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医疗行业的发展机会仍在不断涌现。这一领域不仅汇聚了前沿的科学探索,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和投入。科学家们的创新研究成果正逐步应用、医疗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在不断发生,这些都最终成为人民福祉。
9月5日于上海举行的《财富》40U40创想会上,《财富》中国高级编辑岳巍与剂泰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赖才达及小药药/荷叶健康创始人兼董事长李萌,就“寻找现代医疗创新密码”议题进行了讨论。
以下为讨论实录,内容略有删节。
岳巍:讨论的开始,我们不妨构建一个整体的架构,就像议题所提到的“现代医疗的创新密码”——什么叫现代医疗,以及你们两位是怎么理解现代医疗的?
赖才达:这个题目挺大的。密码这个词,很贴合现代医疗,现代医疗本身是解码人体每一级DNA蛋白的密码,我们怎么把人体中疾病的细胞,透过基因编辑和mRNA等新的技术,重新编码一个健康的细胞。每个人为什么会生病,到底哪些代码出问题了,解码出来之后再根据错误代码也放一个正确的蛋白进去,再递送到对的地方。这是我们现在和未来看到的几个大的逻辑。
李萌:小药药主要是做流通,荷叶健康主要是做to C和医疗服务,我看这个问题不像赖博士想的,我想到的是到底怎么能够把现代医药真正用到人的身上,一个新药从出来到上市,中间有很多环节,可能更需要支付创新的手段和更高效流通和分级诊疗的医疗手段,甚至用上更多的人工智能或者更先进的手段才能让先进医疗的最后的成果真正惠及到所有人,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面。
岳巍:两位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和方面解读的,如果把现代医疗视为一个坐标系,两位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可以分别落在不同的象限,你们两个各属于哪一个象限,那个象限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
李萌:在我的视角来看,整个医疗服务从药品供给、医疗服务到支付其实还是三个大的板块。医疗整体的链条跟消费品的零售不太一样,消费品的零售就是消费者自己决定走进一家便利店,我看了这个东西买了回家就喝了。但患者自己是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可能是医生或者医疗机构告诉你,你得了什么病,需要吃什么药,做什么手术,患者在这方面是极大不对称的。最后就是支付端,到付钱的时候可能不是患者自费,可能是医保或者商业保险,所以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是否保险能够支付是影响了决策的,所以整个链条的决定因素影响比较多,药品的生产端也好,新的诊疗方案能不能使用,跟支付方——不管是自费还是国家医保支付还是商业保险支付,都存在着磨合和最终串成链条的过程。所以我们起家是做药品流通和零售,现在是搭建起基础设施之后,服务商和保险公司来把三端串起来,我们更偏应用和支付端。
岳巍:我们回到起始端。
赖才达:其实本身看起来很复杂,很长,但是本质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怎么做一款好药,第二是怎么把好药送到病人手上。怎么做好药的难点、临床痛点是无限多的,人体有各种不断的问题没有被解决掉,我们专注其中一个部分,我知道疾病细胞在哪儿,是哪一段蛋白、基因或者出问题,我把对的基因片段和对的药物精准递送到体内该被编辑的细胞,我们是负责纳米递送系统的平台公司,这是蛮大的新兴市场,以前的药就是小分子、抗体全身跑,可能有非常小的概率打到对的地方去,我们做的新的纳米材料就精准得像无人机一样,送到病灶那个地方。
岳巍:这是怎么实现的,怎么精准送到那个细胞?
赖才达:不同细胞,不同组织又没有GPS,你怎么知道要去哪儿,我们有很多高通量的技术,模拟体内的小宇宙,预测去哪一个器官富集,达到器官组织的特异性,虽然不能百分之百指哪儿打哪儿,但是我们可以精准放到别人送不到的地方,可以帮助大药企和我们自己做好药。
岳巍:人工智能扮演了什么角色?
赖才达:我们这个行业里面,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很大的黑盒子,没有人知道去到哪儿,所以我们建了很大的量化模拟平台,得到大量的微观数据,同时有非常多高通量的实验平台,得到宏观的数据,AI就把这两个先做初步的串联,从中学习到跟生物体怎么互相作用,再做一个药物递送的大平台。
岳巍:小药药虽然名字叫小药药,但其实一点都不小,现在是怎么样的规模?
