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当蜜蜂大面积死去,我们也岌岌可危

财富中文网
2023-11-24

如何以创新金融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重要的健康指标,它的破坏会给人类生存状态以及企业经营带来实在可见的风险。然而,与节能减碳等环境议题相比,生物多样性获得的关注不足、评价体系匮乏、资金缺口巨大。如何计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如何设计创新的金融工具,使得动物保护也能带来财务回报?

在本月召开的《财富》ESG峰会上,三位长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学者与从业者在“与‘它们’和谐相处”的圆桌讨论上,分享了以创新金融机制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

(从左到右: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可持续金融学科学术主任、金融学教授邱慈观,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财富》上海执行主编王昉)

本场讨论由《财富》上海执行主编王昉主持。以下为编辑后的对话实录:

王昉:自1970以来,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的全球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大约三分之二,这种灾难性的下降还没有放缓的趋势。与气候变化相比,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资金缺口大得多。今天我们请到了三位嘉宾,一起讨论创新金融可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首先请问邱慈观老师,生物多样性受损,到底会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什么伤害?

邱慈观: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其实已经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了,1992年就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2010年在日本爱之达成《爱之生物多样性目标》。在我们国内,比较广为人知的是2021年的《昆明宣言》,以及后续的“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到底会给我们人类以及企业带来多严重的后果?数字很容易说明。首先,全世界目前80亿人口,其中40亿人口的生存与生物多样性有一些关系。如果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GDP的一半会被影响。这个数字有多大?44万亿美元,也就是约320万亿人民币。反过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个对于大自然环境更加有益的经济,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机会?据我们估算,大概总值高达3.6万亿美元。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影响到全世界的行业。对此我们也做过一个排序,受影响最明显的是食品和饮料、矿业和材料、能源,其次还有消费者的必需品、医疗保健、旅游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会受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王昉:邱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景。请问韫雯,生物多样性受损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具体风险?

白韫雯:具体而言,它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两重风险,分别是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我想以两个例子说明。先说物理风险。我们每天能看到数以万亿计的昆虫从一朵花飞到另外一朵花,全球有75%以上的粮食作物是依赖于动物授粉的,一旦某些授粉昆虫消失了,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人工授粉的增加,这会对农业企业和为它们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带来物理风险。

然后是转型风险。举个例子,2020年,我们国家实施了长江的十年禁渔计划,这个区域的渔业活动就因为监管而被暂停了。如果一个地区被纳入到生态保护的红线内,以前在这个范围里经营的企业可能必须迁移出去。再比如说,消费者出于对健康和环境的考虑,在消费时不再购买某类企业的产品。这些都叫转型风险。

再举另外一个国家的例子。两年前,荷兰央行评估了荷兰金融部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依赖性,结果发现整个荷兰金融机构36%的投资都高度依赖于一种或者多种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王昉:讲到金融,我们都知道有支持环境和气候治理的绿色金融,而最近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蓝色金融”。请问立华,蓝色金融是什么?为什么国内外的机构,包括你所在的兴业银行,都开始做蓝色金融?

钱立华:蓝色是海洋的颜色,蓝色金融就是为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所做的投融资活动。为什么要做蓝色金融?大家都在讨论科技向善、资本向善,其实金融也向善,这是一个国际趋势。我想从两个视角来说。

首先,海洋跟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这个月月底就会召开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气候危机已是全球的共识。如果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比工业化前高出1.5度这个关键的临界点,对于海洋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包括珊瑚大片的白化和死亡、海洋的酸化,那么依靠珊瑚生活的鱼类也面临灭绝风险。

反过来说,海洋对减缓气候变化能起到巨大作用。联合国的研究显示,海洋有着显著的固碳作用,可以说是整个地球最大最活跃的碳库,固碳作用是陆上森林的20倍以上,同时也吸收了我们人类30%以上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海洋与气候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

与此同时,海洋对于我们的经济也有重大影响。全球包括我国在内,很多人的生计高度依赖海洋,特别是渔业。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以上,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超过8%,更别说占沿海地区GDP的比重超过15%。

不管是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金融机构以蓝色金融来支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都至关重要,这就同时保护到了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

王昉:刚才三位都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对于企业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短期内则看不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全球每年用于生物多样性的资金需求大概7千亿美元,但实际投入仅仅只有1340亿美元,这其中将近80%来自政府部门。在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金融机构能做什么?

