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博物馆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圣地
“现在,你不能只是把艺术品挂在墙上了。”纽约市Fotografiska摄影博物馆的董事长、大股东约拉姆·罗斯说。这座摄影博物馆占地约45000平方英尺。
只需简单在这里走一圈,你就能明白他的意思了。除了三层楼的展区外,这里还开了一间名叫Verōnika的餐厅、两间酒吧、一间活动大厅、一个咖啡厅,大门口旁边还有一家礼品商店。
Fotografiska博物馆致力于提供一种完整的体验,用户可以一大早就进来,然后在这里一直待到晚上。(该博物馆每天都开放到夜里11点甚至到后半夜。)
考虑到这是一家营利性的博物馆(它是美国极少数的营利性博物馆之一),问题来了:这个理念能复制吗?这样一个庞大、昂贵、面向小众的生意,在如今这个网络主宰的世界里能成功吗?有多少个城市的文化环境已经成熟到能够接纳这种形式的博物馆?它能满足全球人民的爱好和品味吗?
第一家Fotografiska博物馆于201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南城区开业,而且至今仍在营业中。2019年6月,该公司的董事会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开设了第一家分馆。几个月后,也就是2019年12月,Fotografiska在美国纽约市熨斗区的一幢历史性地标建筑里开设了第二家分馆。(假名媛安娜·德尔维当初就是在这里以搞艺术项目为名搞金融诈骗的)。
开馆的这些城市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据罗斯介绍,Fotografiska的多数董事会成员都来自斯德哥尔摩。它在爱沙尼亚的分馆坐落于塔林的泰利斯基维区,那里正在经历一次文化的复兴,因此也为Fotografiska提供了发展空间。而纽约则是“一切文化之都”。罗斯表示:“如果我们想与最优秀的艺术家合作,如果我们想成为摄影界的领导者,我们就必须来到这样一座领先的文化城市。”
罗斯认为,现在每个有手机的人都可以说自己是摄影师,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想真正地“一睹摄影艺术的全貌——从流行文化大师到新锐艺术家”,却并不是一件易的事。他表示:“10年前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摄影艺术已经不重要了。’但现在情况截然相反。所有人的手机里都有10000多张照得很难看的照片,所以人们对(好的)摄影作品的鉴赏力实际上是提高了,不论是在摄影技术上,还是在独特的创作眼光上。”
他还说:“由于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张照片,我们已经被图像淹没了,因此也对摄影‘免疫’了。但是当你站在一张高质量的摄影作品面前,你会有一种不同的体验的。它又回归了艺术层面。”
这种创意也反映在展品的选择上。每个Fotografiska摄影博物馆每年大概会举办20场摄影作品展,其中有三分之二采取巡回展览形式。参展作品是由一个委员会挑选出来的,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博物馆的创始人(詹·布罗曼和皮尔·布罗曼兄弟)、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以及各个分管的展览业务负责人。另外三分之一的展览则主要围绕当地的文化背景。
纽约分馆的展览总监阿曼达·哈贾尔表示:“我们知道,纽约与斯德哥尔摩和塔林是截然不同的城市。所以我们在这里会有专门针对(当地观众)的展览。”她还提到了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展览——安娜斯塔西娅·泰勒·林德的“别人的孩子”。这组作品深入探讨了纽约地区的育儿危机。
哈贾尔表示,在选择举办哪些摄影展时,作品的媒介和质量是首先考虑的因素。“我们会考虑风格和技术,而且我们总是希望馆里有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比如纯艺术的概念性作品、时尚摄影、新闻摄影和多媒体作品等等。”
当被问到这里和其他博物馆有何不同时,罗斯提到了游客的年龄。“在各个分馆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的目标受众往往非常年轻。他们一般是在28到35岁之间,对文化比较感兴趣,愿意把挣来的钱花在旅行、体验和美食上面。这样就让我们的博物馆成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全世界的游客愿意为这种形式的博物馆买单吗?毕竟它可是不便宜的。(纽约分馆的一张普通门票售价为28美元,而当地的很多非营利性景点是免费参观的。)不过罗斯认为,收费不是问题,因为人们在不断追求新鲜事物,寻找可以在网上晒的东西。“现在人们注重的是体验,而且他们还想分享这种体验。”而Fotografiska博物馆刚好可以提供这种体验,并且满足人们“晒体验”的心理。(财富中文网)
译者:隋远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