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引发全球生成式AI热潮,大模型以及围绕大模型相关的应用项目如磅礴之势涌现。
拥有数据优势的巨头、在垂直领域有深厚积淀的公司、创业公司,谁将率先突围?哪些细分业务场景有望迎来用户和收入的爆发性增长?哪些基础能力会被视作“核心壁垒”?通用大模型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8月31日,2023年《财富》40U40创想会在上海举办。针对以上诸多问题,猎豹移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给出了他的答案。
以下是《财富》中国执行主编章劢闻与傅盛的对话(有删减):
《财富》:最近你在文章中谈到,应用生态决定大模型的商业价值。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你能否先盘点一下全球范围内有哪些大模型?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生态设计,而在你的理解当中,什么样的生态设计会催生百花齐放的应用?
傅盛:应用生态决定大模型的商业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和我们的直觉不同,一个行业的催生,应用占了很大比重。比如说iPhone出现以后,苹果市值很高,但是苹果上面的商业应用的价值也很高。大模型也可以延续这个逻辑,即应用成为整个产业链里面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类做法是开放。在国外,OpenAI首当其冲,开放能力越来越强。你可以拿它来开发应用API。前两天它推出了企业版,把3.5版直接做微调,就可以适用于企业(TO B应用)。你也可以用ChatGPT直接做插件。除此之外它还和微软合作。
在国内就更不用说了,大概涌现出七八十个大模型,和OpenAI都很像,都是开放接口让你调用,并针对你开发的应用进行收费,以云的方式存在。在国外OpenAI是最领先的,但是谷歌、苹果明年也要推,亚马逊下半年要推,竞争格局还不好说。未来,谁越开放,越可能产生更多的应用,或者说生态。
还有一类做法是开源。比如说Facebook加入晚了,就把大模型开源。它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样Facebook上会产生很多应用,它能把这些杀手锏应用变成它的中流砥柱。
《财富》:Facebook把它开源大模型商业使用的限制清除掉了,方便了大量的商业场景开发,是不是这样?
傅盛:所有的中小型开发者不需要申请就能商用,但是月活过十亿用户规模的公司就需要申请。所以非常明显,Facebook就是在帮助中小开发者迅速完成自己大模型能力的积累。
《财富》:微软CEO接受采访时说,好的AI平台要有民主化。你怎么理解民主化?
傅盛:大家对AI的恐惧就是觉得它的能力很强,如果我们被AI控制了,它的能力超过任何一个组织。目前肉眼可见,它的智商很快会超过人。我理解他所说的民主化是让AI更加分散,让每个组织都能有所贡献;而不是说,因为一家组织调节了一个语料,就能让AI变得很危险。
今天我们要特别重视AI安全,一个恐怖分子搞一颗核弹,或者一个攻击计划,这都是要命的。微软CEO的提议就是,大家一起参与进AI的开发建设中,去中心化,决策权由整个组织去完成。但是我觉得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财富》:你在最近分享的一篇文章中,画过一个创业机会的金字塔。从塔尖到塔底,难度不断降低,机会不断增加。所以现在对创业者来说,难度和机会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
傅盛:金字塔塔尖就是以OpenAI为代表的千亿、万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往下是基于行业的大模型,再往下就是大模型的ToB、ToC的应用,再往下就是各行各业的应用大模型。一个创业者如果不是特别以技术为核心,就应该想想每个行业里怎么能把大模型用起来,这样能使得你的效率比没用大模型时提升40%-50%。
比如说,网站招标有很多数据,查起来很费劲。如果用大模型来理解,就非常容易发生交互,甚至提供决策模型,包括我们自己内部也做了一个BrainstormGPT,你需要一个idea,你就找几个我们定义的决策,比如说有人做财务,有人做营销,有人做法务,他们开一个会,做一个方案,然后讨论一段时间就出一份很详细的行业调查报告,这种AI Agents我们公司就在试图跑通。
《财富》:你上一个时代做出过横跨平台的应用,下一轮会怎么选择最佳的竞争切入点?你的产品组合是什么样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商业逻辑?