邱慈观:不管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是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都面对严重的资金缺口。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二者都是实体经济的目标,并不是金融目标。第二点,一个国家或者全世界去推动这个实体经济目标的达成,需要金融来赋能,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扮演这个角色,要去使用一些金融工具把资金引导到这个系统里面。

除了要有金融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有一套统计学上的核算系统。每当我们把资金导入这个系统的时候,就需要用这套核算制度去检验一下,这个资金导进来后,到底有没有帮助达成目标——不管是碳中和目标,还是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王昉:讲到这里,我想请教您,我们最近听到一个新词“犀牛债”,它是一种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能否介绍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安排,又如何用来保护犀牛?

邱慈观:野生动物的保护是非常困难的。假如我们要让企业去做动物保护,企业的想法会非常明确,那就是在保护动物——Protection的同时,需要产生现金流——也就是Production,这两个P一定要平衡。可是保护野生动物如何产生现金流?我们无法盖一个野生动物园,靠售门票赚取收益,所以资金怎么来就成为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很少愿意做野生动物保护的原因。

所以,人类第一支保护野生动物的“犀牛债”具有非常高程度的公益性质。它是这么安排的:去年3月,它由世界银行分支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推出,本金1.5亿美元,期限五年,以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和大鱼河自然保护区的黑犀牛为保护对象。犀牛债不对投资人支付票息,但期满时会将本金返还。当这个地区的犀牛数量因为保护措施而达到一定增长后,投资人还能得到一种叫作“绩效”的回报,这些回报来自一个环保组织的慈善捐赠。可以看到,在犀牛债的结构下,投资人面对的风险很低,无论项目成功与否,最终都可从世界银行拿回本金,因此说,它依然具有高度的公益性质。

所以需要强调的是,保护犀牛或者是任何其他物种,以至于任何的生物多样性努力,现在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试点。

王昉:韫雯是否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些国内金融机构的创新案例,看看我们如何能让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白韫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家企业或者金融机构要了解自己的核心业务以及供应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依赖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样之后,它就可以提早关注自身的投资风险,确保未来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安全的,可持续的。投资机构在投资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股东权利,帮助被投企业做一些转型规划,比如说,可以去尽早地识别可持续替代的材料,也可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把风险转化成机遇。

举个例子,来自北欧的Oatly是做燕麦奶的。燕麦奶和传统乳制品行业相比,碳排放相对较低,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相对比较少。这家公司应该是在很早就识别出了消费者对于环境友好产品的偏好转变,所以就很早抓住了商机,吸引到了金融机构和投资人的关注。现在不少大的畜牧业企业,以及相关的投资机构,也在做一些投资策略或者企业战略的调整,未来整个乳制品行业都可能会被重塑。

金融机构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在自身的项目层面,管理好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这里面包括前端的风险筛查,包括在投资过程当中怎么减少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压力,还有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于自身可能产生的风险敞口。而另外一方面,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保护类的项目资金缺口很大,而项目主体的投资回报率不清楚,这样就识别不到风险,也没有办法给这些风险做定价,所以产品创新能力相对弱一些。

王昉:总结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由于很难产生现金流,投资回报率不清晰,针对它们的金融产品目前还都处于试点阶段。但是,蓝色金融稍有不同,由于海洋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所以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做出稍微成熟一些的尝试了。立华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些这方面的金融产品或安排?

钱立华:金融机构支持的项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可持续的,一类是商业不可持续的。在蓝色领域也是一样,当大家把资金投向海上风能、海岸的保护、海洋碳汇,一些是商业可持续的,一些是商业不可持续的。

不同的金融机构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说,世界银行、亚投行等开发性的国际金融机构,会更多支持那些商业不可持续的项目,把资金投向海洋的保护、塑料的回收利用,海洋污染的治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等,它们主要通过信贷融资或者发行蓝色债券的形式来募集资金。

还有一些项目是商业可持续的,这时更多的商业银行就会愿意加入进来。比如兴业银行2020年在香港发行了蓝色债券,投的是海洋和水资源保护的项目,这些项目是有持续现金流的。2020年时我们也帮助一家水务公司发行了蓝色债券来支持它的海水淡化项目,这个项目也有比较好的现金流。在商业可持续的情况下,商业机构加入的意愿就更高。

王昉:今天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不管是商业银行、开发银行、企业,还是环境组织、公益机构,已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金融安排上面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更多依然是试点性的。最重要的是,人类社会整体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危机意识亟待加强。“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一损俱损。当蜜蜂大面积死亡,不再采蜜的时候,我们需要哀悼的不是蜜蜂,而是人类自己的未来。(财富中文网)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