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一种策略的量化基金,还是哪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金,都只是“工具”,都有它们适合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散到尽可能多样化的策略、行业、风格中,选择靠谱的机构,遵循春夏秋冬的规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不是幻想临时插队一夜暴富。
在投资理财中,要判断哪里有金矿很难,要判断哪里有地雷却并不难,因为地雷爆炸前一般都“金光灿灿”引人注目。不论是因“酒庄”出圈的“坤神”,还是因“芯片”出圈的“蔡神”,亦或是下半年备受追捧,近乎封神的十来家量化私募,市场总是一次次重演“潮起潮落”的周期戏码,每次只是换了主演而已。
一种风格、一种主题、一种策略在等风阶段总是默默无闻的,在风起风大中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大多数人都看到并想乘风而上时,往往风力正在渐行渐远,强行上路只会让风力衰竭得更快,摔得更重。所以每次普通人追逐风口,结果都很惨。“金光灿灿”的风口更像是飓风眼,应尽力避开。
资本市场的风云更迭和周期变化是由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更迭决定的,如一年四季般自然,这才是真相,是本质。我们无法在春天不播种,直接跳到秋天获得丰收。同样,我们如果不在冬春耐住寂寞,也很难踏准夏秋的节奏,看到别人硕果累累时会误以为正当时,抢着入场播种实则转眼入冬,颗粒无收,还赔了种子。
两个多月前,9月初秋老虎,也正是量化私募如火如荼时,一个朋友找我帮参详下某行理财师给的理财方案。当时她刚刚晋升为私行客户,理财师迫不及待地做了一份资产配置方案。我们拿到手一看,被该方案的“简单粗暴”惊到了。1/3配*奇的量化对冲,1/3配*均的500增强,剩下1/6配一只公募芯片基金,1/6配一只保险。当时我看到如此重仓位配时下最火爆的量化私募,就非常反感和质疑,随手搜搜资讯都是关于量化私募的报道,这么典型的“哪儿人多往哪儿挤”的方案,恰恰是犯了投资大忌。现在回头看,量化通道再次印证了一天入冬,如果当时按照方案配了,基本妥妥地进去就是重仓遭遇连续回撤。
这样的情景,会在我们的理财生涯中反复重演,一次次考验我们的常识和定力。投资不是要赚到所有的钱,而是赚我们认知能匹配到的钱。我们可以找不到金矿,但要竭力避开地雷。
无论是哪一种策略的量化基金,还是哪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金,都只是“工具”,都有它们适合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散到尽可能多样化的策略、行业、风格中,选择靠谱的机构,遵循春夏秋冬的规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不是幻想临时插队一夜暴富。
对于管理机构和代销机构,我觉得以短视的冲规模赚钱为本的机构终将被市场淘汰。很庆幸,与前些年量化私募周期相比,今年不少量化机构在自己策略出现天花板时主动封盘,关门谢客,做到了以客户为本,对客户负责。少部分机构借着市场热度,在9月份大肆发行N期产品,这个心思就值得推敲了。市场轮回,谁也逃不开。对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财富中文网)
作者陈燕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与财富管理时代共同进化的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