李萌:我们是2015年成立的,全中国差不多60多万家药房,我们服务一半以上药房后端的供应链,从北京市区到恩施土家族自治区,我们都提供药品供给,我们平台上400多万种SKU的药品,服务大量的基层医疗。我们现在线上有一万多名医生,服务好几万家药房的线上问诊,一天几十万张处方。
刚刚提到AI,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用AI检查处方的质量,每天有大量的药房需要线上的医生给患者提供线上的医疗服务,初期处方量比较少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人工、专科医生做处方的质检,一天几十万张处方已经没有办法靠人工做质检了,到底我们的医生给这些患者服务的质量怎么样,根据患者病情,提供出来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我们怎么对医生最后的诊疗的结果做出相对比较科学的评价,给医生一个更加科学的反馈,这在我说的应用端现在用的比较多的。
另外就是回到流通端,大家可能觉得流通就是搬箱子,其实我们作为互联网公司可能比传统的搬箱子稍微高一点,因为我们总部起家在武汉,整个新冠疫情期间,我们最早发现了非常多的异常,我们基本上服务湖北90%以上药房后端的供应链,我们很早就发现感冒药、抗生素开始异常,布洛芬开始异常,我们也是疫情期间政府红头文件上的保供单位,我们保证了火神山、雷神山、全湖北20多家医院的药品供应。我们在供应链里面把环节做的更加透明,做得更加高效,其实我们也有很多算法的能力,一是在做整个生产端大数据的平台,我们现在知道我们整个中国片剂、颗粒剂的产线、产能一系列的东西,还有整个下游哪些区域药品短缺,这些也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事情,虽然没有那么高级,但其实是应用端在提效的事情。
岳巍:过去三年大家除了经历了口罩,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疫苗,通过疫苗知道了递送技术,知道了mRNA,剂泰做的也跟这个相关。你们在LNP前面还加了AI两个字母,这是什么概念?
赖才达:我们是用AI设计不同LNP的组件,有上万个不同的小分子片段,组装成大的纳米球,这个背后人是没有办法做设计的,不可能指导说拼成这个结构。我们通过AI技术,透过量化模拟的技术预测这个结构的性质,并且可能知道体内这样一个球跟哪一个蛋白结合,送到哪一个细胞到哪一个器官,会把它吃掉还是代谢掉消灭掉,透过这样的分布预测LNP在体内小宇宙的trafficking。
岳巍:在改变制药模式和生态吗?
赖才达:模式我们也有一点独特的创新,这个开始改变很多大药企做药的思路,大药企是先有靶标再设计药物本身的递送和相关的性质,现在倒过来看有什么材料,通过这种材料,我们突然发现突破性的递送,根据递送的火箭设计其他有可能的卫星,这个有点改变做药的逻辑,以前递送是当作不可被解决的东西,更多是设计过程中先用常用的产品去做。但是现在可以攻克没有人做过递送的不同的器官,打开一个没有想象过的新的治疗的场景,改变制药的流程,但是制药是十年磨一剑的,我们只是提供中间一个更快速打开无法成药的机会,但是真正做出火箭,这个需要五年、十年的转化。
岳巍:小药药/荷叶健康也是在做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把大药企和一般的民众连接起来,这方面的实践是怎样的?
李萌:赖博士说的情况是制药行业的痛点,是研发周期很长,实际上产品有海量的资金的投入,可能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之下,一个新药出来之后首先就是谁来买单?这是我们经常面对患者的时候发现的大家的痛点,很多时候新药出来价格会比较贵,药企要花一个时间周期收回成本,很多时候大家说能不能进到医保,但是进到医保是很长的谈判周期,这是第一个。第二,医保用什么样更合适的价格,毕竟是财政出钱,咱们国家医保是要做基础的医疗保障,这个时候对于药企来说中间有一个阶段,对它来说不管是推广还是社会成本,我认为有一个尴尬期,或者说有困难。比如说我去医院推广药品,或者是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尽早用上这个产品。你看整个中国2022年,全国差不多5.2万亿元的医疗开支里面,国家医保支付其中一部分,我看到是2.4万亿元,我看到各种口径,实际上商业保险支付8%,也就是4000亿元左右,剩下的都是患者自费,这个过程当中创,新药出来之后,其实是需要商业保险进入国家医保之前,做多层次医疗保障的动作,对于商业保险来说,也非常需要创新型的保险产品,我认为商业医疗保险的本质其实是统筹支付。对于更先进的不管是药品还是治疗手段来说,我理解是新的技术出来之后,更快的是商业保险更灵活,可以做盈利性或者商业性的产品,让全社会做风险共担。(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