看,京东未来真正的潜力,应该在如何优化目前已有的电商基础设施资源分配,这是京东看不见的巨大优势,而不是消费者能够直接感知的“多快好省”。(财富中文网)
编辑:杜晓蕾
作者杨波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资深财经媒体人,专注中概股研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