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超越上海证交所,时隔三年多重返亚洲第一。世界交易所联盟的统计显示,东交所上一次被上交所超越是在2020年7月。今年初,二者迎来相交的拐点。上证指数在经历了半年多的下跌之后,市值在1月10日跌至2020年5月以来新低,目前仍在三年多低位挣扎。
无独有偶,印度股市近期也在节节攀升,印度孟买SENSEX指数连创历史新高,自2008年以来,印度股市已经走出了长达13年的牛市。
今年是龙年,日本在二战后经历6次龙年,日经指数平均上涨28%,远超其他生肖年份,因此投资者对今年日本股市仍然充满期待。2023年,日经指数全年上涨28%,涨幅创2013年“安倍经济学行情”以来新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以来,日本陷入低增长的泥潭,学界称之为“失去的30年”。由于经济增长失速,薪资几十年不涨,生活成本高企及老龄化少子化等根深蒂固的问题,日本早已沦为低欲望社会,年轻人普遍躺平,不结婚不生娃,对生活无欲无求。
由于消费低迷,通缩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日本。为了提振经济,日本央行于1999年9月将货币基准利率调降至零。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在2013年提名“安倍经济学”支持者黑田东彦出任央行行长。黑田执掌日本央行10年,任内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如负利率、无限量化宽松、收益率曲线控制等。
所谓收益率曲线控制,是指日本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无限购买国债的方式,将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压低至0左右的目标水平,进而引导信贷利率下行,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然而,常年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不仅未能提振经济,反而加重了政府和股市对央行钞能力的依赖。目前,日本政府国债发行量的一半以上由日本央行吸收。此外,日本央行还是日本股市的最大股东,是近一半日本上市企业的前十大股东。
不过,事态的转变在近两年悄悄降临。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四年来首次加息,仅仅一年之后,利率已经飙升至5%以上。利差的迅速扩大导致日元大幅贬值,当年10月跌破150大关,创下32年新低。日本政府在时隔24年之后首次宣布对汇市进行干预,以阻止日元进一步贬值。黑田则继续反击华尔街空头,宣布继续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当年10月,日本核心CPI年率录得3.6%,创40年新高,并连续七个月超过日本央行2%的通胀目标。
转过年来,近79岁的黑田东彦在4月卸任,新行长植田和男上任。也是在4月,92岁的巴菲特第二次访问日本。与“一招鲜吃遍天”的黑田不同,务实的学术派行长植田和男更擅长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制定政策,同时外界普遍对他实现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寄予厚望。
去年12月,日本央行副行长冰见野良三曾表示,可能很快就会结束世界上最后一个负利率政策。不出意外,日本央行将在今年春季加息以结束负利率,这标志着日本央行对过去10年超宽松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反思,也意味着执行10年的“安倍经济学”彻底结束。
日本央行寻求加息之际,美联储今年降息已经是板上钉钉,12月点阵图暗示今年将降息75个基点,2025年会继续降息。在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背景下,大量投资于海外市场的资金回流日本。鉴于日本第三大经济体的分量,有分析预警称,全球市场甚至是经济走向都可能迎来“地震般的转变”。过去十年,约3.4万亿美元的日本国内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现在这些资金正在回流日本或已经回流日本。
日本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股市累计净流入资金约 6.3 万亿日元(合 433.9 亿美元),为至少 2014 年以来的最高金额。尤其在植田和男去年4月上任之后,日本股市连续上涨两个多月,涨幅超15%,后续陷入震荡,等到今年年初又开始大幅飙升。
除了日本央行本身政策的重大转向之外,还有多个因素同样支撑日本股市上涨,包括日本上市企业净利润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股神巴菲特的提前加仓,日本民众将迎来27年最大涨薪……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竞争对手的低迷。
眼下,A股一度跌破2800点,港交所更是在2023年市值萎缩140亿美元,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以来“重中国,轻日本”的投资趋势开始发生改变,投资者开始将目标转向日本股市。
据证券时报报道,近日,国内多只跨境ETF受到投资者追捧,场内交易价格一路上涨,特别是追踪日本市场的跨境ETF涨幅更为明显。以华夏野村日经225ETF为例,该ETF在1月16日成交47.8亿元,是前一个交易日成交额的5倍以上,更是此前日均成交的数十倍。
1月16日晚间,华夏基金公告,由于旗下日经ETF出现较大幅度溢价,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日经ETF将于2024年1月17日开市起至当日10:30停牌。不过,17日当天复牌后该ETF一度涨超7%,人气仍不减。1月18日该基金第二次停牌,复牌后场内(二级市场)溢价仍超过10%,较1月17日时更高。
同样受益于中国因素的还有印度股市。知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预计,印度未来三年仍将是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到2030年有望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未来这几年,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仍然在亚洲,作为中国的邻居,日本和印度将是中国永远的竞争对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