傅盛:坦率地说,大模型特别新,技术迭代非常快,所以我们也在摸索。我们自研做了行业垂直大模型,百亿参数级别的,基于行业大模型我们又推出了私有化应用叫聚言,现在正在跟很多行业合作。
举个例子,以前机器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够智能,在餐厅场景,把餐厅销售信息录入机器人系统,你得人工输入,很麻烦。现在拍上菜单就可以根据你的菜品信息做智能推荐;在虚拟网页上结合你企业的实际或者产品的特点就可以回答。
例如在企业内部行政方面,一个员工咨询请婚假,如果是ChatGPT回答,就是请参考当地法律法规和你公司的请婚假手册。这句话听着没有问题,但是确实没有用。而我们把企业员工手册提供给聚言,它就可以说,根据本公司规定大概能够请几天婚假,各种问题全部可以回答;另一个就是刚才说的BrainstormGPT。最后,基于大模型的能力,进入家庭的机器人也一定会出现,这也是我们主攻方向。
《财富》:如果说人类进化的秘密是语言的诞生,那么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机器发展出语言的能力,是不是意味着机器也会开始进化?
傅盛:首先机器一直在进化,无论是芯片还是智能能力。这次大家震惊,是因为人类独有的语言能力被它学会了。由于有了基本的推理和逻辑(而不是代码学出来的逻辑),来帮助你分析的时候,这种自主进化肯定是会出现的。
例如在开源模型做微调,就需要高质量的语料,以前这些必须靠人去做。今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GPT4.0去生成高质量的语料,用AI训练AI。我相信微调层已经实现了,有一天让AI给自己写一个底层算法也能写出来,这一定会发生。
《财富》:人类越来越依赖机器代替我们去使用语言,会不会意味着人类进化减慢呢?
傅盛:我是乐观主义者,首先我们是基于基因的进化,本身就很慢;但是,我们的智力值会因此提升。有种说法,人是生命2.0,我们大部分的决定是大脑决定的,大脑怎么决定是外部信息的接入产生的思维模式。今天,大语言模型出来后,知识面急速扩大,这个时候反而使得你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速度急速加强。所以这对人的创造力爆发是很有好处的——也就是说注意力被分配到对人类进化的更重要的地方去了。
《财富》:大模型的语料是从人类现有知识中选取的。今天有很多担忧,比如说新的论文也在GPT的协助下不断诞生,这会不会阻碍人们对新的知识的探索?
傅盛: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这是基因里自带的;但是,大语言模型没有好奇心,它像是一个大号计算器——原理就是计算下一个词是什么。如果每个词的输入都符合语言逻辑,那就被你理解了。
而人的好奇心会因知识的增长而不断被激发。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因为你看的越多,好奇心越强,创造力越强,所以大语言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持续提升能力和眼界。
但是现在行业内也有一个担忧:GPT学的知识太多了太快了,很快就会把人类的文字学完了,会不会造成语料匮乏?我认为也不对,我们放在互联网上的内容是知识结构的冰山一角,比如说今天我们之间的对话,其实都是构成知识的组成部分,这部分还没有被发掘,值得发掘的东西还非常多。
《财富》:未来的HR注定要同时面对人类员工和数字员工。现在仅仅面对人类员工,就已经产生了很多、很复杂的挑战,比如多元的问题、发生性别和种族之间的冲突等等。未来同样的问题会不会发生在人类员工和数字员工之间呢?
傅盛:技术的使用本质上是在加强平等。因为在技术不够普及的时候,掌握技术就可以变成一种超级权力;但是,现在大语言模型是自然语言接口,不需要学习很多生僻、或者难懂的知识就可以用它。所以那些主动性和好奇心足够强的人,可以借用大语言模型放大自己的能力。
以前这种能力,要通过10年的刻苦学习。而这些甚至会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譬如出生时候没那么好的教育资源,没去过好的大学,很多东西不懂就是不懂——这个壁垒太深了。但今天有了大模型的使用,当初因为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只要会用大模型就可以把工作做好。
看未来,数字员工一定会越来越多,这无法改变。但是数字员工多了以后,企业增效可能会给所有员工更好的福利,把边界扩得更大,长期来讲,肯定会最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