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态势的日益严峻为各行各业的公司设置了长期议题。但在讨论老龄化时,企业领导者们往往不会受困于为变化寻求解法的艰难时刻,而是着眼于提前布局带来的长期潜力。将社会未来趋势融入公司规划中,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对金融保险行业而言也是如此。在经济承压的大环境之下,传统银行业务投资受到影响,公司们需要找到新出口。
今年是中国平安(以下简称“平安”)成立的第35年。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与《财富》(中文版)分享了公司下一步的计划目标,以及在此过程中正在经历的挑战。
付欣以十年为单位划分公司的发展阶段,目前所处的正是平安的第四个十年。她认为,这阶段将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驱动”模式。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中国市场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有新冠疫情的催化,也有老龄化衍生的新需求。
“以保险为例,从传统的保险需求,变成了如今多元化的需求,包括财务、医疗,和养老的保障。”付欣说。
中国在医疗与养老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中国人均医疗支出,只有同为老龄化国家的日本的1/6。
“对于这方面的服务,有支付能力的中产阶级客户支付意愿比较高,他们对高性价比、高质量的服务有明显需求。客户的需求从传统单一服务,变成了多元化的保障。”
为迎合这一市场趋势,平安准备以“保险+”体系的商业模式应对。这对以金融业务见长的平安来说,意味着要面临漫长搭建过程中的挑战。“从三年多之前我们就开始构思这件事,这件事非常难。现在只是布局的初期。”付欣说。
由于客户需求多样,这一目标需要整合多种服务。她说:“比如居家养老,它基本上涵盖超过500种服务,比如居家监测、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上门照护,还有陪诊就医等等。这套体系需要整合的环节非常多,覆盖面广,流程长,壁垒也很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落地实现时的高性价比与成本可控,毕竟我们是一家企业。”
平安尝试着在“保险+医疗”之上做服务的叠加,用“健康”将两者关联起来。以糖尿病为例,由于运动产生的胰岛素能降糖,平安将行走运动量与保费挂钩。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打卡一定运动量,公司就会给该客户增加保额。在这一过程中,客户身体健康得到了提升,患病的可能性下降,平安的医疗赔付也能随之降低。
目前,让“保险+医疗+养老”真正产生协同价值是平安最为关注的挑战。付欣表示,“所谓协同价值,是需要在经济利益上有所体现的,比如获客成本的降低,和客户流失率的降低,销售成本的优化背后就是协同。”
经过实践,平安在综合金融领域的协同已经相对成熟,包括保险、银行、投资理财在内的这套体系,平安已经搭建了稳定框架,未来的创新是基于目前框架的迭代和优化。而付欣认为,在医疗方面,与很多已经做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药企相比,平安还只是一个新兵。
自1988年成立以来,平安每阶段做出的结构调整与布局,反映了中国金融保险业的成长路径。在展望第四个十年的同时,付欣回顾了平安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思路,下一阶段的工作离不开前期的奠基。
平安的第一个十年是探索期。平安成立初期,也是中国市场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初期阶段,没有标准可供参考。在当时的环境下,平安开始探索以销售驱动的现代保险制度,以产品和渠道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推进。公司在早期从外国引入了作为保险业基石的生命表,以及有海外背景的精算师人才。
在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付欣认为平安的里程碑事件是集约化综合金融中后台的建立。平安旗下的多家企业,得以共享集约服务,与此同时,它使得购买保险、证券、银行产品等各项服务的客户得到标准化的服务。这一阶段所打下的基础是平安发展至如今体量的关键。
而在刚刚过去的第三个十年,平安进入了“金融+科技”领域,将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加入金融主业之中。例如信用卡逾期后的机器人催收,一方面减少客户投诉,另一方面减少了人力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付欣认为最有挑战的是“标准化”。
“‘标准化’有点像中央厨房。我们几千项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原材料,要先把它们梳理清楚,再做好分类。分好类后,我们要把与客户相关的流程标准化,分析哪一流程节点可以从人换成机器。要把最宝贵的人工用在客户服务和销售界面上。”付欣说。这一流程的跑通在接下来着力推进养老和医疗业务中,是节约人力资源的关键。
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平安位列第33位,在中国金融保险业中位列第一。在经济环境复杂的当下,平安意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但公司依旧想在下一波浪潮中取得领先优势。
“我们希望学习国外的包括联合健康在内等模式,在国内市场把道路探索出来。”付欣认为,这将是平安在行业内的下一座里程碑。
“我们如何把纷繁复杂的医疗服务标准化、集约化,将它以比较合理的成本整合给客户,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金融与医疗之间,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但在将这些快速复制并迭代方面,我们还在路上。”她说。
目前,平安的寿险业务中,享有“+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68%,新契约客户中,近70%使用健康管理服务。付欣认为,这一数字虽然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成绩,但与主业相比,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角度看,还没有做到平衡。“因为平安体量很大,年收入超过万亿。如何调整结构,将金融与医疗养老做到真正的平衡,或者说,医疗养老可以赋能到金融主业,我认为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迎接的很重要的变革和挑战。”
多元化业务结构的均衡一直被平安所注重,因为这事关公司能否平稳穿越周期。付欣说,不同的金融业务有不同的业务周期。以现况为例,如今信用风险高涨,经济整体承压,银行业务的走势在这个周期中会相对低迷。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务的客户需求迎来释放,寿险业务走向上升趋势。
“综合的结构会让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东边不亮西边亮,在一些行业行情差时,还有别的行业支撑收入和利润。”她表示。
关于衡量公司的发展质量的标准,付欣认为,增长结构是重中之重,从最初的依靠保费赚取利润,到追求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再到注重科技的增收与节支,平安增长结构的每一步变化也是其发展的印证。除此之外,还有增长的质量(资本回报率),以及可持续性。
付欣曾担任平安的副首席财务官,面对有关公司业务的众多数据,她最关注三个数字:客户数(目前为2.29亿);客均合同数(她认为这最能代表客户黏性);以及事关公司业绩的客均利润。
支撑这些数字的,是平安一直在做的那些复杂且有门槛的事,付欣说,这些事是公司专业度的体现。在已成熟的业务领域,平安背后几十万代理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但在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时,要让他们实现统一的标准化服务。经过三十余年的实践,平安已具备了这一能力。而在较新的医疗养老领域,线上与线下共超500项服务的整合与交付,给平安提出了未来的新课题。
“这两件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花费很多心思与努力,并且投身其中后会发现,事情越做越细。”付欣说。
平安如今业务覆盖面广且支线众多,体量往往不能与特色兼顾。但付欣认为,体量本身就可以实现多方面的突出:齐全的牌照可以让公司实现多种生态和场景的覆盖,且有能力提前布局科技平台,由科技支持的数字化运营,在降本增效的同时,能够帮助公司实现借贷的风控。这些正是平安走向充满挑战的第四个十年的基础。(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