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故事,还能讲下去吗?

2022-02-08

既不是Meta,也不是元宇宙的错。资本市场是短视的,不认企业的长期规划,因为长期规划可能要三五年、甚至五到十年之后才会在财报数据上显示出来。等到收入利润显示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叫好。但是当企业刚刚开始转型、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时候,反倒会招来更多的批评。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Meta最近有些“水逆”。前几天市值大跌,然后是伴随扎克伯格20年的彼得·泰尔宣布退出董事会。不少人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认为业绩不佳是主要因素,比如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不好看,前景展望黯淡,令投资者大跌眼镜。

首先是业务数据令人担忧。Facebook社交平台在2021年第四季度减少了50万日活用户,日活数据第一次出现环比下降。CEO马克·扎克伯格把原因归咎于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短视频应用TikTok。

但更大的影响可能来自于Meta的元宇宙业务。这也是Facebook首次公布元宇宙项目的收入数据。Meta的“现实实验室”(Reality Labs)部门在2021年营业亏损超过了100亿美元,收入只有22.7亿美元,主要来自Oculus VR头显的设备销量。

这个亏损额度是逐年增加的。2019年这个实验室亏损45亿美元,2020年亏损66亿美元,Meta公司在投资者会议上预计,2022年的亏损还会扩大。

Meta公司股价大跌,对“元宇宙”意味着什么?这个概念已经差不多热了一整年时间,这次大跌,很多人认为是把人们从元宇宙的星辰大海的幻想中拉出来,泼了一瓢冷水,甚至有人认为是元宇宙概念破灭的标志。

其实我反倒认为,既不是Meta,也不是元宇宙的错。资本市场是短视的,不认企业的长期规划,因为长期规划可能要三五年、甚至五到十年之后才会在财报数据上显示出来。等到收入利润显示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叫好。但是当企业刚刚开始转型、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时候,反倒会招来更多的批评。

如今相当一部分的华尔街投资人过于强调短期收益,导致上市公司会受到财务机制的约束,不敢放下短期利益去投资更长远的研发项目,特斯拉CEO马斯克、Palantir CEO卡普都公开指责过资本市场的短视。这也是上市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目前还没有看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虽然扎克伯格也承认进入了发展的缓慢期,但是他在元宇宙上的布局还是值得称道。Meta在2014年收购了VR设备开发商Oculus,在去年实现了1000万的销量,去年底展示了Meta在AR、人机交互、虚拟人的研发进展,还宣布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来推动元宇宙项目的发展。

短视的投资人扎堆,还会导致一个负面现象,那就是炒概念。有唱衰元宇宙的声音说,股民们脑子里面的元宇宙,通往星辰大海;但是资本寡头眼里的元宇宙,通往更锋利的韭菜刀。他们会提前预支韭菜的价值,去做高像Meta这样的公司的市值。

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元宇宙恰恰是一个方向正确,但确实又滋生了大量泡沫的科技赛道。未来一两年时间,元宇宙可能还会持续热,不过与2021年的情绪热烈气氛高涨不同,我们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冷静的声音,甚至不乏激烈的批评。Meta公司的这次大跌就是一个分水岭。

关于判断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实用的方法,叫Gartner曲线。Gartner是一家咨询公司,他们提出这个曲线的意思是,很多科技进入市场以后有两轮的热度,第一轮是概念热,形成很高的热度,但是由于没有收入利润支持,大家发现这件事儿还很远,会快速冷下去。

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年媒体炒作的盛况,比如2012年的3D打印、2017年的人工智能、2019年的无人驾驶。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接受度增加,收入利润在起来,就会进入下一轮热度,带来新一轮真正的科技繁荣。

为什么要强调Gartner曲线概念?热炒的时候大家会密切关注这个领域,等到概念冷的时候大家反倒不以为意,其实就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这个世界才真正发生变革。不光是元宇宙,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等科技产业都将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实现真正的爆发,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迎接的准备。

要等到几年后,元宇宙概念在市场中得到回报,我们才能回过头来评价Meta今天的投入和压力。相信到时很多人又会赞叹扎克伯格的前瞻和Meta转型的坚决了。

至于眼前,元宇宙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概念热正在消退,短期很难盈利,那么如何判断一家科技企业的未来呢?

任何企业战略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投资科技企业就是陪伴企业发展的长跑,不能急功近利。但新科技往往都是颠覆式的,当企业去讲未来故事的时候,不容易被大众理解,还会有很多人认为它是在炒作,就连Meta也不能幸免。

任何科技潮流已经形成的时候,必然是鱼龙混杂的,越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要坚定的站在革命者这一边,还要分析出谁是附庸风雅、谁是长期布局。(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煜全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王坤祚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